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流产引起出汗是怎么回事(药物流产后总是出汗是怎么回事)药物流产引起出汗是怎么回事(药物流产后总是出汗是怎么回事)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药物流产引起出汗是怎么回事(药物流产后总是出汗是怎么回事)

药物流产引起出汗是怎么回事(药物流产后总是出汗是怎么回事)

多汗症是指局部或全身皮肤出汗量异常增多的现象。真正全身性多汗症少见,即使是全身性疾病所致的多汗症也主要发生在某些部位。全身性多汗症主要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广泛性多汗,如感染性高热等。局部性多汗症常初发于儿童或青少年,往往有家族史,有成年后自然减轻的倾向。

多汗症的原因分为病理性多汗和功能失调多汗。病理性多汗,多见于内分泌失调和激素紊乱,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垂体功能亢进、妊娠、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发热性疾病,以及一些遗传性综合征等。功能失调引起的多汗,大多与精神因素有关,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愤怒、恐怖及焦虑等,为交感神经失调所致。

全身性多汗症很难控制,重点是医治与之相关的基础疾病。掌跖多汗症以局部处理为主。腋部多汗症的治疗效果往往不如掌跖多汗症。西医治疗主要是使用药物治疗,外用药使用次数过多,会引起局部干燥、轻度皲裂或严重刺激现象。而较大剂量的内服药物具有抑制汗液分泌的作用,但可引起难以忍受的口干。有的人食用物理疗法控制汗液分泌,或局部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BTX-A)来止汗,甚至采用手术切除交感神经,但手术可导致永久性无汗及其他部位的代偿多汗。

北京联科中医肾病医院中医专家张振忠表示,多汗症是由于体内气血亏虚失于固摄,或者是由于外感风热之邪,体内阳热亢盛而蒸腾汗液,迫津外泄。如果是由汗出恶风有感冒、体倦乏力、周身酸痛等症状,多属于肺气亏虚,可以用益气固表的中药;如果有夜间盗汗、自汗伴五心烦热、口渴咽干,多属于阴虚火旺,可以用滋阴降火的中药止汗;也可以进行针灸治疗,选风池穴、神门穴、少冲穴等针刺止汗。

男子肾结石术后胸冷多汗,用中药调和营卫后汗止

患者xxx,男,44岁,该病缘于2020年1月在某三甲医院行肾结石手术治疗,术后多项检查恢复良好。但随后出现一怪病,症见多汗,白昼动则汗出,夜间盗汗湿衣,全身畏寒怕冷,前胸特甚,夏日亦觉前胸冰冷,夜眠需用热褥子覆之,求治于多处西医及中医诊治。西医多项检查均无异常,嘱回家自行调理;中医则随症多以益气固表、滋阴清热、温阳收摄等药物治之,效果均不如人意。

经人介绍到某医院寻求中医治疗,2020年10月28日,因胸冷、多汗初诊。患者胃口中和,大便调,夜尿1次,舌质暗红,苔少,脉弦数。中医诊断:汗病;证候诊断:水饮内停,胸阳不振,营卫不和。治以温振胸阳,通阳化饮,调和营卫。用中药方“苓桂术甘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化裁,组方药:茯苓、桂枝、麸炒白术、甘草、法半夏、薤白、瓜蒌壳、白芍、牡蛎、龙骨、仙鹤草等加入大枣、生姜,先开三剂,两日一剂,水煎服。

2020年11月5日复诊,患者自述服药后诸症已减轻四成。服药三天后汗出已不湿衣,夜间仅微微出汗,前胸已不冰凉怕冷。但仍有畏风,口中和,二便调,舌质暗红,苔少,脉弦数。药已见效,以前方为基础方,根据病情酌减茯苓、瓜蒌壳、薤白的用量,加黄芪、防风合炒白术,组方玉屏分散,实卫固表巩固治疗。疏方:茯苓、桂枝、麸炒白术、甘草、法半夏、薤白、瓜蒌壳、白芍、牡蛎、龙骨、仙鹤草、黄芪、防风、大枣、生姜,开三剂,两日一剂,水煎服。

2020年11月17日三诊。患者述诸症进一步减轻,但减轻程度不及一诊。基本无汗出,仅在活动多发热时微汗出,前胸微有冰凉感,口中和,二便调,舌质暗红,苔少,脉弦小数。药效果彰显,药方同前,药物与用量略增减,巩固治疗。疏方:茯苓、桂枝、麸炒白术、甘草、法半夏、薤白、瓜蒌壳、仙鹤草、白芍、牡蛎、龙骨、细辛等,开六剂,两日一剂,水煎服。治疗2个月后随访,患者已痊愈。

肾结石术后检查均无异样,为何会多汗?

中医认为,多汗症多从气虚、阴虚、阳虚、血虚论治。气虚者当有动则汗出、身软乏力等症,阴虚者当有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候,阳虚者当有畏寒怕冷、夜尿频多之症,血虚者当有心慌心悸、面色不华之象。纵观患者诸症,似有气虚、阴虚、阳虚等证。然而,前医几乎遍用诸法而疗效不佳。

多汗症,亦有阴阳气血均无明显虚衰,即营卫不和者,临证较多见,如桂枝汤之汗出便是。该患者虽然动则汗出、盗汗湿衣、畏寒怕冷,常被诊断为气虚、阴虚、阳虚;该患病程不长,实为营卫不和,考虑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证相应。

《金匮要略》论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虽未明言其治汗证,但原文记载:“夫失精家……男子失精……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初看差之千里,实则异曲同工。盖精血同源,精汗同源,血汗同源,失精家即是失汗家,失汗家即是失血家,言虽异而理则一矣。后酌加之止血药仙鹤草,有医家用此方此药治汗症,用药精妙。

前胸冷症,临证以仅四末不温,或全身畏寒等症最为常见,前者阳郁于内,阳气不达四末;后者阳虚于内,全身失于温煦。该患者前胸冷甚,有记载的药方少见。《伤寒杂病论》有记载:“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如掌大”,意为水饮内停心下,水为阴邪,阴邪作祟,胸阳被遏,不能温煦心俞之处,故出现背寒如掌大。观之心阳照耀之处,作用于后则温煦背部,作用于前则暖热前胸,哪有胸阳只温后背而不煦前胸之理?因此患者前胸冰冷,可断为水饮内停心下,胸阳被遏,前胸失于温煦所致,依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法,施以苓桂术甘汤温化之,云开日出,艳阳朗照,胸冷自散。

而患者留饮伏于心下,阴霾蔽日,胸阳郁结,痹阻不畅,故舌质暗红而脉弦数,遂用瓜蒌薤白半夏汤通心阳、开郁结。诸法合用,法随证立,方随法出,层层贯通,随症加减,方证相应,遂获得良好的疗效。

该患者肾结石术后诸症发作,是因肾主水,术后肾脏受损,肾之阴阳失调,水液代谢失常,痰饮内生,故形成多汗等诸症。

夏季常见出汗多,要警惕这几种多汗症

夏日正常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功能,不会影响健康。但是,如果出汗的方式或汗液的量、色和气味发生改变,就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前兆,应引起重视。从传统中医学角度,分析常见的出汗现象:

1、自汗。不是因为天气闷热服用发汗药及其他刺激因素引起出汗,而是经常出汗称“自汗”。自汗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津液外泄所致,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多见于患有佝偻病的孩子、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

2、盗汗。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盗汗多因阴虚而致,阴虚则阳亢,阴不御阳,津随液为汗,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口咽干燥等症状。常见于肺结核浸润期患者。

3、战汗。即全身战栗后汗出,是热性病过程中正邪抗争的一种表现。比如战汗后热退,脉静身凉,表示邪去正安,元气恢复,是一种好现象。如果汗出后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表示正不胜邪,正气随着虚弱下去,就是危重症候。战汗多见于各种传染病的初、中期。 绝汗是指病情危重,正气衰弱、阳气欲脱时,汗淋漓不止,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脉象微弱,时有时无等危症,是阳气将绝之象,多见于心衰、虚脱的病人。

4、头汗。出汗仅限头部。多因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郁蒸所致,多见于阳明热症和湿热症。若见于大病之后,或老年人气喘吁吁而额头汗出,则多为虚症。比如:重病末期突然额汗大出,属虚阴上越,阴虚不能附阳,阴津随气而脱的危象。但小孩睡觉时也常常头部出汗,若无其他症状,则不属病象。

5、偏汗。俗称“半身汗”。它见于左侧或右侧,上半身或下半身。皆为风痰或风湿之邪阻滞经脉,或营卫不周,或气血不和所致。多见于风湿或偏瘫的患者。若老人出偏汗,可能是中风的先兆。

6、冷汗。指畏寒、肢冷而出汗。汗前并不发热,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脉迟沉、舌淡等寒症表现。多因平素阳虚、卫气不足所致,也可因受惊吓引起。

提醒:手心出汗往往是精神过于紧张;胸口出汗是思虑过度;稍一动就出汗者,不是过于肥胖就是体质过于虚弱;糖尿病人的汗微带芳香;肝硬化病人的汗带有一种特殊的肝腥味。

(文/李烈,医师/张振忠;约3100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药物流产引起出汗是怎么回事(药物流产后总是出汗是怎么回事)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