每天上午看书都想睡觉是怎么回事(看书总是想睡觉)每天上午看书都想睡觉是怎么回事(看书总是想睡觉)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每天上午看书都想睡觉是怎么回事(看书总是想睡觉)

每天上午看书都想睡觉是怎么回事(看书总是想睡觉)

阅读吧!世界会改变喔


每次,我让小伙伴写下最困扰的阅读问题时,几乎每次都有人提到,虽然很想读书,但却没读几页就想睡,精力不支,相当受挫。



就我长年观察,会发生这个现象主要有三点原因:


No.01

读书时间不对


首先,最常见的原因是没挑对读书时间。


虽然养成读书习惯之后,随时随地都可以读书,不过养成习惯前,读书时间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很大。


脑科学告诉我们,每个人每天大脑能够用来思考与判断决策的能量是固定的,用光了就得补充能量(进食,吃正确的食物而非喝提神饮料)或是睡觉,硬撑着是没有用的,脑子只会越来越迷煳。


熬夜K书或彻夜加班之所以效率差,关键就在于大脑能量已经耗尽(除非傍晚先睡一觉再起来工作)。另外,脑科学研究发现,人起床后的第七个小时,是大脑运作性能最差的时候,通常是下午两点到四点左右。


所以,如果选择在这段时间读书,学习效果也不会太好,通常读着读着就会开始打瞌睡,即便是有读书习惯的人,如果下午时段读稍微困难的书,一样会精神不济。


最好的读书时段是早上,一大早起床之后的第一个小时,脑袋最清楚灵活,最适合用来读书。最不适合读书的时段,是下午或已经忙了一天的深夜,这两个时段的大脑能量大多处于干枯状态,就算想读书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想趁着休假,找个地方,好好读一本书。


如果不是本身已经拥有良好的阅读耐力(读书好比健身,阅读的时间长度或难易承受度都需要练习,不会凭空产生)的人,想要一口气花一大段时间读完一本书,也会常常半途而废,因为读到一半就容易疲累或分心。


习惯网络生活且没有读书习惯的人,通常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最多半小时就会疲累,甚至有些人十五分钟就得休息。


如果想读书,或是想养成读书习惯,建议每次十五分钟,每十五分钟休息一下,然后再开始。且一开始最好每天不要超过一个小时,将一个小时的时间切分成四段,分布在一天之内,如此效果会比集中在一次执行来得好。


至于一次超过一个小时的阅读计划,要审慎评价,以免几次下来都无法完成,反而折损了阅读胃口。



No.02

词汇量太少

语句规则不熟悉


读书想睡觉的第二个原因是词汇量太少,不熟悉如何解读语句规则(如文法、逻辑或符号),或者对于主题感到陌生、书本身的概念密度太浓、符号意涵太多(俗称的经典或比较艰涩的作品,都属此类)等等。


当一个人拥有的词汇量太少,本身可理解文章内容的概念不足时,若没有适时透过搜寻引擎或字典等工具搞懂未知的概念,那么每当眼睛读入一个未知的新概念,大脑就会不自觉开始猜测它的意思,思考它的用法。


大脑只要一思考,就耗能,需要思考的东西一多,书读没几分钟就会觉得累。


阅读陌生主题的作品,通常会觉得卡或者阅读速度减慢,主要也是因为不熟悉该主题的概念与表现手法,也就是我们脑中储存的既有数据不足的缘故。


阅读艰涩作品想睡觉的原因也一样,如果我们对于这些概念的使用规则感到陌生,需要大量动脑思考才能拆解文本意思,思考多了就容易累。


像是文言文,我们学生时期多曾读过,但在生活中已很少接触,虽然仔细思考还是能想出它的意思,但就是必须慢下来想。必须慢下来想不是因为不会,而是因为不熟悉或不常用。


解决词汇量不足的方法很简单:强化基础阅读(多读相关主题的历史书或概论导读类作品,也就是俗称的入门书),扩充词汇量与解析语句规则的工具,建立主题阅读习惯,多查字典,不要靠自己的脑子猜。



No.03

迷失于书籍的论证之海


最后一个原因跟第二点有点像,也就是进入陌生领域后,开始思考陌生的内容,因过分耗费脑力而产生睡意。


不过,第三点发生是因为不了解书籍写作的结构规则,如果学会了这规则,就可有效避免。简单来说,一本书的写成,必然是为了解决作者所提出的问题。作者为了解决问题,就必须提出主张(解答/意见/论点/看法)。然而,光有主张还不够,作者还得证明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最后才能让读者信服。


也就是说,一本书由问题(作者想解决的问题)+论点(作者的主张)+论证(作者用来说明主张成立的证明)所组成。


在篇幅比例上,问题说明大概占百分之五到十,且集中在全书的第一章,连续密集出现问句形式之处,就是作者提出的待解决问题。论点则常出现在第一章扣掉列举问题之外的其他部分、全书各章的开头与结尾,以及结论。占比约百分之五到十五。至于一本书剩下的百分之七十五到八十,都是论证,也就是作者用来说服读者自己的答案为什么有道理的部分,通常出现在每一章论点提出后,直到结论之前的篇幅。


常见的论证会使用统计数字、(引用)科学研究成果、既有学术文献资料、新闻报导,也会运用历史或个人经验等讲故事的方式呈现。一个作者为了证明自己提出的看法为真引用的证据,未必限于单一学门,得看作者的企图心跟才学。


例如《人类大未来》的作者(Jim Al-Khalili)写书可谓旁征博引,涵盖人文社会自然科学领域的重要知识,且论证的概念密度不低(虽然文章通顺好读),基础知识库不够厚实的读者,光是读起貌似顺畅的故事叙述也很烧脑,读没几页就会累。



这部分的克服办法有两种:


其一是增加基础阅读,也是根本之道。


其二则是一个比较取巧而实用的方法,那就是相信作者的善意,接受他的答案。论证的部分,跳者挑一些有趣的看,不用全部阅读,或是读了碰到不理解的部分就跳过,不要费神思考。


虽然应该还有其他读没几页就想睡觉的原因,不过上述三项原因应该至少包含了百分之九十的状况。如果愿意对症下药,往后应该不太会再发生一读书就犯困的毛病。


不过,看书不犯困只是开始。开始看书后,怎么从书中快速找到重点?怎么记住重点并且内化于心中?怎么把书中知识用在工作或生活中?这些问题也会随之而来。



阅读吧,世界会改变喔

陪你读书Online

从今天开始,爱上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每天上午看书都想睡觉是怎么回事(看书总是想睡觉)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