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感崩塌是怎么回事(信任感崩塌怎么办)信任感崩塌是怎么回事(信任感崩塌怎么办)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信任感崩塌是怎么回事(信任感崩塌怎么办)

信任感崩塌是怎么回事(信任感崩塌怎么办)

相比二三十年前物质条件匮乏、娱乐活动单一的中国,如今我们的生活走了极大的改善,不仅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绝大部分人都能衣食无忧、吃穿不愁,且娱乐形式丰富多彩,甚至还有部分时代的宠儿达到了财务自由、时间分配自由的终极目标。

按理说,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也应日益上升才是,可是通过网络,我们却时常看到不少身强力壮的大好青年倾吐苦水,孤独、没朋友,与同事不合群,不敢相信任何人,由此导致的失眠、焦虑症、抑郁症、自残自杀的人也不是少数。

如今年轻一代中流行的不婚主义、丁克思想,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伴侣、对生孩子会增添幸福的不信任。

究其根本,物质条件的改善、经济收入的提高只能让我们拓宽在食物、衣服等外在事物上的选项,却不能帮助我们改善心理健康状况,而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市场化,反倒降低了人际关系的信任,使得年轻人在人际信任与关系方面频频受挫,不再轻信他人,而是把自己封闭起来。

伦理学上有个专业术语叫做信任危机(Crisis of Confidence),意思是,因为某种原因,人们不再遵守社会群体中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社会就涌现出大量的虚伪与欺骗行为,最终导致人们摈弃互相信任,如不再向他人求助或委以重任的一种现象。

虽然一味地相信他人,会给自身带来较高的风险概率,比如财产、身体健康的损害,但假如我们走到另一个极端,全然失去对所有人的信任,把自己封锁在一个密不透风的狭小密室内,就会对自己的情绪、认知和工作动力产生一定的约束和压抑。

也许你会问,现在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不信任,甚至是冷眼相待,是怎么产生的呢?为什么以前大家都是穷人的时候,可以互相关怀、同舟共济,而现在腰包鼓起来之后,人的心理距离反倒疏远了许多?

信任危机的产生,是一个放眼国际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国家、种族无关,深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从宏观上讲,首先,经济发展越迅速,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和信任感的确会降低。

中央财经大学心理学教授辛自强,在《心理科学进展》有一期的主编特邀中,详细论述了市场化与人际信任变迁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的市场化进程中,市场化的动力属性已充分显现,鼓励人们逐力和竞争,激发人们的创富热情,但也造成了经济人信念的流行,破坏了信任者对人性乐观的预期。再加上相应的市场规则和社会规则发育不足,无法充分保护信任者,因此,人际的信任发生了重大变迁。

一个国家的市场化进程中,市场首先假定所有人都是经济人,他们有理性的头脑,会在仔细思考后做出明智的决策,如果企业或商家抓住某个漏洞来考验人性,并赚取到了利益,他们就认为,是因为人类本身就是为追逐利益而生,这是消费者自己的选择,并不是因为自己身为企业家太精明和奸诈。

例如某夕夕就抓住底层老百姓舍不得高消费,喜欢捡便宜的心理,于是采用各种超低价加拼团的方式,出售质量次等的商品,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并成功上市。

企业或商家不会认为自己有错,而把消费者的选择(或者说上当),当成是一种正常的市场来往行为。

再比如各种电商平台在某些节假日的打折降价促销,所谓的打折或者降价,比如七折八折,其实不少是根据原价的基础上进行计算的,而不是平常的销售价,所以,重大节假日的销售价格不一定比平常价格低很多。

除非经常关注某一家店铺的活动,否则很多消费者根本无法觉察到商家的这个小心机。这种行为不违法,也不违反市场规定,但他会辜负消费者的信任,以至于让消费者对所有的商家都保持一种警戒的态度,进而产生无奸不商无商不奸的观念。

除此之外,市场化还会鼓励所有竞赛参与者为自己的利益奋勇竞争。竞争是残酷而血腥的,竞争不需要同理心,不需要柔情、心慈手软,竞争除了提升自己的能力了方式之外,还可以是打压对方。

长期无情的竞争会让我们保持高度紧张的应激状态,对对手持有警戒、防备甚至是主动攻击的心理,所以残酷的竞争也会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除了经济之外,文化的传播也是影响人群性格的第二大宏观因素。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的文化逐渐传入国内,国内之前以集体主义为主的民族文化,逐渐受到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冲击,年轻的80后90后们,大都同时具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双重性格。

他们既渴望集体的温暖和团圆,又同时渴望个体的自由自在,集体让人产生安全感,而个体的自由同时又让他们油然而生出一种危机意识——自由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但个人主义的宣扬,始终实现了让相当一部分人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人和集体利益之前,且在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总是优先考虑前者。

在这种充满利益斗争的经济理性环境中,身处其中的人们,实难做到无条件信任他人,这太标新立异,树大招风,也太危险。

从微观来讲,人类善于与身边的人进行攀比,当从小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初高中同学有了比自己更卓越的成就时,很多人就容易生出嫉妒心。

我们可以容忍明星、科学家拿到几百万几千万的收入和奖励,但月收入只有1万的人,很难再继续跟嫁了个年薪200万高管的闺蜜继续聊天逛街,也不愿再跟拆迁赔了8套房子的铁哥们继续喝酒K歌,消费层次不同,道就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

如果你不是一个主动社交型的人,当身边的朋友陆续发家致富,走上人生巅峰,而陌生人又不靠谱,不可信时,你就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孤独,越来越没人说话,仿佛被时代抛弃了一样,还会进一步幻想老年的自己油尽灯枯,孤苦无依,越想越恐惧。

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除了攀比之心,还有就是亲人朋友的刻意伤害。传销、保险、债券投资、融资等,被国内无良之人利用,他们看到了其中的商机,首先就从自己的亲朋好友下手,最终虽然也落得个身无分文、众叛亲离的下场,但亲人和朋友们也受到了不可逆转的伤害,对人的信任感也有了很大的下降。

而趋利避害是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基本特征,所有人类在面对复杂的世界时,首要任务就是自己的健康、安全与利益,久而久之,我们就变得不再相信自己的亲人和朋友。

亲人朋友的欺骗和伤害,比陌生人带来的影响更大,普通人对陌生人都带有中度的信任与怀疑之心,但对身边亲近的人几乎是毫无保留的支持和信任,在被亲人伤害之后,有的人不仅变得不再轻易信任他人,甚至还会改变世界观,刻意去伤害其他无辜的人。

因此,种种原因,都导致整个社会对他人的信任感越来越低,现在流行一种说法,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只有自己的能力和金钱才是最能带来安全感的,其他的哥们闺蜜、职场领导同事朋友,甚至包括父母,都是靠不住的。

可是情感、归属又是每个人摆脱不掉的基本人性需求,我们既需要得到别人的信任,建立良好的爱情友情关系、赚钱谋生,也需要相信他人,为自己节省时间和精力。假设世上所有人都不值得相信,那将会出现一种怎样可怕的场景:

担心公交车司机会给我们带来车祸,担心饭店的食品不安全,会让我们中毒,害怕建筑工人技术不过关,桥面和路面出现塌陷等状况,最终导致我们只能深居简出,无法与社会产生任何连接。

人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性动物,需要社交,需要同事一起合作,需要跟他人一起学习,需要向他人请教学习。鲁滨逊漂流到小岛上时,必须保持每天和星期五说说话来防止脱离社会,而孤独的小王子也有玫瑰花陪着他诉衷肠,所以我们仍然需要信任别人,而且在很多时候必须是无条件信任。

书籍《全球创猎者》的作者郝杰,从博士毕业后,一直在全球寻找各种关于投资的机会,他吃过很多亏,受过很多骗,但他也获得了不菲的价值回报,最终总结出的经验是,相信别人总体来说是收益大于付出,会给我们带来相当惊喜的机会。

而关于其中的那些陷阱与欺骗,我们可以在无数次的经验中总结教训,在涉及到重大的金钱、健康与安全事项时,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基本上就可以避免。

很多时候,不敢相信别人,是因为自己输不起,当自身能力有限、资本不足时,注意力就会局限在自己仅有的琐碎小事上,害怕别人将其掠夺。

而当你足够强大之后,被别人骗其实是件无足轻重的小事,因为那点损失不会降低你的生活质量,影响你的心情。

所以,我们依然要相信别人。

因为只有相信他人,才能有深层次的合作,而合作互利、抱团取暖,比起一个人单枪匹马,几乎在任何时候都要好很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信任感崩塌是怎么回事(信任感崩塌怎么办)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