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当地面是什么原因厦门当地面是什么原因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厦门当地面是什么原因

厦门当地面是什么原因()

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大明官兵在福建东南沿海的厦门岛修筑了一个军港。

这里是福建第二长河流九龙江的出海口,九龙江又名柳营江。大凡进驻福建者,都会派一支兵,在这条江边 “插柳为营”,因此得名。

兵在江那头,岛在江这头,军港修筑于此,再合理不过。

这里港阔水深,避风条件好,别的不讲,单是海岸线,就长达234公里。12米深以上的深水海岸线,更长达43公里。

不但明朝官方注意到了这一点,就连18世纪初期的欧洲人,也很早便发现了此处,西欧的商船经常途经此处。

如此优良的天然海港,形成全赖大自然的魔力。距今2亿多年前,剧烈的地壳运动,将原本在海底的福建区域抬升为陆地。随后,大陆地壳与太平洋地壳的角力,更造成地壳的断裂。岩浆或沿着裂隙剧烈上涌,喷薄而出形成星罗棋布的火山;或在地下深处冷却而成花岗岩体,随着地势的抬升,升至地面,在风化剥蚀之后,成为而今厦门地表之上的山地丘陵。

250万年前,海水再度将此处的群山间低洼处淹没,厦门与大陆的连接地带沉入大海,于是昔日的半岛,摇身一变成了今日之厦门岛。

但在明朝之前,厦门在福建诸多港湾之中,并不突出。宋代中国东南海域的焦点在泉州,元朝时期更多次在此建立行省机构,尤其是1297年设立的福建平海行中书省,治所就在泉州,而非福州。此一时期,厦门只是泉州港的外围辅助港口,岛上设五通、东渡两处官渡,规模不大,地位不高。即便后来设立了军事机构,即嘉禾千户所,厦门也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军港。

厦门的崛起,始于明初。1387年,考虑到日益猖獗的海盗,大明王朝在厦门岛上,修筑了一座“厦门城”,厦门二字,即意寓明朝这座大厦之门。

当时建成的厦门城,是一个军事堡垒。城周长1360米,墙高1.9米,城门四座。现如今遗存下来的,则仅有北面城墙一段遗址约120米而已。

就是这样一座岛上的小城,在明朝尤其是中后期,一举超越泉州漳州温州等东南诸州港口,商业贸易蓬勃发展,开通了十几条海外贸易的航线。到明末郑氏的时代,俨然已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以及日本等国发展海外贸易的中心港口。1650年前后,大约有70条船从中国前往日本,其中多达59条船,便是来自厦门。郑氏因此有了抗清的底气,而厦门亦成为那个时代的贸易大港。

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1684年,清朝很早便把厦门港设置为闽海关的正口之一,到康熙年间更是成为福建出洋的总口,作为海港而言,地位在福州、泉州之上。

这样一个小岛上的小小城垒,为何能在明末清初那个大航海的时代超越群雄,成为那个时代的东南第一港呢?

厦门的地理优势实在明显不过,地处大国的东南沿海,恰好介于苏杭以及后来的上海这一块吴越经济区,与广州为首的南粤经济区之间,东出大海则可直达台湾省的基隆港,往东北则是朝鲜、日本,换而言之,南来北往、东西交流,皆可打此处入我亚洲大陆。

厦门港外有金门诸岛作屏障,山多足以避强风暴雨,水深足以纳巨舰大船,各种船舶进出港,皆不受潮水限制。

图-厦门双子塔

单是这一点,尚不足让鸦片战争之后的英国,执意要把这座港口城市纳入五口通商的范围。更重要的原因,是厦门背后的福建茶叶资源。

众所皆知,茶叶产地,基本上都是山多地少的省份,福建尤是如此,武夷山的乌龙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日本人奉之为“美容茶”、“ 健美茶”,主要生产地区便是福建省安溪县。而乌龙茶中的顶级,又素以福建安溪的铁观音和武夷岩茶著称。

因为这个缘故,早在161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便着手购买从厦门而来的福建茶叶。此后两个多世纪,英国人、荷兰人所饮用的主要茶叶,就是福建茶,一时更有“东方美人”之美誉。

如果按老规矩走广州一口通商,这些福建茶叶,就必须千里迢迢山重水复,通过车载马运才能送到广州,再从广州运往欧洲,这其中的物流成本,不用说是十分昂贵。

五口通商之后,茶叶走厦门出海,物流成本大大降低,对于英国人而言,当然是极大的好处。

那么清朝初期,福建的省会城市福州,为什么会不如厦门呢?因为福州的近代化起步,当时反而不如厦门。

图-厦门大学

不过这只是暂时的落后,随后洋务运动兴起,福州很快赶了上来,到清朝中后期,福州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第三极,在上海、广州之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厦门当地面是什么原因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