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改善亚健康调理方法昌邑改善亚健康调理方法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昌邑改善亚健康调理方法

昌邑改善亚健康调理方法()

齐鲁网·闪电新闻潍坊10月16日讯近年来,由于重茬种植导致的生姜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并且市场供大于求,许多姜农的种植收益难以稳定,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潍坊昌邑市北孟二村试验示范种植了富硒大姜300亩,改变了传统种植方式,发展功能农业,眼下正值采收季,姜农们拿着自己种出的高品质大姜,脸上乐开了花。

10月15日,北孟二村姜农刘昌民和妻子正在姜田里挖姜,这天,他的四亩对比试验姜田将迎来一批重要的客人。

据刘昌民介绍,由于土壤酸化,原来种植大姜会碰到病虫害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大量喷药来维持大姜的生长,接触到了富硒肥料后,他抱着试试的心态,用自己的四亩姜田做了对比试验,两亩使用富硒肥料,两亩使用普通肥料,在种植的过程中,他就发现用了富硒肥料的两亩姜田病虫害少了,土质也在改善,姜苗的长势也好了,挖出来后,大姜颜色鲜亮,果实饱满,让他喜上心头,他说来年要把自己的七亩姜地全都用上富硒肥料。

昌邑市农业部门积极与北孟二村对接沟通,跟进实验区大姜生长情况,并与北孟二村联合用试验田开展现场采收观摩会,推广新的种植技术。

在观摩会现场,刘昌民将随机采收的30棵富硒大姜和30棵传统大姜进行了实测,平均每棵富硒大姜比传统大姜重4.42斤,并且经过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验,刘昌民家富硒大姜的50多项农残检测全部未检出,三项重金属检测只检出了砷元素,含量完全符合国家标准。刘昌民告诉记者,传统种植方式下,每亩最多收1万斤,而每亩富硒大姜能增产3000斤,普通鲜姜目前的市价是每斤2元,而富硒大姜早已被以每斤10元的价格订购,扣除成本,每亩的纯收入9万多元,翻了近7倍。新型种植技术和高品质的富硒大姜让来自四面八方的姜农和经销商纷纷感叹,增收的机遇也实实在在摆在了眼前,在场的参观者都表示要将好的种植技术带到自己的家乡进行推广,也要种出高品质的农作物。

峡山区郑公街道西山甫村的市派第一书记王栋带着他们村的致富能手也来到了观摩会,王栋告诉记者,他们村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这类粮食作物为主,由于近年来气候条件影响,农作物产量不高,此次来看到富硒大姜的增产效果和先进的种植技术,表示回去以后要积极推广动员,争取尽快建立试验田,带动当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功能农业就是指农产品的营养化、功能化,它是通过生物营养强化或其他生物技术手段使农产品具备保健功能性。记者了解到,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将“加强现代生物和营养强化技术研究,挖掘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来实施。山东硒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一家长期对功能性农业的研究和开发的企业,以“硒农业”这一代表性的功能农业作为公司核心,致力于提高餐桌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刘昌民所用的富硒肥料就来自于该公司。公司董事长刘双连告诉记者:“科学研究表明,硒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血硒水平的高低与癌和慢性病的发生息息相关,而我们平时所食用的食物大都缺硒。”刘双连表示,他将继续推动功能农业的发展,要让更多的老百姓吃上真正品质安全、营养全面的功能性农副产品,从根源上改善百姓的亚健康和慢性疾病状况。

据昌邑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穆效彬介绍,昌邑市种植大姜历史悠久,昌邑大姜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是中国特色农产品生姜优势区,而北孟镇是昌邑市生姜种植主产区,该镇生姜种植面积1.4万亩。

为了响应中央号召,解决困扰姜农难题,北孟镇政府和当地农技部门摒弃片面追求高产的传统理念,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产业升级,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和经济效益增长方式,积极大力倡导当地生姜种植由传统思维向新型农业模式转型,大力提升科技投入,特别是在主要经济作物生姜种植模式上,引导当地的生姜种植户改为向品质要效益,鼓励生姜种植户试验示范以富硒为代表的功能农业的发展,种植生产功能性生姜,改变片面的追求高产,向质量和市场需求要效益。

“富硒大姜的种植实际上是传统农业向功能农业的转变,不仅为农民增收,更能促进昌邑大姜的品牌升级和农业的良性循环发展。”穆效彬介绍,昌邑市也启动了大姜追溯体系建设,为每块姜赋码,将来有望实现大姜产地、农户、地块等详细信息的追溯,倒逼农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推动品牌建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昌邑改善亚健康调理方法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