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出来的饵料没雾化是怎么回事(饵料没有雾化)拉出来的饵料没雾化是怎么回事(饵料没有雾化)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拉出来的饵料没雾化是怎么回事(饵料没有雾化)

拉出来的饵料没雾化是怎么回事(饵料没有雾化)

商品饵的一大优点,就是开好,或者醒好的饵料,进水之后,很快就会成片状、絮状、渣状,甚至是直径很小的颗粒状,散布在饵团,随着水流,被冲散;

这样既能很好的将饵料的味型散发出来,也能因为饵料的小直径颗粒便于鱼吸食,很能刺激鱼开口进食的欲望;当然,这样不全是优点,当饵料分解的太过于细小,就非常招惹小杂鱼抢食;

所以,饵料的雾化和溶散,就如同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诱鱼快、聚鱼快,钓上鱼的概率自然也很高;用不好,尽招惹小鱼闹窝了,但是,这里面有一个细节问题,就是溶散和雾化,其实并不是一回事;

什么是溶散和雾化

要说溶散和雾化,就不得不提一下饵料的加工工艺,饵料最先的工艺,都是从畜禽饲料加工工艺中延续过来的,将大豆、玉米、高粱等禽类饲料,经过烘干、膨化、粉碎;

再添加一部分的添加剂、药品,然后在高温、高压、密闭的空间中,将所有的粉碎料聚合,形成外形不一的颗粒状,饵料的生产工艺,基本上也脱离不了这样的套路;

饵料在生产过程中,经过高温烘干、膨化,粉碎、聚合几个流程之后,在和水调和在一起之后,谷物中的小麦纤维,或者类似小麦纤维的物质,就会起聚合、粘连作用,让饵料粘合在一起;

但是随着饵料入水,被烘干、膨化的饵料,会在颗粒层面,充分饱和吸水,从而破坏小麦纤维的聚合、黏连特性,饵料会呈现不同的分解状态,如片状、絮状、渣状;

而这种状态,就叫做溶散,这完全是因为小麦纤维,或者其它类似纤维,受到破坏时,所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导致的,如小麦蛋白纤维,充分吸水后,饵料多表现为絮状;

马铃薯为主材的雪花粉,入水后多表现为片状,用玉米、大豆为主材的饵料,多表现为碎渣状溶散,而基于溶散这个状态,更为微观的层面,就是雾化;

雾化,是在溶散的基础上,饵料从颗粒层面上,因为吸水饱和,直接从颗粒的层面,不断的脱离溶散状态的饵料,颗粒和水混合在一起,形成如同起雾一般的物理状态;

可以这样理解,饵料入水之后,必然是先溶散,后雾化,溶散的饵料,体积偏大,而雾化,则是在溶散的饵料基础上,微观层面的溶散;

溶散和雾化,在实战中,分别有什么意义

溶散和雾化,如果非要混淆为一体,也不是不可以,毕竟都是饵料从微观层面脱离饵团之后形成的物理现象,但是,溶散、雾化,在实战中的意义,或者说作用,并不是一回事:

1、饵料味型的发挥,是有赖于饵料的雾化效果,饵料的雾化效果越好,饵料的味型优势就发挥的越好;

2、饵料的溶散,是所有粉饵、面饵的物理特性,但是,雾化却不同,只有膨化工艺后的饵料,才有雾化的特点,而没有膨化工艺处理过的饵料,进水后最细致的状态,也不过是渣状溶散;

3、溶散,是一种脱落状态,饵料的物理状态受物理因素影响,整体是自上而下的自由落地运动;

4、雾化,是基于溶散的状态上,微观层面上的溶散,这个层面的溶散,受重力影响的因素已经很小,所以雾化持续的区域、范围相对于溶散来说,更大、更广,效果更好;

当然,如果细分的话,肯定不止这些区别,但是我们总结一下来说,溶散,是饵料必然经历的一个物理过程,而雾化,则是将优化溶散的物理现象;

溶散可以减少鱼的警惕性,更安全的吸引鱼群进窝觅食,而溶散则能将饵料味型的优势扩大,所以,溶散是一种状态,雾化,则是一种优化的状态;

怎么控制饵料的溶散、雾化

前文所述,溶散是粉饵、面饵因为物理原因,所必然产生的一种 物理现象,所以,想要控制饵料的溶散速度,只需要控制饵料吸水、饱和、脱落的过程,就能做到控制饵料的溶散;

比如增加饵水比,让饵料更粘,也可以通过加粘粉、面粉、拉丝粉等,人为的增加饵料中的小麦蛋白纤维,来增加饵料的粘性,这样饵料溶散的速度,自然就会减缓、变慢;

同样,我们也可以增加颗粒料,不吸水的状态料,如酒米、轻麸、玉米渣等,提前破坏饵团粘合性,这样就能增加饵料的溶散速度、范围;

而雾化,则是因为饵料在制作流程时,被烘干、膨化,所以饵料会先吸水、膨胀,达到极限之后,从颗粒层面,从外到内进行的溶解、脱离;

换句话说,想要控制饵料雾化,就要控制膨胀料的比例,膨胀料越多,雾化区域就越大、雾化效果越好,膨胀料越少,雾化区域就小,雾化效果就越一般

注:我们在用散炮抽窝时,尤其要注意溶散和雾化的区别,雾化区域,往往能持续很久,因为雾化后的饵料,因为颗粒直径极小,几乎不受重力影响,所以进窝鱼群很难在短时间将雾化的饵料吃完;

而溶散性好的散炮料,虽然看上去很快能形成大范围的雾化区域,但是依然会受重力影响,没多会,就会沉入水底,只能通过持续的频率来抽窝,才能做到持续的雾化区域;

实战中,应该如何应用雾化和溶散

搞明白饵料的溶散和雾化,这仅仅是第一步,剩下来要做的,就是怎么利用饵料的这两种物理特性,以便于我们更好的应用饵料,其实,我们只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应用即可:

1、根据鱼情,控制饵料的溶散速度

什么是根据鱼情控制饵料的溶散速度呢?说白了,就是鱼口少、鱼口慢,就要调整溶散速度,让饵料溶散更快,这样才能方便鱼群更好的吸食饵料;

但是,如果鱼口滑、轻,经常抓不到实口,那就要控制饵料溶散的节奏,让饵料彻底溶散的时间周期,拉得更长一些,比如普通的搓饵,1~2分钟左右溶散完,但是老打不中死口;

那就将饵料打粘,让饵团在3~5分钟才能溶散完,提竿的间隔时间久了,自然能减轻鱼的警惕性,上鱼的概率自然也就高一些;

同理,如果已经发窝了,但是鱼始终都没有实口,第一个要明确的,必然是钩饵是不是溶散的太慢,没有吸引到进窝鱼给口,适当的加一些渣料,如酒米、玉米渣之类;

这样钓饵会加速溶散,从状态上,更能吸引进窝鱼开口吞食钩饵,这样就能有效的改善进窝鱼给口太慢的情况;

2、根据诱鱼效果,调整饵料的雾化速度

前文我们说了,雾化,就是膨化料添加的比例多少,那么控制饵料的雾化,说白了,就是控制膨化料的添加比例,那么膨化料的添加比例,到底是多少才算合适呢?

其实就是根据诱鱼效果来决定的,如果发窝之后,小杂鱼多,实口少,那必然就是膨化料加多了,饵料进水之后,吸水饱和了,饵团从内到外,从颗粒层面彻底溶散;

那么我们可以适当的添加一些拉丝粉,进行调整,如果还是不行,那就添加粘粉,人为的增加饵料的粘性,减缓饵料吸水饱和的节奏;

这种做法,常见于我们用腥香的饵料诱钓大鱼,大多数腥香料都会经过膨化工艺处理,所以饵料进水后,腥味十足,雾化还好,不仅吸引大鱼,也十分吸引小鱼;

这个时候,我们用粘粉,让其有味,挥发出去,但是溶散、雾化都慢,小鱼吃不到,但是不影响大鱼进窝觅食,就能做到一举两得;

同理,我们在钓鲫鱼的时候,因为鲫鱼料讲究絮状、片状雾化,所以饵料中多会以膨化料为主,按照常规饵水比单开,大多数饵料进水就开始雾化;

拉丝粉加多了,就很容易变成面筋饵,这个时候,最合理的解决办法,就是加片状雪花粉,虽然,还是会溶散、雾化,但是因为添加了片状雪花粉,就算是溶散,也是先以片状溶散,然后再雾化;

这就等同于增加了一个步骤,延缓了其直接雾化的速度,自然诱鱼、聚鱼效果,就有了明显的不同;

最后:

商品饵的加工工艺,随着科技的发展,也在日新月异,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饵料吸水、饱和、分离、脱落,而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

无非是加工饵料原材料时,脱水、烘干、膨化、粉碎、高温聚合,至于其过程是添加、发酵、蒸煮,其实都无所谓;

毕竟千变万化,也得遵守物理定理,搞明白原因,再根据原因结合实际应用,再控制饵料的状态,就能做到知其所以然,自然做操起来就不会觉得困难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拉出来的饵料没雾化是怎么回事(饵料没有雾化)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