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引起的战术变革坦克引起的战术变革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坦克引起的战术变革

坦克引起的战术变革()

坦克一种专门用于机动作战的武器装备,但是并不意味着坦克只能用于机动作战,在实战中坦克还曾被大量运用于固定的防御作战中,将坦克部署在掩体内,最为固定火力点使用,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卫国战争时期,苏联近卫坦克第一旅就使用过这一经典战术。坦克伏击战在苏德卫国战争中最经典的一次作战战例出自莫斯科保卫战中,苏联的双料英雄米哈伊尔·卡图科夫率领第四坦克旅(后被改编为近卫坦克第一旅)在莫斯科的西大门姆岑斯克进行的防御作战。

米哈伊尔·卡图科夫


1941年6月,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动进攻,苏德战争爆发。根据“巴巴罗萨计”计划,德军企图以三个集团军群向苏联全境发动进攻。其中德军北方集团军群沿波罗的海沿岸发动进攻企图在消灭波罗的海沿岸的苏军后占领列宁格勒;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从中央方向上围歼白俄罗斯的苏军主力后,直击莫斯科;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向基辅方向发动进攻然后消灭乌克兰的苏军主力。

巴巴罗萨计计划进攻简图


9月末,德中央集团军群攻占基辅后,分北、西、西南三个方向分别向里宁城、维亚济马和奥廖尔至图拉方向发动进攻企图分割包围苏军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方面军,再以强大的攻势从南北两侧包围并攻占莫斯科。德军将中央军群中的第2坦克集群和第2集团军编成的西南突击集团由古德里安率领,西南突击集团首先向绍斯特卡和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附近发动进攻,并将叶廖缅科的主力部队包围,然后向奥廖尔至图拉方向发动进攻。其坦克群于10月2日进至奥廖尔地域,直接危及图拉的安全,并构成了由南面迂回莫斯科的态势。为了阻止德军进攻,苏军决定将包括独立坦克第4旅在内的几个预备队兵团调集于姆岑斯克地域,阻击德军。

二战中的德军部队


其实,在莫斯科保卫战之前苏联对于军队编制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苏军发现其原本的机械化军在与德军交锋时作战并不灵活。苏军机械化军编制有36000名士兵和1031辆坦克以及其他技术装备,指挥这样大规模的机械化部队难度很高,这超出了苏军的能力范畴。于是苏军针对战场形势和作战态势组建了更小的机械化单位,即坦克旅。一个苏军坦克旅由3000名士兵和91辆坦克及火炮等装备组成,具有非常强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而且便于控制。

二战中的苏军


卡图科夫率领第四坦克旅于10月份刚刚组建,并被编入近卫步兵第一军,紧接着就被派往奥廖尔阻击德军。虽然卡图科夫当时装备了最新型的T-34坦克,但是数量较少。并且卡图科夫明白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硬碰硬的消耗弹药不是办法,于是提出了使用坦克伏击战术阻击德军。他首先命令士兵道路两侧200到300米的位置挖一些可以容纳T-34坦克的长方体战壕,然后将坦克开入进去后伪装起来,并且要在战壕附近或者凹地中、树丛以及建筑物后设置备用埋伏点方便与敌周旋,并设置多个假目标以吸引敌军火力。

T-34坦克


卡图科夫装备的T-34坦克配备有76毫米坦克炮,该坦克炮可以在1000米内击穿当时德军装备的任何型号坦克,但是为了保证命中率,卡图科夫要求参与伏击作战的坦克手必须保持沉着冷静,要等敌人进入到200至300米的范围内才可以向敌人开火。在伏击德军坦克纵队时,苏军会首先打击打头阵的坦克,然后向后方坦克射击,在击毁首尾两辆坦克后,敌剩余坦克就全部在苏军设置的火力打击范围内无法前进或撤退,这样苏军可以使用强大的火力将剩余的坦克全部击毁。

苏军伏击坦克会在德军进入200到300米的距离上才会开火


事实证明,卡图科夫发起的坦克伏击战在实战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由于苏军伏击在公路两侧,当德军从公路机动到苏军的伏击圈内时,苏军在非常近的距离上可以轻易击穿德军坦克的侧面装甲。德国坦克队伍由于首尾两辆坦克都无法动弹,中间的坦克自然也就被堵在了苏军的伏击圈内,苏军可以在隐蔽的坦克战壕内在非常近的距离上精准的对德国坦克实施打击,而德军坦克由于遭受到突然袭击,无法确定苏军火力的准确位置,无法组织有效的反击。即使德国发现苏联的火力点,由于苏联坦克半埋在地下并设置了掩体,德军很难命中苏联坦克。当苏联坦克发现暴露时,也会及时转移阵地,避免遭到打击。此次战役也造就了苏联王牌坦克手德米特里·拉夫里年科,他在奥廖尔附近姆岑斯克的伏击战中击毁了德军16辆坦克,而在他整个作战生涯的28场战斗中击毁了52辆德军坦克。

德国四号坦克


卡图科夫率领第四坦克旅在8天的战斗中先后6次变换阵地,协同其他部队阻击了德军2个坦克师和1个摩步师的进攻,先后共击毁德军坦克133辆、火炮49门,飞机8架、弹药车15辆、迫击炮6门,歼灭步兵约一个团,有效阻滞了德军的突进。虽然在后续的作战中德军突破了防线占领了姆岑斯克地域,但是还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并且始终没能打通通往图拉的道路,最终导致德军从图拉方向攻击莫斯科的计划破产。卡图科夫率领第四坦克旅在姆岑斯克地域的作战缓解了莫斯科方向的压力,并为莫斯科会战由防御转向反攻创造了条件。为了表彰卡图科夫和其率领第四坦克旅,莫斯科保卫战后第4坦克旅被改编为近卫坦克第1旅,成为苏联第一个获得近卫称号的坦克部队。

德国三号坦克


纵观卡图科夫率领第四坦克旅在姆岑斯克地域的坦克伏击战,苏军非常巧妙地运用其手上现有的兵力和装备,虽然采取了固定炮位近距离射击的伏击方式,但是并没有放弃坦克的机动优势,他要求每一辆坦克都要有3到4个备用阵地,并且不允许长时间在一个位置射击。这种方式既使德军无法准确判断苏军坦克的具体位置,从而无法迅速摧毁苏军坦克。卡图科夫在姆岑斯克地域的坦克伏击战中留下的作战经验也非常明确,情报掌握精准、战斗准备充分、阵地选择适当、兵力部署合理、火力组织周密,而最重要的就是,在固定伏击的同时要适当变换阵地,保持火力的同时不丧失机动性,并且伪装需要严密掩体需要坚固合理。同时,在苏德战争中大规模坦克战战例也告诉我们,高效庞大的后勤以及保持源源不断的装备补充也至关重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坦克引起的战术变革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