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虫病的治疗(日本血吸虫病的治疗要点)日本血吸虫病的治疗(日本血吸虫病的治疗要点)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日本血吸虫病的治疗(日本血吸虫病的治疗要点)

日本血吸虫病的治疗(日本血吸虫病的治疗要点)

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 Katsurada,1904) 即血吸虫,又称裂体吸虫。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地方性寄生虫病。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主要有三种:即流行于非洲北部的埃及血吸虫,流行于拉丁美洲及非洲中部的曼氏血吸虫以及流行于亚洲的日本血吸虫。此外,还有间插血吸虫、湄公血吸虫可以寄生人体。在我国因只有日本血吸虫病流行,故通常将日本血吸虫病简称为血吸虫病。



一、概述

日本血吸虫病(简称血吸虫病)是人畜共患疾病,由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脉系统所引起,通过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患者和保虫宿主,保虫宿主以牛的感染率较高,是重要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构成血吸 虫病传播有三个必备条件,即虫卵随粪便人水、钉螺存在和人或动物接触疫水。尾蚴可经口腔黏膜和皮肤侵入人体导致感染。

3。人群易感性人对本病普遍 易感,感染后具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不持久,因而本病可反复多次感染。

4。流行特征本病在 我国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南及沿岸地区,流行季节为夏秋季。


三、病理

1。血吸虫的生长阶段分为尾蚴、童虫、幼虫、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虫卵是引起宿主免疫反应和病理变化的主要因素。日本血吸虫雌雄异体,合抱寄生于门静脉系统。雌虫在肠黏膜下层末梢静脉内产卵,虫卵大部分沉积于肠黏膜和肝组织内,只有少部分进人肠腔随粪便排出。虫卵人水后,孵化成毛蚴,在螺体内经母胞蚴、子胞蚴二代发育繁殖,经7~8周即有尾蚴自螺体逸出,人、畜接触疫水时,尾蚴迅速穿过皮肤或黏膜侵人体内,脱去尾部变成童虫,随血流经心肺抵达肝门静脉内,发育成雌雄合抱,移至肠系膜静脉或直肠静脉内产卵。自童虫发育至成虫约需1个月时间。


2。血吸虫病的基本病变由虫卵沉着组织中所引起的虫卵结节。虫卵结节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虫卵结节由成熟活虫卵引起,结节中央为虫卵,周围为嗜酸性包绕,聚积大量嗜酸性细胞,并有坏死,称为嗜酸性脓肿,脓肿周围有新生肉芽组织与各种细胞浸润,形成急性虫卵结节。急性虫卵结节形成10天左右,卵内毛蚴死亡,虫卵破裂或钙化,围绕类上皮细胞,异物巨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成假结核结节,以后肉芽组织长人结节内部,并逐渐被类上皮细胞所代替,形成慢性虫卵结节。最后结节发生纤维化。成虫大多寄生于肠系膜下静脉,移行至肠壁的血管末梢在黏膜及黏膜下层产卵,以结肠,尤其是直肠道病变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为最显著。

四丶临床表现

1。急性血吸虫病:发热丶过敏反应丶消化系统表现,如食欲减退丶腹部不适及轻微腹痛丶腹泻丶呕吐等,肝丶脾大及其它表现,如咳嗽丶气喘等。急性血吸虫病一般不超过6个月,经杀虫治疗后,患者常可痊愈。

2。慢性血吸虫病有的无症状,有症状型表现为血吸虫性肉芽肿肝病和结肠炎,最常见表现为慢性腹泻,黏液脓血便,这些症状时轻时重,发病时间长者可有肠梗阻、贫血、消瘦、体力下降等表现。

3。晚期血吸虫病反复或大量感染血吸虫囊尾蚴后,未经及时治疗,虫卵伤肝,发展成肝硬化,有门脉高压、脾大和临床并发症,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①巨脾型:最常见,占晚期血吸虫病的绝大多数。

②腹水型:严重肝硬化的重要标志。

③结肠肉芽肿型:以结肠病变较为突出,出现腹痛、腹泻、便秘,腹泻和便秘相交替等

④侏儒型:少见,儿童期间反复感染引起体内各内分泌腺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功能减退,以腺垂体 和性腺功能不全最常见。

4。异位血吸虫病见于门静脉系统以外的器官或组织的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称为异位损伤。最常见部位 是肺和脑。



五、实验室检查

1。血象:以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为主要特点。

2。粪便检查:粪便内查出虫卵和孵出毛蚴是确诊血吸虫病的直接依据。

3。直肠黏膜活检:是血吸虫病原诊断的方法之一。

六、治疗

1。病原治疗首选药物是吡喹酮

2。对症治疗急性血吸虫病保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及全身支持疗法。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除一 般治疗外,应及时治疗并发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日本血吸虫病的治疗(日本血吸虫病的治疗要点)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