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肠时有阻力是什么原因(肠梗阻灌肠)灌肠时有阻力是什么原因(肠梗阻灌肠)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灌肠时有阻力是什么原因(肠梗阻灌肠)

灌肠时有阻力是什么原因(肠梗阻灌肠)

来源:基层医师公社 特约撰稿人:纳洛酮

灌肠疗法有一利就有一弊,临床操作需谨慎!

话题

@天天在这里:

本人在某诊所工作已经有六个年头了,印象中是四年前灌肠疗法悄然流行起来,针对人群是小朋友,用药是五花八门,像氨基比林、板蓝根注射液、穿心莲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等等,都有人用。

个人是非常反对这种用药方式的,总担心这种疗法没有临床依据,会有一天出大问题,请老师们帮我分析一下灌肠疗法的利与弊。

讨论

◆灌肠我们这里也流行,家长来了就让灌肠给药。

◆基层很流行,也有效,就是没有依据。

◆灌肠对于小朋友来说依从性好,效果不效果的另当别论。

◆儿童灌肠的话,其实好处就还是这几点:速度快,技术含量低、操作简单。

点评

在基层广泛应用的灌肠疗法,属于灌肠法之一的保留灌肠法。

保留灌肠是将药液灌入到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基础护理学》中,这种很普通的、与排便有关的护理技术——保留灌肠,近些年在基层医疗机构和诊所不知不觉的“火”了。

灌肠治疗——保留灌肠真的能包治百病吗?

下面,笔者就保留灌肠的相关知识,为大家进行阐述、交流。

保留灌肠的目的都有哪些?

灌肠疗法并不是包治百病的。基层医疗机构常用的过程疗法,属于保留灌肠。而保留灌肠在教科书上仅限于以下两种治疗目的:

1. 镇静、催眠

如CT检查前,为患儿用水合氯醛溶液灌肠,起到镇静、催眠,以达到检查的目的。

2. 治疗肠道感染

各种急慢性肠道感染,其他用药方法疗效较差时,可以采用灌肠用药。

灌肠疗法需要做哪些准备?

1. 治疗车准备

治疗车上层:注洗器,治疗碗(内乘遵医嘱备的灌肠液)、肛管(20号以下)、温开水5-10ml、止血钳、润滑剂、棉签、手套、弯盘、卫生纸、橡胶或一次性垫单、手消毒液。

治疗车下层:便盆、生活垃圾桶、医用垃圾桶。

2. 常用溶液

药物及剂量遵医嘱准备,灌肠溶液量不超过200ml,溶液温度38°C。

1) 镇静、催眠常用10%水合氯醛溶液,剂量按医嘱准备;

2) 抗肠道感染用2%盐酸小檗碱,0.5%-1%新霉素或其他抗生素溶液。

3. 体位

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卧位。慢性细菌性痢疾,病变部位多在直肠或乙状结肠,取左侧卧位。阿米巴痢疾病变多在回盲部,取右侧卧位,以提高疗效。抬高臀部约10cm,防止药液溢出。

保留灌肠的具体操作方法是什么?

1. 评估:患者的年龄、病情、临床诊断、意识状态、心理状况、排便情况、配合度。

2. 操作前告知:向患者及家属解释保留灌肠的目的、操作程序和配合要点。

3. 患者准备:了解保留灌肠的目的、过程和注意事项,排尽大小便,配合操作。

4. 用物准备(略)。

5. 插管:戴手套,润滑肛管前段,排气后轻轻插入肛门15-20cm,缓慢注入药液。

6. 拔管:药液注入完毕,再注入温开水5-10ml,抬高肛管尾端,使管内溶液全部注完,拔出肛管。

7. 操作后告知:嘱患者尽量保留药液在1小时以上。使药液充分被吸收,以达到治疗目的。

灌肠治疗有哪些注意事项?

1. 灌肠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反应。

2. 保留灌肠前嘱患者排便,肠道排空有利于药液吸收。了解灌肠目的和病变部位,以确定患者的卧位和插入肛管的深度。

3. 保留灌肠,应选择稍细的肛管并插入要深,液量不宜过多,压力要低,灌入速度宜慢,以减少刺激,使灌入的药液能保留较长时间,利于肠黏膜吸收。

4. 肛门、直肠、结肠手术的患者及大便失禁的患者,不宜做保留灌肠。

5.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和保留灌肠的方法,正确配合治疗。

6. 灌肠禁忌症:急腹症、消化道出血、妊娠、严重心血管疾病等禁忌灌肠。

为什么医院内灌肠给药并不常用?

1. 口服用药方便安全、注射用药快捷精准。

2. 直肠给药操作麻烦、用量不够精准,风险高。

3. 不少药物并不适合直肠给药。

4. 灌肠疗法缺乏足够的循证依据。

灌肠疗法存在的问题

1. 灌肠用药存在超说明书使用

有的个体诊所存在着专业知识的不足,无知者无畏,什么药都敢用于灌肠,也不管哪种疾病,统统给予灌肠治疗,灌肠疗法成了“万能”疗法。

这种情况属于典型的超说明书用药。如话题中提及的氨基比林、板蓝根注射液、穿心莲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等等,都有人敢用于灌肠治疗。

2. 药物滥用

如激素的滥用,个别医生为迎合家长追求见效快,使用大剂量激素灌肠,会引起患者免疫力受损。

3. 可能发生过敏反应

灌肠用药吸收入血,有可能造成患者过敏反应的药物,同样能造成患者灌肠时发生过敏反应。

4. 增加患者耐药性

滥用激素、抗生素,随意改变药物的使用方式,可能增加患者耐药风险。

5. 肠道菌群失调

灌肠用药会引起菌群紊乱,可能改变肠道正常菌群环境,诱发肠道感染,特别是抗生素类药物会杀灭肠道有益菌而导致腹泻。

6. 水电解质紊乱

长时间保留大量液体灌肠可能导致患者水电解质紊乱,甚至死亡。

7. 肠黏膜病变、出血

直肠有其固有的生理环境,多次直肠用药会导致黏膜损伤、酸碱度的改度。局部药物刺激也可能引发结肠炎、穿孔、出血等肠管损伤,尤其是患儿更要慎用,因为幼儿肠壁更薄弱,出现这种风险更大。

小儿灌肠治疗有什么实用方法?

可用注射器、输液器为六岁以下的婴幼儿进行灌肠,治疗腹泻和高热降温。

方法

将一次性静脉输液器针头剪去,将配制好的灌肠液用 5-50 ml 注射器抽取需要量,将输液器接头处与注射器乳头连接,排尽管内空气。前端石蜡油润滑,轻轻自婴幼儿肛门处插入,将所需药物用注射器慢慢推入即可。

优势

方便实用,损伤小,药量准确,可遵医嘱选用型号不同的注射器,抽取所需量。

常见的灌肠并发症有哪些?如何干预?

并发症

常见的主要包括:肠道黏膜损伤、肠道出血、肠穿孔、水中毒、 电解质紊乱、肛周皮肤擦伤等。

并发症预防

1. 插管前向患者详细解释其目的、意义,使之接受并配合操作。

2. 正确选用灌肠溶液,溶液的温度、浓度和量适宜。

3. 选择粗细合适、质地软的肛管。

4. 插管前常规用石蜡润滑肛管前端,以减少插管时的摩擦力;操作时顺应肠道解剖结构;手法轻柔,进入要缓慢,忌强行插入,不要来回抽插。遇有阻力时,可稍移动肛管或嘱患者变动一下体位。

5. 插入深度要适宜,不要过深。成人插入深度约 7-10 cm,小儿插入深度约 4-7 cm。

6. 操作过程中认真听取患者主诉,患者肛门疼痛时,暂停灌肠并使患者平卧;疼痛剧烈者,立即予以对症处理。

7. 一旦患者发生肠穿孔、肠破裂、立即停止灌肠同时报告医生, 进行抢救。

订阅我们掌握更多行业动态!“赛柏蓝”是医药行业最大的新媒体平台,拥有百万微信关注人群。如果您对行业相关题材也有心得/见解,欢迎撰稿,稿费=200元+阅读量*0.01元。商务合作、投稿workscall@163.com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灌肠时有阻力是什么原因(肠梗阻灌肠)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