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共济失调(中药治疗共济失调秘方)中药治疗共济失调(中药治疗共济失调秘方)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中药治疗共济失调(中药治疗共济失调秘方)

中药治疗共济失调(中药治疗共济失调秘方)


钩吻 :为马钱科植物胡蔓藤全草

一、典籍摘要

1.《本草经集注》:“钩吻味辛,温,有大毒。主治金创乳 ,中恶风,咳逆上气,水肿,杀鬼疰蛊毒。破症积,除脚膝痹痛,四肢拘挛,恶疮疥虫,杀鸟兽。甚热,不入汤。”

2.《神农本草经》:“钩吻辛,温。主金疮、乳痓 、中恶风、咳逆上气、水肿、杀鬼疰蛊毒。”

3.《雷公炮炙论》:“钩吻治人身上恶毒疮。”

4.《名医别录》:“钩吻有大毒.破症积,除脚膝痹痛,四肢拘挛,恶疮疥虫,杀鸟兽。不入汤饮。”

5.《岭南采药录》:“钩吻苦,寒,有大毒。不论根茎叶,以之煎水外洗,能散风热毒,洗疥癞及癣。凡花柳毒、下疳,以之煎浓汁,浸二、三次。”

6.《新修本草》:“钩吻味辛,温,有大毒。主金创乳 ,中恶风,咳逆上气,水肿,杀鬼疰蛊毒。破症积,除脚膝痹痛,四肢拘挛,恶疮疥虫,杀鸟兽。”

7.《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钩吻味辛,温,有大毒。主金疮,乳 痉,中恶风,咳逆上气,水肿,杀鬼疰蛊毒,破症积除脚膝痹痛,四肢拘挛,恶疮疥虫,杀鸟兽。”

8.《蜀本草》:“钩吻主喉痹咽塞,声音变。”

9.《千金翼方》:“钩吻味辛,温,有大毒。主金疮乳 ,中恶风,咳逆上气,水肿,杀鬼疰蛊毒,破症积,除脚膝痹痛,四肢拘挛,恶疮疥虫,杀鸟兽。”

10.《本经逢原》:“钩吻紫者破血积,青者破痰积。”

11.《中药大辞典》:“钩吻辛苦,温,有毒。祛风,攻毒,消肿,止痛。治疥癞,湿疹,瘰疬,痈肿,疔疮,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神经痛。”

12.《医学入门》:“钩吻味辛、温,大毒。主中恶风,咳逆上气,水肿 积,除脚膝痹痛、四肢拘挛,杀儿疰蛊毒,金疮乳 ,恶疮疥虫,杀鸟兽。”

13.《广西药植图志》:“钩吻辛微苦,有大毒。捣烂外敷治跌打瘀肿,外伤出血,梅毒恶疮,风痹;制膏敷贴消肿瘤。”

14.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钩吻攻毒拔毒,杀虫,止痒,散瘀止痛。治皮肤湿疹,跌打损伤,闭合性骨折。”

二、现代研究

1.成分:根、茎、叶含生物碱钩吻素子、寅、卯、甲、丙、辰,其中钩吻素子的含量最高,钩吻素寅性剧毒,为最重要的有效成分。另报道福建产钩吻根中含钩吻素甲、子、卯、丁、戊;广东产钩吻根中含钩吻素子、卯、丁、戊。

2.药理:根、茎、叶三部分均有剧毒。对于大茶药和北美大茶药之化学与药理,卅年代我国学者有较详尽的研究。钩吻的主要毒性成分为钩吻素子、钩吻素寅、钩吻素卯等。

其作用性质与北美钩吻中所含生物碱钩吻素甲、钩吻素乙相似,但毒力稍逊,钩吻素寅对家兔之最小致死量为0.8毫克/公斤。中毒之主要症状为呼吸麻痹,轻者呼吸困难,重者死于呼吸停止。致死量之钩吻素乙使动物呼吸停止后,心脏仍继续跳动,呼吸之抑制并非中枢性,去大脑或切断迷走神经均不影响钩吻素乙对呼吸的抑制,麻黄碱、印防已毒素亦无显着解救作用。另一方面,对末梢性的神经肌肉装置,并无直接麻痹作用。钩吻素乙对连神经之离体膈肌,能抑制并停止其节律收缩,与在位膈肌之作用相同。呼吸停止后直接刺激膈神经,仍能引起膈肌收缩。此外,在动物中毒后,皆表现眼睑下垂、垂头、脚软、全身肌肉虚弱,故推测其作用在脊髓运动神经原之麻痹。

钩吻素甲对小鼠有镇痛作用,其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但也有报告,如与阿斯匹林合用则镇痛作用增强,胜过单用时之效力,并称在临床上也获得较好效果,推荐的剂量,阿斯匹林为300~500毫克,钩吻素甲为0.5~2毫克。

钩吻素乙对循环系统无显著作用。对离体蛙心有抑制作用,此可被氯化钡、肾上腺素所拮抗,但阿托品无效。小量时引起脉搏加速,乃由于迷走张力之降低,此时血压可仍无明显变化;大量时则抑制心脏而招致血压下降,降压主要由于心脏之抑制,部分也由于血管运动中枢兴奋性的下降;中毒量可引起心室颤动。钩吻素甲能阻断电刺激心迷走神经或注射乙酰胆碱引起之降压反应。它有微弱的5-羟色胺样作用,能加强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对犬、兔小肠及子宫,小量略兴奋,大量抑制,乃对平滑肌的直接作用国产钩吻对平滑肌亦呈抑制作用,并与乙酰胆碱、氯化钡相拮抗。钩吻素甲无箭毒样作用,不麻痹神经节,亦无中枢镇静作用。国产钩吻与钩吻素甲有散大瞳孔的作用。

临床上有用钩吻素甲治疗神经痛,特别是三叉神经痛,也有用其酊剂治急性脊髓灰白质炎。由于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距甚近,故应用时需十分小心,严密观察,特别是呼吸的情况。局部可用于扩瞳,但刺激性大,因而限制了它的应用。

3.毒性:本品剧毒,根和叶(尤其是嫩叶)毒性最大。误服后极易引起中毒,甚或致死。

中毒时主要表现:①神经肌肉症状:眩晕,言语含糊,肌肉弛缓无力,吞咽困难,呼吸肌周围神经麻痹,共济失调,昏迷等;②眼部症状:复视,视力减退,睑下垂,瞳孔散大等;③消化系症状:口腔、咽喉灼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腹胀等;④循环及呼吸系症状:早期心跳缓慢,以后加快,呼吸困难,呼吸麻痹,虚脱等。症状出现快慢,与服法有关。用根煎水或服新鲜嫩芽,症状多立即出现,服根者症状出现较慢,有2小时始出现者。解救方法:洗胃,催吐,导泻,输液及对症治疗。中药可用三黄汤(黄芩、黄连、黄柏、甘草)灌服,蕹菜汁灌服或积雪草捣烂拌茶油灌服,金银花连叶捣烂榨汁拌黄糖灌服,细叶黄栀子(茜草科)加茅根煎水灌服。民间经验,用新鲜羊血乘热灌服解救,临床证实,确有效果。


三、附方

①治疥癞:断肠草、白芷、青黛、五倍子、枯矾、马前子、蛇退各二钱,梅片四分,松香、雄黄各一钱五分。共为细末,以蜡油熔化和药膏贴之。(《岭南草药志》)

②治瘰疬:断肠草根,红老木薯,二味酌量。共捣烂,用酸醋煎一小时取起,候冷敷患处,连敷三天。(《岭南草药志》)

③治痈疮肿毒:生断肠草四两,黄糖五钱。共捣敷患处。(《广西药植图志》)

④治痈疽:断肠草晒干研末后,混合凡士林,制成软膏敷患处。

⑤冶远年臁疮:鲜大茶药一斤,煎水洗患处,日洗数次,洗后将药叶一张贴疮口。

⑥治瘭疽:大茶药叶、石灰。二味捣烂,贴患指第三节,有脓即溃,无脓即消。(④方以下出《岭南草药志》)

⑦治风湿关节痛:干断肠草一两,防风二钱,独活一钱。共研粗末,用纸卷烧烟熏患处。(《广西药植图志》)

⑧治刀伤:断肠草捣烂,敷伤口。(《岭南草药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中药治疗共济失调(中药治疗共济失调秘方)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