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期小肚子又凉又疼是怎么回事(经期小肚子凉凉的疼是怎么回事)经期小肚子又凉又疼是怎么回事(经期小肚子凉凉的疼是怎么回事)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经期小肚子又凉又疼是怎么回事(经期小肚子凉凉的疼是怎么回事)

经期小肚子又凉又疼是怎么回事(经期小肚子凉凉的疼是怎么回事)

门诊来了个小姑娘。

自己不能行走,需要家人搀扶,脸色煞白,表情痛苦。

病人家属说这姑娘痛经,痛得自己不能动。

首先注射止痛针剂,然后中医治疗。

痛经究竟有多恐怖?

人们常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

痛经,可能比牙疼有过之而无不及。

曾经有病人说,疼起来生无可恋,想死的心都有了。

"先是小腹绞痛,然后浑身无力,浑身就跟散架一样不听使唤,感觉意识不清,大脑一片空白,冷汗竖着脸颊往下流,昏倒在床上不能动,真的是一动不能动,大口喘气都会加剧疼痛。"

在这个昏天昏地的日子,热水真的是不管用。

中医是怎么认识痛经的?

痛经最早的记载见于《金匮要略》,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这就是讲的痛经。

隋《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月水来腹痛候》对本病的病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

痛经的女性,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气血虚弱,本来气血就不足、气血不顺畅,经期体内的气血环境又发生改变,可能就会痛经,如果再遇到劳伤、受凉,痛经就可能加重。

痛经分虚实,月经来之前痛,一般属于实证,经期或者经后痛,则属于虚症。

具体到证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气滞血淤证

这种类型的痛经,在经前期或者经间期出现下腹胀痛,经前乳房胀痛,不能碰触,病人总喜欢叹气,烦躁易怒,食欲不振,舌暗红,脉弦有力。

寒凝血瘀证

经前或者经期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色多暗淡,质稀,怕冷严重,精神疲乏,脉迟。我们经常说的宫寒,大多是这个证型,临床也以这个证型最多见。

湿热瘀阻证

这种痛经往往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者大便秘结,小便黄,经色往往较深,血块多,还常伴有口干,烦躁,潮热汗出等症状。总的来说,这种类型相对较少。

气血虚弱证

这种证型的病人大多体弱,面色白,西医检查或见贫血指标,第二性征不明显,平日少气无力。

病人或大病久病,或大失血后气血不足,行经后气血亏虚,不能濡养子宫,所以痛经,这种类型的痛经有个特点,在经后痛经明显。

临床治疗痛经最常用的方子是什么?

刚才说了,临床最多见的证型是寒凝血瘀证,就是老百姓说的宫寒,所以,这里介绍一个临床应用最广的方子——温经汤。

吴茱萸、麦冬、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

方解:

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

当归、川芎、丹皮、阿胶活血祛瘀,养血调经。

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麦冬养阴清热。

人参、甘草益气健脾。

半夏、生姜辛开散结,通降胃气。

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之功,主治寒凝血瘀的痛经证。

以此方为主方,根据证型不同进行加减,临床效果令人满意。

#非常病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经期小肚子又凉又疼是怎么回事(经期小肚子凉凉的疼是怎么回事)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