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恐怖片心理恐慌是什么原因(看恐怖片很害怕是什么心理)看恐怖片心理恐慌是什么原因(看恐怖片很害怕是什么心理)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看恐怖片心理恐慌是什么原因(看恐怖片很害怕是什么心理)

看恐怖片心理恐慌是什么原因(看恐怖片很害怕是什么心理)

有想过为什么老实的男生没有吸引力,而那些痞痞的、爱捉弄女生的男生更容易吸引到女生?为什么男生都容易被绿茶吸引?

在此之前先让大家思考看似无关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喜欢看恐怖片?

有人说是因为猎奇心理,看完后会觉得解压。

那再进一步问,为什么人类会有猎奇心理,为什么看恐怖片会有解压效果?很多人到这里就解释不下去了。

其实这里面隐藏了生物学的奥秘——人类或其他动物的机体里有这么一种补偿机制,就是当受到创伤的时候,大脑会分泌各种激素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内啡肽、多巴胺激素等,为的是使机体感官达到平衡,同时使其行动力提升,这也是物种进化的成果之一。

是的,又是这贪婪的多巴胺在作祟。

例如,人在临死前会出现回光返照;或是在受到重大创伤的之后,刚开始不但没有感受到痛感,甚至还会觉得亢奋。

曾经有个新闻,发生车祸后,唯一一个看似没受伤的小伙一直现场帮医务人员处理伤者,而自己最后坐在医院的长凳上死去,事后发现他才是伤的最重的那个。(所以,记住当你看到一个人发生车祸或从高处跌落后还能活蹦乱跳很亢奋的样子,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这恰恰是重伤后的一个表现,这时候一定要赶紧送医)

除此之外,人在窒息的时候会体会到快感,所以有“性窒息”这一概念(不要百度哦),也是补偿机制的作用。

除了这种重大创伤之外,我们日常经历的小事也会触发到这样的补偿机制,例如:

我们很多人会对吃辣上瘾,其实“辣”不是味觉,而是痛觉,因为这样的痛觉刺激能触发补偿机制,使得大脑分泌多巴胺;

亦或者有些人对按摩、针灸、火罐、电疗上瘾,都是因为痛觉刺激下多巴胺分泌的成瘾效果;

还有一些人对云霄飞车、降落伞、极限运动成瘾也一样,也是人在恐惧紧张的情况下,带来的补偿机制,使得大脑分泌多巴胺。

恐怖片也是同样一回事,在代入到恐怖片里面感受到那惊悚与压迫,到完场后意识到这只是一个虚拟的故事而如释重负,同时伴随着补偿机制带来的多巴胺分泌,就是典型的前几篇文章一直谈到的负多巴胺到正多巴胺的张力作用。

而我们知道,多巴胺带来的不是满足,而是渴——你不会因为看了一出完美的恐怖片而得到满足,不会因此不会再去看恐怖片,相反你会愈发追求,渴望重复同样的经历,就如同爱吃辣的人不会只吃一次重庆火锅就满足,他的口味会越来越重,喜欢按摩的人会追求越来越大的按摩力道。

如果我们从外星人的角度看,会觉得地球人很匪夷所思,为什么会喜欢重复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

但如果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剖析,就会发现其必要与合理性。

生物学的人常说,人的“灵魂”本质就是大脑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而多巴胺分泌就是其中之一。

多巴胺带来渴望,会让生物不断的重复同样的行为,所以它本质上是“记忆”的功能。

一切让你觉得快乐的事情本质上是因为那件事让你分泌多巴胺了,而大多数让你分泌多巴胺的事情都是对你的生存与繁殖有利的。

例如你会追求美食(也就是高质量蛋白质摄取),是因为它能让你更好的生存;除此之外,马斯洛需求层次图里面的一切追求,都是让自己能更好的生存。

而“渴望”带来的是驱动力。

我们想象一下,假如没有多巴胺的作用,我们就不会有渴望,自然就不会有驱动力,自然也不会有快乐,因为快乐的本质就是渴望得到实现,这样物种就无法延续。

所以,多巴胺是生物实现主观能动性的必要存在,也是“感知”存在的前提。

当然,并不是所有带来多巴胺分泌的都是对生存有利的,例如吸烟、吸毒,是对身体有害的,还有上面提到的各种日常行为,虽然也无害,但对个体的生存也没多大意义,唯一的意义就是追求多巴胺本身。

但再次强调,真正带来成瘾的不是多巴胺分泌这一结果本身,而是从负多巴胺态到正多巴胺态的这一过程,期间的多巴胺“差值”越大,带来的快感越大,因为如前面所说,快乐的本质是渴求得以实现,所以越“渴”,到解渴时获得的快乐越强烈——这种正多巴胺与负多巴胺之间的“差值”,我们可以称之为“张力”。

而我们真正不断重复追求的,其实就是这个“张力”。

不妨问问自己,你为什么喜欢打游戏?假如现在给你个一键通关的按钮,你愿意吗?为什么不呢?你追求的不正是那通关画面,那虚拟的奖杯吗?现在给你省下了时间、省下了精力,你反倒不乐意了?

因为你知道你追求的不是结果本身,而是自己投入付出后到得到正反馈的这一过程,也就是张力过程。

还有那些对按摩成瘾的人群,我们说按摩是为了消除疲劳,但真正让他们成瘾的不是消除疲劳本身,而是从疲劳状态到放松的过程,并且越疲劳、按摩医师的力道越大,其补偿机制效果就越明显,他们也就越“酸爽”。

“张力”作用一直是优秀小说或影视剧的秘诀。

一个成功的故事,必然是把握住张力的节奏感,也就是常说的抑扬顿挫、欲扬先抑。先是打击读者,让读者感受到伤感与悲愤,其程度越强烈,后面剧情翻转所获得的快感越强烈。

所以我们喜欢看到的剧情一般都是弱者逆袭、浪子回头,喜欢看到主角从幼稚走向成熟,或是主角先被反派虐、努力提升自己后翻盘的剧情。

一直甜到尾的故事很难有市场,而一直虐到尾的故事反而更有市场更有用户粘性。

想像一下,如果冰与火之歌里面,奈德一开始没被砍头,而是直接拿下瑟曦太后的话,那还会成为神剧吗?

这就是马丁高明的一点,他不让读者如愿以偿,而是一次次的打击读者,本来盼着狼家能崛起翻盘,谁知道他又给你整血色婚礼这么一出。

虽然你很想给马丁寄刀片,但你又不得不催更。

其实读者都不知不觉被马丁套路了,读者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这系列,就像对一个渣男(女)说:我都已经投入了那么多,换来的却是一遍又一遍的伤害,不行,马丁你一定要给我个交代!

烂剧之所以是烂剧,很多都是在这“张力”点上没把握好,例如最典型的就是今年上映的“穿过冬天拥抱你”,从头煽情到尾,而悲剧情节又酝酿不足,所以给人一种说不出的“油腻感”。

而神剧,则是能给你超出预期的惊喜,所以我真的很羡慕没被剧透的看《肖申克的救赎》的人。

——划重点,“超出预期的惊喜”,这个后面会运用到。

这就是人的情感,建立在生物学机制的基础上引发的一系列重复行为。人类快乐的本质就是从无到有、从苦到甜、从渴求到得到的自我实现。

看完并理解了生物学意义的情感本质,那么接下来理解“性吸引力”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为什么老实的男生没有吸引力,而那些痞痞的、爱捉弄女生的男生更容易吸引到女生?

是因为那些痞痞的男生在跟女生互动的过程中,无形间制造出“张力”,这让他们具备了高情绪价值。

再重复一下过往文章的核心观点:爱上一个人的感觉实质上并不是快乐的感觉,而是「渴」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说爱情它甜如丁香、又苦如黑醋,甚至可以说大部分时候都是苦的,是渴求没被满足的痛苦感,而一旦满足后获得大量的多巴胺,于是之后又会更加渴求,更加痛苦。你就是这样一步步地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所以,你要让一个人爱上你,关键不是要制造快乐,而是制造渴;不是制造满足感,而是制造需求感;不是要让ta得到,而是要让ta失去。

请把以上这句话默念10遍,再接着往下看。

这一切都是多巴胺的作用,就是负多巴胺状态对多巴胺的渴求,“爱”本质上就是一种成瘾。“情绪价值”的意义就是让对方对与你的互动成瘾。

在咨询中我发现很多粉丝还没搞懂,就是他们以为是先有对互动成瘾,再有对方爱上自己,其实这是误解的。正确的说法,是对与你的互动成瘾本身,就是已经爱上你了,两者就是同一回事,因为“爱”的本质就是成瘾。

那具体该怎么做来提升自己的吸引力呢?

为什么一旦对方对你“成瘾”,那么在ta脑海里你就是最特别的人,哪怕客观来讲你颜值并不高,但ta依然觉得你颜值高,哪怕是缺点也会成为优点?

关注我,下一集跟你详细讲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看恐怖片心理恐慌是什么原因(看恐怖片很害怕是什么心理)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