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胀是怎么回事(慢性萎缩性胃炎老是胃胀)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胀是怎么回事(慢性萎缩性胃炎老是胃胀)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胀是怎么回事(慢性萎缩性胃炎老是胃胀)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胀是怎么回事(慢性萎缩性胃炎老是胃胀)

胃在生理上以和降为顺,在病理上因滞而病。中医学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致病因素广泛,主要与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失调、体虚久病、药物损害等因素有关,上述因素损伤脾胃,致运化失司,升降失常,而发生气滞、湿阻、寒凝、火郁、血瘀等,表现为胃痛、胀满等症状。目前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被公认为导致此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属于中医的外邪范畴。本病病位在于胃,同时与脾、肝、肾三脏相关。本病病程较长,临床常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1.外邪犯胃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胃肠为市,无物不受,无物不入,若风、寒、暑、湿、燥一气偏胜,亦能伤脾损胃”。外感风、寒、热、暑、湿等,内伤脾胃,水饮内停,酿生湿热,阻滞气机,损伤脾胃。张子和在《儒门事亲·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诠》中载“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可以直接侵袭脾胃而致病。仲景《伤寒论》提出外邪直中胃腑,或被误用汗、吐、下法,致中焦阳气受损,脾胃虚弱,邪气内结于心下,郁阻中焦气机,出现胃脘痞塞胀满等症状。单氏认为幽门螺杆菌属中医外邪范畴,是胃痞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中焦脾胃虚弱,抗病能力下降,Hp乘虚而入;同时由于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导致湿热内蕴,又为Hp的附着、繁殖、致病提供了客观条件。

2.饮食伤胃

《素问·痹论篇》中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指出暴饮暴食伤脾害胃。《类证治裁·痞满》云“饮食寒凉,伤胃致痞者,温中化滞”,说明偏嗜寒凉,久则损伤中阳导致痞满之证。《医学正传》有“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的说法,也说明饮食不节伤胃。饮食不节,偏嗜肥甘、辛燥、烟酒,久而损伤脾胃,酿生湿热,进一步刺激胃部,损伤脉络,湿热阻滞,化而为热,伤胃气,耗上胃阴,胃体失养,渐而枯萎,发为胃痞。饥饱无度,徐彦纯在《玉机微义》中谓:“饥饿不饮食者,胃气空虚,此为不足固失节也;饮食自倍而停滞者,胃气受伤,此不足之中兼有余亦失节也。”过饥可使胃失去水谷精微的充养,过饱则使饮食停积而不通,从而肝失和降而发病。久病服药或药物攻伐太过,均可以直接损伤脾胃,升降失常,清浊运化失常,壅塞中焦,久而胃体脉络失养渐枯,同为胃痞。现代人的饮食结构与以往大不相同,膏粱厚味、煎炸烧烤、茶酒不忌,饮食节律不定,饥饱无常,脾胃更易损伤,脾胃失运,脾不升清,胃不和降,气机壅滞,寒热错杂,发为痞证。

3.情志失调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发之……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及两胁,隔咽不通,食饮不下。”李东垣《脾胃论》曰“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五贼所伤,而后脾气不行。”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三·六郁》载:“凡郁皆在中焦。”叶天士则认为“肝为起病之源,脾为传病之所。”情志属肝,素体情志不畅,忧思恼怒,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横逆乘脾犯胃;或忧思郁虑、最易伤脾,脾运无力,胃腑失和,均致气机不畅,发为痞满或胃痛。情志失调,气机不畅,则生痰湿瘀热等病理产物,二者相互影响,而“痰瘀”被认为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情反复、缠绵难愈的关键。

4.体虚久病

张石顽《张氏医通》载“老人和虚人则多为脾胃虚弱,运化不及。”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和运化水谷,若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及久病正虚不复均能伤及人体脾胃,脾阳不足,阳气受损,血行不利,血聚成瘀,阻滞气机,胃失荣养,正如《普济方·虚劳心腹痞满》云:“夫虚劳者,气血虚弱,荣卫不足……饮食入胃,失于传化,停积于内,故中气痞塞,胃胀不通,故心腹痞满也。”;久病气血亏虚,虚热内生,灼热耗津,阳损及阴,胃阴不足或久病多瘀,瘀久化热或肝气久郁,郁而化火,灼伤胃阴,胃络失于润养。现代医学研宂证明,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多为久病之后,胃阴亏耗,兼以胃络瘀滞所致。

5.药物损害

药物对胃的损害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现代研究已证明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会直接损伤胃黏膜,从而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

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熟水谷,上述各种原因,皆能引起胃受纳腐熟之功能失常,而发生胃痞或胃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胀是怎么回事(慢性萎缩性胃炎老是胃胀)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