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产业的投资方法(怎样投资健康产业)健康产业的投资方法(怎样投资健康产业)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健康产业的投资方法(怎样投资健康产业)

健康产业的投资方法(怎样投资健康产业)


一场新冠疫情的爆发给全民生活带来了冲击和改变,同时也对中国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的应变能力、服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疫情的持续升温推动了一系列体系、机制与制度的出台,也对医疗健康行业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疫情将为医疗健康行业哪些版块带来较大的影响?未来医疗健康行业有哪些投资机会值得关注?今天分享的内容将从医疗建设、医疗检测、医药、医疗服务、健康消费、保险六个版块进行梳理,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


来源 | 长江商学院金融MBA

*本文整理自长江金融MBA2018级上海班的组织分享


一 、医疗建设


新形势下医疗信息化系统模块有可为。中国的医疗信息化公司有很大的上升增长空间。


疫情结束以后,国家可能会有千亿、甚至万亿级别医疗领域的资金投放。全国各个省市以及直辖市,将可能进行战略性应急备灾医院建设,部分现有的三级医院会面临扩建。


此次疫情的应对中,可以看到部分三级医院仅有一两千张床位,未来将增加床位或者扩建新院。这个环节风险投资基金是否可以切入,比较困难,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从投资规模来看,医院扩建过程对资金规模要求要高,作为投资基金一笔投入参与比较困难。


第二个原因,作为综合性医院,建设周期与市场投资回报率,与常规市场化基金要求有一定差异。新医院的建立需要经过三四年的培育期以及五到七年的成长期,而一般基金的存续期不允许参与这样的投资。


那么在这两方面的制约下,基金很难参与医院扩建新建项目,应该把关注点投在哪里?


我们建议可以关注医疗建设周边,比如医疗信息化系统模块。2018年10月,医政医改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开启了医院电子病例升级的新阶段。政策中提到的提升电子病例应用水平,鼓励不同部门间的数据交换、全院信息共享,为医疗决策提供支持。仅仅这一个政策就会拉升医疗信息化领域的增量。


智慧医疗的概念不断扩大,医疗IT的市场也随之增容。中国的医疗信息化公司有很大的上升增长空间。


二 、医疗检测


基因检测应该会成为医院标配,但是一般核酸快检试剂盒的门槛较低。可以关注自动快检一体机,加速获得相关资质。


疫情中我们看到,不少医疗检测公司投入一线,加班加点推出检测试剂盒。检测试剂盒已经代替了传统CT,成为一个金标准。


基因检测在疫情之后会成为医院标配。作为投资机构要看到什么?要看到客观存在的市场空间,也要看到该领域的门槛,更要看到中国检验市场的现状,抓住机遇切入到需求壁垒偏高的部分。


短短20天,核酸快检试剂盒提供公司涌现出17家,现在可能更多。这个领域的门槛不高,本科生、研究生都具有试剂盒设计产出的能力。而我们要把眼光投向中国检验市场现状去观察分析。


中国的检验市场呈现出哑铃形态——两端大,中间小。上游端其实就是所谓机器端、耗材端,以及原材料端。下游端就是实际中的终端,类似医院、体检机构。上游端、下游端尚有较好的盈利能力,而卡在中部提供试剂盒或者检测服务的公司,可谓举步维艰。


我们应该关注技术壁垒高的部分,比如自动快检一体机。或许可以借助这次疫情的“创新通道”、“绿色通道”,加速相关资质的审批,对于很多公司来说这是一个机遇。


三 、医药


因疫情的突发性与短期性特点,不认为医药方面会有爆发性发展机会。现有药物可以关注吉利德的瑞德司韦。


药物是这次疫情中备受关注的话题,同时也是最容易引发谣言的话题,各种“神药”在新闻报道中出现,此起彼伏。


作为投资机构,要关注疫情的突发性和短期性,以及对整个医药行业的影响。


与过去的SARS疫情时“无药可医”的情况不同,现如今有不少药物可以投入新冠疫情的治疗,8000多例治愈案例也印证了有药可循。


从目前情况看,尽管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但是少数经过过往临床经验证明,对于传统冠状病毒有一定抑制性的药物,是可以用的。


比如α干扰素、利托那韦、利巴韦林,以及辅助呼吸胸部改善的药物如血必净,再比如肠道微生态治疗,在欧美地区制药行业是热门的研究领域。


当然也有一些属于储备类型,比如近期被热议和爆炒的,仍处在临床阶段的药物。


临床阶段药物就意味着还处在临床阶段,需要一定时间检验。目前来说,市面上比较关注的药物有五大类型。


第一大类是HIB药物,如利托那韦、达芦那韦,这些药物过去的适应症并不是冠状病毒,在体外实验中发现对新冠状病毒的细胞有一定效果,需要去深入发现是否在人体上有效。


第二大类是抗疟药,比如氯喹,羟氯喹,磷酸氯喹等。


第三大类是RNA聚合酶抑制剂,就是这段时间大家非常关注的瑞德西韦。


第四大类是抗病毒药物,如阿比多尔、法匹拉韦。根据最近新闻的报道,阿比多尔对于新冠病毒有一定效果。


第五大类是单抗类药物,如BDB-001。


目前临床阶段期望值最高的药物有两个,一是瑞德西韦,一是传统的抗疟药——氯喹。在体外控制新冠病毒感染方面,有一定效果。


瑞德西韦在2月3号开启三期临床研究,实验时间大概会从2月5号持续到4月27号,观察期可能设立为28天。这么来看,这一次战役预计主战场不会是瑞德西韦,主战场仍然会是目前已有的部分药物。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新疗法,比如干细胞治疗,近期也在临床实验阶段,例如Celularity公司,他们联合开发了CYNK-001,也有望进行预防,正处在临床验证治疗阶段。


还有一种思路,能不能投资疫苗开发?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疫苗,从临床前研究、申报临床,到开展临床试验,疫苗的开发周期很长,国内疫苗最快到4月份有可能进入临床阶段,预计研制成功仍需3-4个月时间。


目前从全球范围来看的话,疫苗进展最快在临床2期,但是临床1期和2期的数据都是针对MERS病毒,如果说针对新冠病毒就需要重新研发,预计最快出现在市场要到八、九月份。


整体上,由于这次疫情的突发性和短期性,判断对医药方面爆发性发展机会并不存在,会有一些局部的加速机遇,更多是一个细水长流的工作。


四、医疗服务


建立与客户的互信,健康知识培训领域需要高举高打。健康、慢病管理会趋于线上。这次疫情应该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旧有的慢病重复问诊状态,可以关注。医药流通方面的在线购药消费模式渗透率将持续提高。


医疗服务分为两大块。一个大块叫实体医院,前面我们说过。另一块就是线上医疗,这里我们主要聊一聊线上。


这次疫情从我们的观察来看,更多的增益是获客成本降低,月活得到快速提升。医疗服务这部分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感受强烈,从大类型来说我们拆解出五块内容。


第一块:在线咨询/问诊


特殊时期造就一波新行情,线上咨询问诊流量快速拉升,这部分人们的共同特点是咨询内容与疫情相关,客观因素制约无法去到医院,也有一部分人“病急乱投医”,因此疫情期间获客成本降低,转化率提高。而疫情结束之后,用户留存和行为习惯培养,仍需要再进一步观察。


第二块:健康知识/健康培训


健康知识、健康培训这个部分,属于如何建立与客户的互信。这个领域需要一定的高举高打。所以仅凭一个普通公司、个体单干是不行的,需要政府力量支持。


第三块:健康/慢病管理


以发展的眼光分析判断,未来健康慢病管理会逐步趋于线上。这次疫情应该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旧有的慢病重复问诊状态,不一定非要集中到线下问诊,有些慢病、常见病可以在线上咨询。


第四块:医药流通、在线购药


很多从来不线上购物的人在这段时期开始网购生活用品了,很多过去对在线购药持怀疑态度的也开始尝试消费。在线购药的消费模式通过美团、饿了么或者是第三方软件进行,渗透率增高。


第五块:互联网医院


预计互联网医院近期从政策层面会相对得到更多支持。


五 健康消费


在数字健康方面,能够看到此次疫情过后,人们从心理上会更关注健康。原有的可穿戴设备未必能够满足这个需求。可以关注如何用可穿戴设备,形成个人的数字健康档案。保健养生方面要突破狭窄认知,围绕养生需求解放思维,既要瞄准女性钱包,也要击穿男性心理。


健康消费领域,从大类上我们把小米、乐心、华为、苹果这些我们统称为可穿戴设备的相对早期阶段产品。数据的全面性依然有提升空间。


实际上,个体的健康和患病不是泾渭分明的两种状态。不是说一个人他只应该有体检报告和病历本这两种信息。未来,我们希望能看到一款或者几款功能更加强大的设备,能够覆盖到个人的连续动态的健康情况,建立一个24小时*365天的数字健康档案。


此外,疫情过后,人们从心理上会更关注健康。原有的可穿戴设备未必能够满足这个需求。可以关注如何用可穿戴设备形成个人的数字健康档案。


保健养生方面,应该拓展思路,保健不是只有西洋参、阿胶等等。比如说生发这个领域人们有需求,技术进步也会推动实现,生发养发是否可以落地实现。未来,围绕养生的需求要不断解放出来,不仅要关注女性的钱包、也要想办法击穿男性的消费心理,挖掘一些被压抑的欲望。


六、 保险


保险科技领域,倾向于基于数据的、进行个性化保险产品设计的公司。


为什么大家会关注保险呢?全民关注健康,从过去的补充医疗保险、重疾险,再到单病种保险。


首先保险领域对于风险投资整体而言有可为,但是存在难点,比如说数据本身获取的成本、数据获取的合规性、数据的完整性等等问题。所以如果要判断目前的投资时间点是否合适,还是需要去思考。


所以在保险科技领域,我们更倾向于基于数据,关注个性化保险产品设计公司,但是投资时间点仍需要进一步讨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健康产业的投资方法(怎样投资健康产业)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