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脾引起感染(切脾后感染)切脾引起感染(切脾后感染)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切脾引起感染(切脾后感染)

切脾引起感染(切脾后感染)

原创: 刘松山 松山医学在线 2018-10-11

事件回放

罗先生36岁, 2016年9月口腔血疱、皮肤瘀点、尿血,血小板9×10^9/升,低于30×10^9/升出血风险就很大,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激素、丙球、环孢素治疗9个月效果差。2018年3月,血小板仍很低而切除脾脏,血小板5×10^9/升,切脾失败。6月,牙龈、口腔、皮肤、小便出血;7月,腹腔脓肿、高热39℃,肺部、尿道、肠道细菌和真菌感染,血中检出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具传染性。

松山医话

1、为何切脾?

血小板减少会发生身体不同部位的出血,如皮肤瘀青、牙龈和鼻腔流血,严重时胃肠道、泌尿道、子宫会出血不止。ITP的病因与免疫有关,需用激素、丙球等给予抑制免疫,辅以输注血小板、药物刺激生成。丙球费用高,服用激素时间长副作用明显:肥胖、多毛、胃肠道溃疡、骨质疏松、儿童生长发育困难。

血小板持续个位数,会有持续、反复、多部位的出血,甚至发生严重而致死性的出血如脑出血,需要尽快抢救。当多种药物对ITP都无效时,为降低致死性出血风险,切脾是最后一招。脾脏能破坏血小板从而减少其数量,切脾后这种破坏减少、血小板就会回升。切脾仍然无效就是难治性ITP,会陷入出血威胁、生活质量差的困境。

2、切脾无忌?

切脾后的血小板计数有四种结局:恢复正常、明显上升、略有上升、维持原有水平。血小板只要上升即属有效,扣除切脾初期有效随后下降者,真实稳定的有效率并非误以为的痊愈率,通常不足50%。切脾后的血小板走向谁也难预料,有点“赌运气”,失败就意味着“赔了夫人又折兵”。

脾脏是重要的免疫器官,能生产有免疫功能的免疫球蛋白、补体,还含有可清除细菌、病毒、衰老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切脾后免疫力会下降而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如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等感染。儿童、老年、体弱多病者免疫差,切脾的风险更大。罗先生腹腔脓肿,多处细菌、真菌及传染性“沙门氏菌”感染,或与3个月前切脾有关。

3、无效咋办?

仅有血小板减少但没有出血,或出血程度较轻也危险不大,医生也告诫:“血小板高于30×10^9/升,没有出血可不用药”,说明出血程度与风险密切相关,并决定着治疗的措施。当常规西医控制出血、提升血小板方法有限时,中医诊治出血却另有蹊径值得借鉴。

中医认为,凡出血皆因“血热”,属实热要清热止血、属虚热要滋阴止血。只要“血热”减轻了,出血就减轻了,风险也降低了。中医对出血的病因认识和对因处理,补充、完善了出血性疾病的诊治体系。在免疫抑制、切脾等规范治疗对付难治性、激素依赖型ITP深感棘手之时,提早渗入中医清热、滋阴的寒凉辨证用药,或许ITP的治疗才算标本兼顾,前景亦可乐观起来。

(成都商报原文2018-10-11)

刘松山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省中医院

血液科主任、主任医师、四川省名中医

新浪微博:四川省中医院血液科刘松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切脾引起感染(切脾后感染)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