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灶鸣叫是怎么回事(煤气灶鸣叫是怎么回事)燃气灶鸣叫是怎么回事(煤气灶鸣叫是怎么回事)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燃气灶鸣叫是怎么回事(煤气灶鸣叫是怎么回事)

燃气灶鸣叫是怎么回事(煤气灶鸣叫是怎么回事)

《阳光普照》这部影片,刘若英含泪力推荐:看完要花一周时间平复心情。在看完刘若英的观后感言后,五一假期间我立马在网上搜索出这部影片,花了两个多小时看完,期间好几次忍不住泪流满面。上周末下午,又忍不住重新刷了一遍。这部豆瓣上打分8.4的台湾影片,以普通一家四口为故事主线,围绕着日常生活的琐碎,娓娓道来因父母区别对待两个儿子,而引发生活上一系列的悲剧。


几年前前,我国的生育率再创新低,为了挽救日渐低迷的生育率,国家开放了二胎政策。但是还是与很多独生子女的家庭依旧不愿意生二胎,除了考虑到多一个孩子多一份压力,还有不少的父母担心自己无法做到对头胎和二胎孩子一视同仁,不能一碗水端平。

记得我国最大亲子节目录《少年说》中曾做过相关调查,能够做到对子女一视同仁的家长极少。“天下无不偏心的父母”这句话虽算不上绝对正确,但是根据我们看过的电视剧,身边的现象来看,它的覆盖面绝不容小觑。只是父母的偏心程度有深有浅,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都是父母的亲骨肉,为什么父母就做不到公平二字?其实心理学上早已给出了答案,理由扎心 - 父母的偏心,归根到底源于自我的需求。下面我们来试着从这个方面来做下分析,看看我们平常遇到的看到的,究竟是属于下面哪一种情况。


生物学自恋情结:父母更喜欢“像自己”的孩子

有一句话,叫做“子不肖父”。“子不肖父”会让做父亲的多少感到有点遗憾。如果一个孩子的外貌,性格,能力,或者某种行为,更像自己的父母,他就更容易受到宠爱。比如敏感的母亲偏爱心思细腻具有诗人气质的儿子,从商的父亲偏爱读经济学的女儿等。

《阳光普照》里面,父亲阿文和母亲琴姐都喜欢大儿子阿豪,而忽视小儿子阿和。阿文是一个驾校的教练,日常奉行的人生信条是:掌握方向,把握时间。琴姐是一家酒店的化妆师,很漂亮,做事稳重踏实。阿豪则继承了父母的优点,从小达到一直走在正确的路上,学习好,懂事,总是替别人着想,还长得好看。自然而然的,父母的注意力和关爱都聚焦在他身上,他活在所有人的荣光里。

而不被待见的阿和,从小不好好学习,跟着小混混在外偷东西,打架,早恋,和哥哥阿豪形成鲜明的对比,久而久之,得到的只是父母的冷眼,漠视。阿文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给阿豪送笔记本送学费,却一直对外宣称没有阿和这个儿子。



尽管兄弟两都是父母的亲生孩子,但是两人得到的待遇天差地别。

这种现象可能与人们与生俱来的“自恋情结”有关,你不可能复制自己,当看到一个行为举止与自己很相似的孩子时,自然容易产生好感,情感的天平自然就会向他倾斜。

加州大学敎授凯瑟琳·孔戈尔通过调查研究发现,70%的父母承认会偏爱某一个孩子。研究人员认为,这个调查比率比实际低,因为在研究过程中,很多父母总是尽量掩饰自己的偏心。


就像《时代》周刊高级编辑杰弗里·克鲁杰说的:95%的父母都偏心,剩下的5%只是不愿意承认而已。

而在更偏向喜欢谁的问题上,父母都喜欢更像自己的那个孩子。


达尔文主义:父母更喜欢能力更强的孩子

达尔文进化论是人类学的重大理论,提出了“优胜劣汰”和进化的理念。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苏洛威提出的达尔文主义,指的正是父母在繁衍上的“优胜”本能,在他们想要通过生孩子的方式延续家族基因时,就会不由自主偏爱更加强大的后代。


他曾就这个问题进行数据统计调查,并在《天生反叛》一书中给出了结论:家长偏心的根源与生物学本能相关。



《阳光普照》的长子阿豪,成绩好,人缘好,是弟弟阿和眼里的“哥哥太厉害了,做的所有事都对,就是医科院没考上还要重考的人”,他前途一片光明,身上承载着家族的希望,老师的荣光,同辈的敬仰,他是阳光下的宠儿,父母对他无可挑剔。

哥哥万丈光芒,弟弟阿和却是生活在阴影里的隐形人,他打架犯事,父亲阿和丝毫不顾及父子亲情,坚决驳回法院让他把阿和领回家的建议,而选择让阿和进入少年辅育所领受劳改教育。


在这个面子大于天的社会,如果一个孩子的成绩优异,有特长禀赋,能力出众,那就是为人父母脸上最大的荣光,他得到的关注程度会更高一些。而且,父母希望通过对能力出众的孩子的关注和疼爱,来激发另一个不那么好的孩子。但是,对于另一个孩子来说,这种方法,其实是一种深深的伤害。

心理学上有一种叫做“超限效应”,即当个体受到的刺激多度时,就会引起逆反心理。那个能力不是很出众的孩子,会在父母的这种激励中,增添出逆反心理,反而更加厌恶学习。而且,孩子的自尊心也会受损,会变得没有安全感。

剧中的阿和,从开始的不喜欢学习,到后来的小偷小摸,早恋,到最后伙同别人砍断他人的一只手而入狱,这和父母的偏爱,漠视,都十分紧密的关系,作为一个家庭里被“看不见”的孩子,总是会做出一些叛逆的,超乎寻常的举动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争取存在感。


在我们身边,也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某一个混得好有能力的子女,在家族欢聚的时候,往往更有话语权,因为当其与其他混的一般般的兄弟姐妹起争执的时候,父母这个不公平的裁判总是会出来吹哨子判输赢。维护好能力强的,混得好的那个子女,就是维护了自己的脸面,维护了家族的优良后代。

实际上,每一个都是自私的,因为人都是爱自己的,所以就是对孩子的爱,也都隐隐地带着自私的痕迹。


父母偏心的根源:是功能性养育在作怪

心理咨询师,心理专栏作家武志红老师指出:每个孩子的功能不同,决定父母对待方式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同,也就是父母偏心的最本质的根源。

当孩子还是一个婴儿的时候,父母的功能性的养育就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如果一个婴儿喜欢笑,表现得灵动可爱,招人喜欢,父母的喜爱,关注,耐心总是充足供应的。相反如果是一个高需求的宝宝,喜欢啼哭吵闹,日夜颠倒作息不规律,父母就会容易情绪失控。


而对于长大后的孩子,这种功能性的养育就会在父母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

《阳光普照》中的哥哥阿豪,是我们眼里别人家的孩子,他学习好,懂事,体谅父母,还长得好看。他在父母眼里是一个完美的孩子,能同时满足父母的面子功能和情感功能。

阿豪的父亲阿文,是一名普通的教练员,他恪尽职守,努力地“把握时间,掌握方向”,但还是一辈子平平庸庸。所以他把自己的未得志都寄托在阿豪身上,希望他重考医学院,在外人面前提起优秀的儿子,他总是满心自豪,常以明年就有一个上医学院的儿子的爸爸自居。


在阿豪的情感功能方面,影片中有这么一个场景:

放学回来后的阿豪,看到母亲站在幽暗的厨房里抽烟,对面前煤气灶发出的鸣叫声熟视无睹,一脸的失神落魄。阿豪轻声细语想问母亲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问题,得知母亲是因为自己第二天要上班,而担心没有人陪入狱了的小儿子阿和的女朋友小玉去做产检。阿豪立马说他可以可以请假陪小玉去做产检,让母亲放心。

和哥哥形成鲜明的对比,弟弟阿和是被父母完全漠视掉的,因为阿和身上,父母只看了他学习差,爱惹是生非,他没有什么积极的,可以被摆上台面的功能,甚至父亲还不愿意承认他在这个儿子,对外宣称只有阿豪这一个儿子。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父母会根据每个孩子带给自己的感受,去决定对待他们的方式。说到底,父母的偏心,归根到底源于自我的需求。

而父母的这种基于自我的“需求”,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不受宠的孩子,会容易产生自卑、抑郁,自暴自弃等的消极情绪,同时有可能会加深和父母之间的隔阂。而对于受宠的孩子,有些会变得傲慢、唯我独尊,有些会自我要求苛刻,过于追求完美,内心脆弱等不良心理。


剧中的阿和,被父母漠视,一直生活在阴影里,小小年纪就辍学,和别人打架,进了少年辅育院。而生活在阳光底下备受父母喜爱的阿豪,却在一个平常的深夜,收拾好身后的一切后跳楼自杀,留下父母一夜苍老白头,百思不得其解。

阿豪留给世界最后的几句话是:“这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阳,不论纬度高低,每个地方白天与黑夜都各占一半。“他的人生,一天二十四小时阳光普照,没有半点阴影。而少年辅育院的阿和,在哥哥阿豪去探监时,一遍又一遍的强调,“我看不到,我什么都看不到”,因为他的人生,一直埋没在阴影里面,他渴求不到半缕阳光。

世间一切都是遵循一个能量守恒定律的。有白天,就有黑夜;有阳光,就有阴影;有好的一面,必然就有坏的一面。父母的偏心,会打破一个家庭里爱的能量守恒定律,会让一切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总结:

那么,为人父母,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子女们呢?我认为下面三点可以作为借鉴:

1.对于多子女家庭的父母,认识到“偏心”是避免不了的,只是有程度大小的差距。

丛非从公号里有句话:

书上喜欢歌颂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也应该是无条件的,这对父母极其苛刻,也是对父母的极大不公平。这些言论忘记了父母除了是父母,还是一个人。

而一个人,活在这个关系的世界里,他一定是有期待的,谁能满足他的期待,他就喜欢谁。放在父母子女关系里,谁能满足父母的期待,谁就会得到父母更多的爱,相比之下,谁总是让父母失望,自然就得不到父母同样的反馈了。

所以,有期待,就必有偏心。

所有人的爱,都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你实现我的期待。

期待没有被满足,人就是会生气,会指责,会失望,会冷漠。这是人正常的生理反应。

如果父母能认识到这点,了解到“偏心”的父母并不是唯独自己,而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那么这些父母就是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才会去想办法,如何去正确的表达这种期待,如何把期待造成的伤害降低到最小。

2.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过好自己的人生。

当了解到“偏爱”是由自己的“期待”造成的,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下一步,父母可以去思考怎么去自我调整自己的“期待”。

不要把自己对生活,对未来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我们总是在过一种重蹈覆辙的生活,结婚生小孩后,才二十三十多岁,但人生就似乎停滞了,剩下的大半生的希望和追求,似乎都可以移交到一个刚刚出生的小人儿身上。日常的的教诲总是离不开,“你是我们全家人的希望啊”类似的期待。

而忘了,当初我们的父母,也是这么对我们说的,等我们的孩子长大,他们有很大的概率,也会同他们的小孩说着同样的话。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期待多放一点到自己身上呢?每代人都有着对生活不同的希冀和愿望,如果每个人都倾心自己的梦想自己追着,那么父母子女之间的冲突是不是会减少很多呢?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好好经营自己的人生。

想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请一定要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做孩子的榜样。

见证父母的不幸,孩子幸福的概率很小,见过父母幸福的模样,孩子才能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是他想要的。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想让孩子拥有幸福的能力,父母就要过得幸福。生在幸福中的孩子,才更有能力拥有幸福。

如果父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一生致力自己的梦想追逐,孩子在旁边看着父母的人生,也就知道了自己的人生该如何过。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过好自己的人生。

多沟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寻找问题的根本。

一个家庭,有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特别重要。父母通过有效沟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贴近孩子的真实的想法,才能更好地了解到自己的“期待”和孩子的“现状”之间的差距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找到折中的方式,来调整这个差距。

教育家卢梭说过,世界上没用的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因为人类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我们人类能够控制天性。在人类的社会文明中,父母对每个孩子都有教养义务,无论孩子的个性是否是我们所喜欢的,又或者孩子是否足够优秀,这些都不能成为我们苛待孩子的理由。

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孩子的行为,找到问题的本质:你对孩子有“期望和需求”,反过来,孩子对父母一样有自己的“期望和需求”。

最后,借用影片中阿豪留给世界最后的一句话:“这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阳,不论纬度高低,每个地方白天与黑夜都各占一半。愿我们父母对子女们的爱,能和孩子一起成长,能尽量去靠近“阳光普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燃气灶鸣叫是怎么回事(煤气灶鸣叫是怎么回事)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