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着游戏特别困是怎么回事(打完游戏特别困)打着游戏特别困是怎么回事(打完游戏特别困)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打着游戏特别困是怎么回事(打完游戏特别困)

打着游戏特别困是怎么回事(打完游戏特别困)

上周跟大家分享了学围棋的攻略后,收到朋友的困惑,她带孩子去试听了围棋课,家人也一致认同围棋对孩子大脑开发的作用,可是孩子对学围棋似乎没什么兴趣,碰到棋子就撒腿跑。那是否还合适去尝试这个兴趣呢?


撒腿跑的情景我是能想象的,因为我当年带Eric上第一节钢琴试听课,也出现了一样的情况。当时Eric也是屁股碰到琴凳就跑走了,整节课东扭西歪,所以当这个试听课结束后,我也觉得他肯定是讨厌死了钢琴,一定不会再碰钢琴了。


但后来,我却发现并非如此,孩子有一定的概率是因为还不习惯这样子的上课模式,当孩子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后,竟然比我想象中还欢喜。所以我家有了两个琴童,哥哥是一碰到琴就喜欢,弟弟是第一次碰琴溜得比谁都快。


但弟弟在找到自己的节奏后,我却发现他性格品质里有很多优势是合适弹钢琴的,比如他记谱子速度很快,认谱能力也很强,弹琴的神色自带气场等等,有时候哥哥也会笑弟弟,“如果当年你因为一节试听课就放弃了钢琴,那可能你就不知道自己有那么多可能性了”。




我之前也分享过Eric这段经历,今天想跟大家聊的是另外一个概念,就是怎么样帮助孩子在学习时找到让自己专注的“节奏”。这里的“节奏点”,就是我们心理学上常说的“心流状态”


孩子的潜力比我们想象中还要高,如果不关注心流状态,也许你知道的就不是孩子学习的完整状态。不管孩子是在精进一个领域,还是在学习一个新东西,这个状态都很重要。


01


心流状态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在1970年代,匈牙利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发现,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心理状态是非常奇妙的,他们可以忘记时间,甚至忽略了食物、水和睡眠。


通过他的研究,他发现科学家也有类似的经历,还有运动员和作家,他们在专注训练和写作的时候,都同样出现高度专注的状态和完全参与的表现,这种情况,米哈里称之为“创作的最佳体验”。



人一旦进入心流状态,就会激发大脑潜在的能量,你的专注力、效率、创意都会在短时间内高度提高,很多科学家的创意和研究成果的诞生,都发生在心流状态,这便是米哈里的心理研究。


在这个研究基础上,他开始思考是哪些因素决定了心流状态的产生,一个人是如何进入到这个状态,心流状态又会帮助他/她达到怎么样的效果,这便有了后面很著名的心流状态的工作模型诞生。▼




02


还是听起来有些陌生对吧?我们来打个比方吧,聊聊玩游戏


我也经常会收到这类询问,就是:“为什么孩子一玩游戏就精神,遇到学习就犯困?”


这个问题,其实“心流状态”也是可以完全解释的。


玩游戏的时候你总会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觉得注意力非常集中,别人喊你话可能都听不见。实际上,当你集中精神做一件事情,甚至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时,就已经进入到“心流状态”了。



既然心流状态那么重要,但是它如果发生在玩游戏的过程那不是本末倒置吗?是的,当心流理论被研究出来后,游戏领域也是很早就应用了这个理论来改善自身的文化构成,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心流状态的要素,它其实也是这几个关键要点:



1. 任务的内在价值是你也认可的。比如如果Eric不认同学钢琴有价值,他没有从爸妈这边,自己的哥哥这边感受到钢琴的意义,他其实也不会投入其中。没有认可的基础,就没有行动的欲望。


2. 你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进步感。知道目标是什么,如何一步一步实现目标,这个机制可以增强信心,并且让人更能集中状态。


3. 任务需要明确而且及时的反馈。也就是说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状态有一个及时反馈,越及时越具体的反馈帮助越大。


4. 挑战必须跟能力水平相匹配。这需要对任务的难度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和判断。如果任务太简单,人就会感到无聊,如果任务太难,就会感到焦虑。


5. 需要高度关注当下。也就是我们的意识需要集中在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事情,在心流状态里进行「刻意练习」,所以回到第一点,孩子从内心里认可这个价值,也是地基和立足点。


03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会尝试很多兴趣爱好,也会探索很多不同的挑战,但如果我们能够知道这个理论和核心要素,并且用在孩子的学习状态,也会让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孩子兴趣爱好很多,但是每一个领域他们的关注点都很清晰。知道什么是合适自己的学习状态,他们就会有更大的可能性去拥抱更多的学习领域。


举个特别简单地完成作业的例子,如何帮助孩子高效完成作业?或者如何让孩子有计划地准备比赛和活动?其实利用好心流理论,就是要在平时跟孩子达成这样子的沟通:


1. 知道它的内在价值。为什么要完成作业,为什么要学习,不同学科对自己的帮助是什么,这些是孩子一直都需要理解的议题,孩子理解的越通透,他们的内在动力就越强烈。


2. 提前明确学习目标。无论是一个星期还是一个晚上,立一个明确的目的。今晚要做什么作业,花点时间跟孩子先沟通明细很重要,要准备怎么样的比赛,也需要一个明确的具体目标。像我家哥哥备考FCE,我们就提前说好了,考试的科目,听力、阅读、作文、口语是如何个计划。很多备考都不是把孩子给一个辅导班就是解决方案,辅导班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关键是孩子要内化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如果一个孩子,哪怕不参加辅导班,也有自己的清晰备考计划,那才是内化的学习状态。


3. 将不同难度的题目按不同次序来完成,让孩子学习能够循序渐进。不要总想着给孩子刷难题,也不是孩子学什么就一定要100%学透。劳逸结合、循序渐进、针对孩子能力水平进行不同难度的调整,还是很重要的。我家里孩子的所有兴趣爱好,会按学习难度分成一颗星、两颗星、三颗星的次序。


比如我家学围棋,我们当时就很明确沟通了,就是希望他们开一门视野,跟着正规的体系学一门兴趣,但并不需要孩子去打比赛。如果孩子以后真的想,能力也到,这是以后的事情,就从入门来说,这是他们很好的锻炼专注力、思维和减压的方法,是孩子的心中的“一颗星”,是跟着靠谱的老师,认真、严谨、慢慢学的兴趣爱好。



但我家孩子学数学,就是三颗星的标准了,哥哥是明确希望自己可以打比赛的,所以我们会去关注合适的赛事,从数学延伸出来的其他科目,也是他们花最多时间专研的地方,孩子只要有时间就扑在数学上,扑在科学上,有时候看他们的教材,我自己都觉得如果没有高度的专注,实际上也很难啃下这个“骨头”。



循序渐进也体现在日常作业上,先让孩子完成难题还是先完成易题,还是难易结合着来做,看起来这个问题很小,但实际上也需要提前跟孩子多聊聊。


在合适的难度挑战下循序渐进,并且有计划地分解目标,孩子就可以享受心流状态下所带来的最高的学习效率,让孩子越学越想学,也会让孩子对新的领域和挑战,有更多的包容度,这其实也是我们常说的“脚手架”在养育中的一种实际落地。

04


实际上心理学有很多方法,它们的作用都是帮助我们去拥抱孩子的内在能量,去打开孩子的潜能,也愿意开放性探索孩子的能动性。


很多时候改变孩子的节奏,也会给我们赢得很多时间,这样子无论孩子处在一种怎么样的学习状态,他们最终能找到对自己更清晰的认知,知道如何设定目标、分析任务,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当下做出足够的调整,最后反思自己的进步,孩子就能慢慢找到自己的节奏了。


我自己还是鼓励孩子在童年期多点兴趣爱好,让孩子以后能在高压的社会中拥有更多调节自己、安抚自己、拥抱自己的方法,毕竟没有任何减压爱好的人生,其实是很孤单的。


如果在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这种“心流状态”,孩子就一定会在游戏中去寻找,因为这种状态,只要体验了就会上瘾。


与其让孩子在将来对游戏上瘾,不如试试迁移这种机制,让孩子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深度体验“心流状态”


【END】

作者萌芽,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全球婚姻疗法和情绪训练权威机构约翰戈尔曼的首位中国实习治疗师。 公众号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打着游戏特别困是怎么回事(打完游戏特别困)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