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鲫鱼红肚子是怎么回事呢(非洲鲫鱼肚子为什么是红的)非洲鲫鱼红肚子是怎么回事呢(非洲鲫鱼肚子为什么是红的)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非洲鲫鱼红肚子是怎么回事呢(非洲鲫鱼肚子为什么是红的)

非洲鲫鱼红肚子是怎么回事呢(非洲鲫鱼肚子为什么是红的)

自长江禁渔退捕以来,越来越多的珍稀物种开始出现,最近发现的鳤鱼就是有力的例证。在2016年我国发布的《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鳤鱼就已被列为长江22种极危鱼类之一,和长江鲥鱼、中华鲟等名贵鱼种并列。

自2017年以来,长江野生鳤鱼抛头露面的频次开始增多,截止目前已有6次目击。鳤鱼学名为鳤,俗称麦秆刁,历史渔获量相当丰富,与“长江三鲜”一样曾形成可观渔汛。按现在的苗头来看,长江禁渔结束后,这一物种有望再迎繁荣。

长江刀鱼数量见长

另一方面,长江中的外来物种也在趁着十年禁渔的“东风”大肆繁殖,对本土鱼类构成了很大威胁。这些“外来户”经过人为选拔,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且杂食性鱼类居多,竞争力比本土鱼更胜一筹。在这当中,罗非鱼是潜在危害最大的物种之一,养殖产量已跻身全国十强,如果能适应低温,后果将不堪设想。

罗非鱼侵入长江“鱼库”

长江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河,先后流经多种复杂地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鱼类资源,堪称一座天然“鱼库”。

在源头金沙江,海拔高,气温低,适应低温的裂腹鱼和高原鳅在此繁衍;长江上游的川江河段,峡谷深切,水流湍急,鱼类以鮈亚科、鲃亚科、野鲮亚科等特有物种为主;而到了长江中下游,水面宽阔,支流众多,湖泊星罗棋布,气候温和湿润,鱼类组成复杂,以四大家鱼、鳤、鳡、铜鱼、鲶等为代表。

考虑到长江的地势、水温分布,罗非鱼入侵的高风险区域是长江河口地区,其次是长江中下游以及三峡库区。实际的调查也显示,罗非鱼确实已经侵入长江中游及下游,来源多是养殖逃逸,发生洪水时池塘漫溢,养殖的罗非鱼随之潜入长江。

在2005~2007年,中科院水产所对长江下游外来物种进行调查时,发现长江下游共有45种外来物种被人工养殖,罗非鱼名列第一位,产量遥遥领先。事实上,罗非鱼已成为长江流域养殖户的热门选项,谁也不敢保证今后弃养、放生的情况不会再发生,背后隐患不容小觑。

6个月就能繁殖,专家想出“节育”妙招

罗非鱼原产自非洲东部,又叫“非洲鲫鱼”,成鱼体长可达20公分以上,背部有硬刺,食性杂,不挑食。我国最早于1957年引入不同品种的罗非鱼,比如尼罗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等。如今,罗非鱼已在国内“遍地开花”,北方的黄河流域也有养殖,总产量多达160万吨。

令人担忧的是罗非鱼强悍的繁殖能力。在一个静水池塘中,罗非鱼只需6个月时间就能自然繁殖,在海南等高温地带,性腺发育最短只需3~4个月。一条体重200g的雌性罗非鱼,产卵量可达1000~2000枚,特殊的口孵育幼方式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当自然水温为20~30℃时,雄鱼便开始在池塘的淤泥中修建巢穴,之后雌鱼进窝配对,排出成熟的卵子并含在口腔内;同时,雄鱼排出成熟的精子,随水流进入雌鱼口腔内,使卵子受精。在整个孵化期间,受精卵都被雌鱼含在口腔内,直至卵黄囊消失时幼鱼才离开母体,整个过程只需4~5天。

如果不加干预,罗非鱼的繁殖会持续进行,一年之内可繁殖好几代,子子孙孙无穷尽。如果罗非鱼过早、过度繁殖,更多的能量将被用于性腺发育,而非体重增长。对养殖户而言,这不仅会导致饲料浪费、出肉率降低,商品规格也因此参差不齐,大小不一,经济效益大打折扣。

为了限制罗非鱼的繁殖,科学家另辟蹊径,想出了“节育”的妙招——杂交培育出全雄罗非鱼。全雄罗非鱼比普通罗非鱼生长更快,个体更大,更重要的是这种罗非鱼的染色体有三对,丧失了繁殖能力。

近年来,育种专家再获巨大突破,培育出超雄罗非鱼,使得商品性大大提高,受到业内的强烈欢迎。然而,那些“流放”到自然水域中的普通罗非鱼就不受“节育”限制了,只要水温适宜,就能一直繁殖,潜在威胁不容忽视。

三峡水库受到威胁:10℃是最后“防线”?

罗非鱼的“始祖”是莫桑比克罗非鱼,此鱼是非洲坦噶尼喀湖的土著鱼,是典型的小型热带鱼。上个世纪初入我国时,罗非鱼并不受待见,养的人也不多,民间甚至将其称之为“垃圾鱼”、“廉价鱼”。

总体来看,罗非鱼既有功又有过:一方面,罗非鱼为我国创下了可观的外汇,成为了抢占欧美市场的“硬票”,这一贡献不容忽视;另一方面,野生罗非鱼流入长江流域,生态危害也不能一笔带过,二者应区分看待。

现在的问题是,三峡库区已有野生罗非鱼的踪迹。早在2005年渔业资源调查中,三峡大坝上游600多公里的江段上就已产生多条罗非鱼的捕获数据,但当时并未引起重视。2006年春秋两季,科考人员在长江上游的攀枝花、宜宾、万州等江段对外来物种摸底调查,罗非鱼再次上榜。

三峡库区的罗非鱼应当引起重视,这一江段的水文情况特殊,可能成为罗非鱼大量繁殖的高风险区域,原因主要有以下4点:

其一,三峡库区的水温相对适宜。2017年6月发表在《水利水电快报》上的一份调查显示:三峡库区在蓄水后,朱沱站、寸滩站、宜昌站等多个监测站点的水温相对适宜,最低温是1月份的11℃,最高温为8月份的25℃。要知道,只要水温在10摄氏度以上,多数罗非鱼就不会被冻死,在库区内存活、繁殖的可能性很高。

其二,2003年蓄水后,三峡库区的生态位严重空缺,为罗非鱼的侵入提供了便利条件。据调查,三峡库区有鱼类108种,其中17种是特有鱼类。蓄水后,库区由流水变成缓水,天然江段变成半开放的人工水库,洄游性鱼类被拦截在坝下无法繁殖。因此,库区腾出了大量闲置生态位,这客观上为罗非鱼的“上位”提供了有利因素。

其三,罗非鱼本身对低温也具有适应能力。虽说10℃是罗非鱼的“生命线”,但不少罗非鱼品种的致死低温都要低于10℃。比如奥利亚罗非鱼能在7.82℃的低温下保持半数存活率;何金钊等学者发现,佛罗里达的红罗非鱼在6.77℃能达到半数存活率。

其四,人工选育加快适应速度。目前罗非鱼在北方无法正常越冬,但为了提高产量,业内存在提高罗非鱼耐寒能力的需求,以便在北方大面积推广。随着人工选育的进行,罗非鱼适应低温的能力会大大加快,更替速度将难以想象。对北方养殖业来说,这是个增产增收的大好事,但对长江乃至黄河的生态来说,耐寒的罗非鱼也将成为更大的隐患。

对于罗非鱼的入侵,您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非洲鲫鱼红肚子是怎么回事呢(非洲鲫鱼肚子为什么是红的)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