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差是怎么回事视频讲解(什么是总时差视频讲解)时差是怎么回事视频讲解(什么是总时差视频讲解)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时差是怎么回事视频讲解(什么是总时差视频讲解)

时差是怎么回事视频讲解(什么是总时差视频讲解)

生完孩子以后,常常会觉得时间不够用。因为他还需要你的照顾和高质量陪伴,那么下班回家的时间就常常很被动,不能自己安排。

以下摘自网络:

“注意力不集中,别说孩子,其实很多成年人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学术上称其为“大脑肥胖症”。职场调查发现,46%的人可以在处理完突发事件后,马上集中注意力继续之前的工作,但有32%的人则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重新集中。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注意力的持续时间也是有限的,如果我们要求一个孩子达到成人标准,那肯定不能如愿。一般来说,1岁以下的孩子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不超过15秒;1岁半的孩子对感兴趣的事物则可以集中注意力5分钟以上。2岁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平均时间大约为7分钟;3岁的孩子平均为8分钟;4岁则为12分钟;5岁为14分钟。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一般可以集中注意力在20分钟左右;而10-12岁的孩子为25分钟;12岁以上的则可以达到30分钟。”

由于跟小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常常不能预测接下来有多少时间可以做某一件事情,就很难去做一些需要集中精力的事情。但我又习惯于安排自己的时间,如果不提前计划好,而把大段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小事中,就会产生很空虚的错觉。对于我来说,按部就班地完成了预期的任务就是有效时间,而漫无目的地游荡就是无效时间。我希望自己的生命能更有意义,比如自己得到了一些愉快的体验,或者为别人付出并得到了回报。

我们都有这种感觉,看书和看电视需要花费的力气是不一样的。因为看书需要我们自己提供注意力,是主动的过程。而看电视是被动吸引,因为短视频的内容吸引了你的注意力,不需要主动意识,跟着走就可以了,换言之就是你被他带着走了。从小孩子喜欢看动画片就可以知道,人类的本能就喜欢这种声光画持续变动的形式,而长时间专注于文字一定是训练出来的高级本领。虽然我儿子喜欢让我给他讲绘本,但这个过程包含了画面和互动,并不是枯燥的纯文字。想要让他一个人安静地待着,还是得靠动画片。

和他待久了,我会觉得自己的专注力也开始下降了,比如看长篇文章时会不耐烦。因为总没有完整的时间,陪他的时候只能微信聊天、刷微博或者短视频等,做这种不需要长时间集中精力的事情。我是很爱看电影的,但是一部电影一般都要2个小时左右。现在除了去电影院能连续地看完一场电影,在家想看的话就经常会被打断,可能当天看不完还要等到第二天。哪怕是看视频,总被打断也会很烦躁,因为没办法连贯地沉入故事剧情和人物情绪。

最简单快乐的还是看音乐类综艺吧,从他刚出生那年开始看了《我是唱作人》《乐队的夏天》,后来又看了《歌手·当打之年》《披荆斩棘的哥哥》,最近准备看《声生不息》。现在自己也学会了粤语,偶尔会翻唱一些经典老歌。听歌和唱歌是有很大区别的,哪怕你心里知道发什么音,可有时候发出来却不是想要的调。反复录制的过程,也慢慢明白了音准和节拍的重要性。

最近慢慢有耐心看起了长文,不知道与能静心写字思考有没有关系。不知道什么时候小孩才能长大,让我有可预期的时间和耐心去读书呢?如果有人做个app把文字也按长度分类,可以让人按预期时间去选择,比如是短视频、泡面番的长度,或者是20分钟的动漫、40分钟的电视剧,还是2个小时的电影,可能会因为有时间预期而更容易地拿起书来看吧~其实本身的文学形式就已经大概分类了,古代诗词和现代诗歌,散文杂文,或者小说戏剧。最像追剧的小说也有短篇、中篇和长篇,看嗨了一样可以熬夜停不下来。

希望我的小孩能抵抗动画片的诱惑,“堵不如疏”,要培养他别的兴趣,锻炼注意力。一直对寓教于乐的形式有点怀疑,如果学习都需要靠游戏这种形式,那么以后还能好好读课本吗?毕竟,自学还是要靠自己安下心来多看书。

虽然我很在意时间的有效性,但有时候又需要一些脑袋放空,什么都不需要做不着急做的感觉。时间又该怎么衡量他的价值呢?靠赚了多少钱吗?还是靠主观的感受呢?还是不要思考,做好当下的事情,哪怕被现实逼着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时差是怎么回事视频讲解(什么是总时差视频讲解)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