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班正常性管理(航班正常性管理系统)航班正常性管理(航班正常性管理系统)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航班正常性管理(航班正常性管理系统)

航班正常性管理(航班正常性管理系统)

2021年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航班放行正常率93.16%,位列旅客吞吐量占全国1%(含)以上的机场首位。全年共安全保障航班138724架次,同比增长39.07%;运输旅客约1700万人次,同比增长51.94%;运输货物13.7万吨,同比增长13%。

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分公司落实民航局“六个起来”工作要求,深入开展“三基”建设、“三个敬畏”等专项活动,在民航新疆管理局、监管局的指导下,以机场集团“1113377”工作思路为主线,认真分析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机场运行面临的挑战,总结安全运行管理经验,努力提升安全、服务管理水平和综合保障能力。与新疆民航空管局、航空公司、保障单位共同围绕运管委六大机制建设,以建设机场门户枢纽为核心,以建设“丝路好机场”为引领,以建设“十佳正点机场”为目标,进一步提升机场运行效率和航班正常水平。

完善平台建设 提升运行效率

2021年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分公司运管委全面落实运行协调机制,推行“四级监察”、“两级联动”、“垂直管理”方式,以A-CDM系统为基础,不断完善协同运行平台,实现机场、空管、航空公司等多家单位高效协同运行、航班保障全流程监控,为空地协同运行提供数据支撑,各运行单位用实际行动践行“一个航班一个航班地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的要求。重点围绕“不利条件机制”建设,针对乌鲁木齐机场遭受不利天气、其他用户活动及公共安全等因素对航班正常运行的影响,运管委积极落实民航局“五早”处置原则,建立“精心研判-精准调时-精密放行-精确复盘”全流程闭环处置机制,开展航班计划动态调整工作,在各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全年共调时出港7651架次,调时航班正常性为94%,提升机场整体正常率约10%。

资源统筹管理 破解保障难题

乌鲁木齐国际机场暑季生产量快速增长,宽体机保障架次增多,地面保障资源紧张问题凸显,严重影响旅客出行、航班正点。机场运管委组织各运行部门协同会商,每日制发《宽体机保障作业指导书》,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运行核心资源进行统筹整合,提高各类核心资源使用效率,对特殊时刻和冲突时段航班进行时刻优化调整,提升整体航班保障服务水平,确保航班保障正常,旅客正点出行。

冬季航班保障中,运管委与内部单位协同配合,提升跑道清除冰雪效率,缩短跑道关闭时间,精准控制航空器推出时机和方向、调整滑行路线等方法,减少航空器地面等待时间,提升航空器除冰效率。全年除冰保障平均用时6.8分钟;除冰喷洒作业时长1.6分钟。

优化保障环节 助力航班正常

机场运管委总结评估Ⅲ类运行效果,优化进离场程序,细化LVP(低能见运行程序)中跑道起飞标准。组织各航空公司共同推进执行航空器“边推出边开车程序”,全年共执行边推边开航班32782架次,缩短出港航班地面滑行时间2-3分钟。

不断强化航班延误治理,分析统计航班延误原因,制定《高频延误航班管理办法》等有效措施,解决高频次延误、临界延误等各类航班延误问题,杜绝了航班大面积延误、旅客积压等现象的发生。

强化绩效考核 正向激励提升

构建运管委绩效管理体系,对内实施靠桥率、地面滑行时间、地面保障“50.20”法则四项指标的考核;对各级领导及责任单位航班正常性目标实现情况考核和奖励,进一步强化航班正常绩效考核工作的正向激励作用,提高各级值班管控能力,为本场航班正常性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对外建立涵盖“两个维度、三类指标、九大要素,36项指标”的运管委绩效指标评价体系,通过对公司、航线、时段多维度监测,有效利用节点数据分析运行关键短板,制定针对性的预警及管控措施。进一步促进运行协同效能提升。

2022年乌鲁木齐机场运管委将坚守初心,以门户枢纽建设为核心,持续改革创新,紧跟时代前进步伐,把握机场发展方向,积极协调各方保障资源,稳步推进各单位协同配合、持续提升航班运行品质、着力提高安全服务水平,以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优良作风,稳定乌鲁木齐机场安全、有序运行局面,提高机场整体运行效率,提升乌鲁木齐国际枢纽竞争力,构建新时代乌鲁木齐国际机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新疆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和谐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朱柏霖 谢龙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航班正常性管理(航班正常性管理系统)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