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雕故事一角钱引起的风波(搞笑的沙雕故事)沙雕故事一角钱引起的风波(搞笑的沙雕故事)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沙雕故事一角钱引起的风波(搞笑的沙雕故事)

沙雕故事一角钱引起的风波(搞笑的沙雕故事)

近日,在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张图,“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这首著名的儿歌变成了“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元钱”,随后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支持这种做法的人认为,这首儿歌的意义在于教育小孩子们拾金不昧,但是如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连一角钱都很少见到了,更别说是一分钱。大部分小孩子连一分钱是什么都不知道,儿歌的教育意义就变小了。与时俱进,更加贴合当下的实际情况,这样的改动是好事。

反对的人则认为是多此一举,小孩子虽然没见过一分钱,但作为一个优良的传统,这时正是家长应该跟孩子说明的时候,粗暴的将“一分钱”改为“一元钱”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减少孩子的疑惑,但是并没有实际的积极意义。我们更应该把目光放到这首儿歌本身的教育意义上,而不是纠结是不是能捡到一分钱。

也有网友觉得这些年物价一直在上涨,这改动还是比较真实的。不过有一名网友数学有点问题,要不然就是不太了解我国的货币单位,他说从从一分钱到一元钱“翻了足足有十倍!”,在争论声中,这名网友着实用自己的“机智”给大家带来了不少欢乐。

原作者潘振声老先生的家人也就此事做出了回应。据扬子晚报报道,潘振声的女儿马莉也看到过流传的这张图,还有身边的朋友问过她,知不知道这个事情。

“爸爸这首歌写的是孩子天真无邪,捡到钱要交给警察叔叔,跟物价飞涨没有什么关系。尽管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经典就是经典,我们今天唱来仍然可以体会当时创作者的心血。改成这样,唱起来不觉得拗口吗?我觉得,对这样的恶搞或者调侃,不用去理会。我理解大家是用这个来搞笑或者调侃,把它变成一种段子,但现在我们有时候,并不尊重自己的经典文化,随意就去丑化或者消解掉,但又缺乏原创的能力,这并不值得提倡。”

一分钱

这首著名的儿歌出自已故国家一级作曲家、著名音乐家潘振声之手。另一首脍炙人口的儿歌《春天在哪里》也同是潘振声老先生所创作的,潘振声也被大家誉为“儿歌大王”。

当年毛主席号召全国“向雷锋同志学习”,做好事不留名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而潘振声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个节目的邀请正准备创作一首儿歌。

那时的潘振声在上海的一所小学当大队辅导员,他办公桌上放了一个装满孩子们捡到交上来的硬币的文具盒。

学生们放学时都是排队回家,交警就在校外维持交通秩序,学生们与交警的关系都很亲切,回家时都会和交警说“警察叔叔再见!叔叔再见!”

这两个场景给了潘振声很大的感触,于是便创作出了《一分钱》这首儿歌。

2009年5月,潘振声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77岁。

而《一分钱》的手稿、曲谱则被评为“现代革命一级文物“,如今收藏在上海公安博物馆中。

该不该改

在事件发酵后,不少音乐创作者都表示,对于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典,不宜改动,这是对文化传统的一种尊重。

事实上,与时俱进也好,还是这些年的通货膨胀也罢,一分钱改为一元钱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意义。

新时代的小孩子们没有一分钱的概念是事实,但是在这首儿歌当中,一分钱的象征意义要远远大于其本身的货币价值。

儿歌本身是赞颂和教育儿童们要有拾金不昧的精神,这与具体的数额并无多大的关系。反过来讲,货币价值很小的一分钱,更能体现出拾金不昧的精神。

二来,“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已经被传唱了几十年,忽然被改为“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元钱”,显得极为别扭。对于很多从儿时起就唱“一分钱”的老师来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这首儿歌的传授,这种“随便改改”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积极意义不说,反而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如今一分钱的购买力和当年相比不可同日而语,现在的孩子们也几乎不再接触一分钱,但是对于很多60年代到90年代的人来说,这“一分钱”承载着很多他们当年的回忆,而这样的改动,只会将他们自身的回忆变得黯淡。

今天从“一分钱”改为“一元钱”,或许数十年后还要再改为“十元”、“百元”,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那曾经的经典之作就将变成无数人讥笑嘲讽的平庸之作,这样的改动实在是得不偿失。

有无权力改

说完情理,还有法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人享有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

如今,《一分钱》的作者潘振声老先生已离世多年,而在此前,老人的女儿对这样的改动也是毫不知情。

不论将“一分钱”改为“一元钱”的人是有意恶搞,还是出于慎重的考虑而修改,未经过原著作权人的同意、没有取得合法授权,擅自对他人作品进行修改,已经涉嫌侵权。更何况现在还引起了话题,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总之,对经典作品,我们要有保护之心,对法律规定,我们也要有敬畏之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沙雕故事一角钱引起的风波(搞笑的沙雕故事)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