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蜕皮后流红棕水是怎么回事(蚕蜕皮变成棕色了)蚕蜕皮后流红棕水是怎么回事(蚕蜕皮变成棕色了)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蚕蜕皮后流红棕水是怎么回事(蚕蜕皮变成棕色了)

蚕蜕皮后流红棕水是怎么回事(蚕蜕皮变成棕色了)

种桑养蚕原本是创业兴家、快速致富的好项目,而事实上有很多人把这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在养蚕中,最怕的就是蚕养到五龄后,发生严重的脓病,添食任何药物感觉都不管用。很多养蚕户,蚕房一旦发生过脓病,往往出现后面养的每一批蚕都发生脓病的现象,养蚕养得身心疲惫,有些养蚕户甚至放弃了养蚕,选择去打工谋生。在这里,我们对家蚕脓病病毒做一个深度的剖析,并提出已在养蚕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的脓病病毒杀灭方法及防治方案,希望无论有多忙的您,能抽出几分钟宝贵时间完整的阅读全文。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NPV)。存在形式有两种:NPV(核型多角体)与NPB(质型多角体)。

属杆状病毒科,核型多角体病毒属,病毒粒子杆状,330×80 nm;dsDNA;Tm为87.5℃;多为整齐六角形十八面体(偶有四方、三角或不正形);2~6μm(平均3.2);光学显微镜下易观察到,淡绿色,折光性强,比水重;易溶于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氨及硫酸的水溶液和乙酸;不溶于水、乙醇、乙醚、氯仿、苯、丙酮、1mol/l盐酸;苏丹Ⅲ不能使其着色。多在寄主的血、脂肪、氯管、皮肢等细胞的细胞核内发育,故称核型多角体病毒。核型多角体病毒寄主范围较广,主要寄生鳞翅目昆虫。经口食下或伤口感染。经口进入虫体的病毒被胃液消化,游离出杆状病毒粒子,通过中肠上皮细胞进入体腔,侵入细胞,在细胞核内增殖,之后再侵入健康细胞,直到昆虫致死。

一、血液型脓病

【病原】

血液型脓病的病原是核型多角体病毒,该病毒几乎可以在蚕体所有的组织细胞内寄生增殖,并形成多角体,六菱形,十八面体结构,大小为2~6微米。


【病症】

各龄蚕均有发生,生产上在五龄中期到老熟前后发病较多。由于发育阶段不同,外部症状也有差异,但患病蚕到发病后期都表现为狂躁爬行、体色乳白、躯体肿胀、体壁易破裂等典型症状。流出乳白色脓汁而死。不同发育阶段,还会出现下列症状:

①不眠蚕。眠前发病,体壁紧张发亮,体形虽与正常蚕相似,但久久不能入眠,大部分都在蚕座中徘徊,最后体壁破裂,流出乳白色脓汁,溃烂而死。

②高节蚕。4、5龄期发病,病蚕各节间膜或各节后半部隆起,形如竹节,狂躁爬行至蚕座外流脓而死。

③脓蚕。5龄后期到上簇时发病,病蚕环节中间肿胀拱起,形如算盘珠状,体壁紧张发亮,体色乳白。

④斑蚕。病蚕的气门周围往往对称出现黑褐色的环状病斑或腹足焦黑。

⑤脓病蛹:在5龄后期、熟蚕、初蛹期感染可造成蛹期发病。病蛹体色暗褐或乳白,体壁易破,一经震动即流出脓汁而死,造成茧层污染,即内印茧或死茏茧。

【发病规律】

①传染源。主要是病蚕和桑园患病昆虫的尸体及其流出的脓汁。

②传染途径。经口、创伤感染。

③发病季节。适温多湿条件下易发病,在适温且昼夜温差较大时发病多。

④发病特点。急性型传染病,当蚕感染后,小蚕一般经过3~4天,大蚕4~6天发病死亡。温度高,发病死亡较快。如在起蚕或少食期感染严重时,可在当龄发病当龄死亡。五龄后期感染的蚕能结茧,但都成为死笼茧。

二、中肠型脓病

【病原】

中肠型脓病为质型多角体病毒,病毒粒子很小,在蚕体内寄生增殖形成0.5~10微米大小的多角体。

【病症】

病势缓慢,病程长,个体症状表现为体躯瘦小,食桑和行动不活泼,常呆伏于蚕座的四周或残桑中,并出现空头、起缩和下痢;群体发育严重不整齐,大小相差较大,在同一蚕座内常有不同发育龄期的蚕出现。

①空头。蚕体胸部空虚,体色失去青白色,甚至变黄,特别是后半身的背面呈现黄白色。将眠蚕发病,则成为迟眠蚕或不眠蚕,发病较轻的蚕虽然能入眠,但常在眠中死去,有的勉强蜕皮后呈起缩、下痢(拉肚子)而死。五龄后期发病的形似熟蚕,但不能结茧或仅结薄皮茧。

②起缩。在饷食后1~2日内发病,食桑停止,体壁多皱,体色灰黄,粪便黏软,有的尾部有污液。生产上第五龄饷食后多见。

③下痢。病蚕都伴有下痢,粪便形状不整而呈糜烂状,粪色呈褐色、绿色乃至白色。

【发病规律】

①传染源。主要是病蚕尸体及其蚕粪中。

②发病途径。经口食下传染。

③发病季节。在高温的蚕房发病较多;在气温相对较低的早春蚕、晚秋蚕发病较少。夏、秋蚕期多发生本病。

④发病时期。生产上在3、4龄感染,到4、5龄发病,且多数在5龄中后期爆发该病。

三、病毒性软化病

【病原】

病毒性软化病是细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家蚕软化病毒病。球形,直径26~30纳米。

【病症】

食欲减退、行动迟缓、体躯瘦小。胸部变透明,“空头”,缩小、下痢、猝倒或吐液等。群体表现为大小发育不整齐,眠起不整齐。死后尸体扁瘪。

①起缩。起缩症状是各龄饷食后1~2天发病,特别是五龄起蚕较多。病蚕很少食桑甚至完全停止食桑。在群体中体色灰黄不见转青,体壁多皱。有时吐液,排黄褐色稀粪或污液,萎缩而死。

②空头。空头症状是在各龄盛食期出现,特别是大蚕为多。病蚕很少食桑,体色失去原有的青白色,胸部稍膨大,半透明微带淡暗红色,渐渐全身呈半透明,排稀粪或污液。死亡前吐液,死后尸体软化。严重发病时,蚕座及蚕室内有异常的臭气。

【发病规律】

①发病季节与时期。夏秋蚕为害,大蚕期发生较多。

②传染途径。经口食下传染。

四、浓核病

【病原】

浓核病是属细小病毒科。球形,直径20纳米左右。

【病症】

病蚕外部呈空头症状,重症蚕停止食桑,爬向蚕座四周,抬起头胸部,中肠变薄、平滑易破,消化管内几乎无食下的桑叶片而充满半透明的消化液。发育迟缓、小蚕排念珠粪,体色锈黄,头胸突出呈空头状,中肠黄色半透明或残留少量的桑叶片等。此外,还有起蚕萎缩、排稀粪“湿尾”等病症。

【发病规律】

①发生季节和时期。多在夏秋高温季节发生,慢性病害,往往是浓核病和肠道病并发,病势加快。

②传染途径。经口食下传染。

五、脓病病毒杀灭方法

通过对家蚕脓病病毒的认知,我们了解到家蚕脓病病毒分为核型多角体病毒和质型多角体病毒。这两种形式的脓病病毒,以核型多角体最为顽固,病毒表面有一层六菱形保护层,通过性价比筛选,我们发现核型多角体病毒外的保护层易溶于氢氧化钙(也就是新鲜的石灰粉与水的混合液),所以我们首先要选用石灰水来溶解脓病病毒的保护层,露出游离态的病毒本体,然后再选择【聚维酮碘溶液(蚕用)】对病毒本体进行杀灭。经过生产实践证明,此方法消毒蚕房,可达到彻底杀灭养蚕前蚕房内的脓病病毒、细菌、真菌以及霉菌孢子。

聚维酮碘:是一种新型、高效、广谱、无残留、无腐蚀性的绿色环保型消毒剂,杀菌谱广、杀菌力强、能直接杀灭细菌、真菌、病毒、霉形体、芽孢与原虫。杀菌速度快,大多数病毒、细菌30秒内可杀灭,对个别病毒、细菌5分钟足以杀灭。对皮肤粘膜无刺激,可用于体腔、粘膜及溃疡面的消毒与治疗。无毒性,不易使微生物产生耐药性,不易发生过敏反应。使用持久,稳定性好,贮存有效期长。易溶于水,易清洗,不污染或损坏织物及其它物品。

下面,我们对很多养蚕户常用的漂白粉和石灰水的消毒方式做一个详细的分析:

漂白粉【主要成份:次氯酸钙,分子式 :Ca(ClO)2】,其在消毒过程中的分步反应过程如下:

第一步:

Ca(ClO)2+CO2+H2O=CaCO3↓+2HClO

解释:漂白粉主要成份是次氯酸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结合产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钙【CaCO3】(无消毒作用)和次氯酸【HClO,再分解后才有消毒作用】。

第二步:

2HClO=光照=2HCl+O2↑

解释:由于次氯酸的不稳定性,在光照条件下释放出原子氧,原子氧有强氧化性,将病毒或细菌的蛋白质氧化,达到杀菌消毒的目的,原子氧如果没有碰上病毒和细菌,两个氧原子将会结合变成氧气【O2】跑到空气中去。

第三步:

Ca(OH)2+2HCL=CaCl2+2H2O

解释:漂白粉溶于水后,产生了稀盐酸【HCL】,稀盐酸遇到碱性的石灰水【Ca(OH)2】,发生酸碱中和反应,最后生成氯化钙(盐)和水。这个过程,漂白粉让石灰水失去了碱性,脓病病毒外壳依然存在,从而使针对核型多角体脓病病毒的消毒过程在微观世界里被中止。

或许在使用方法上优化一下,先使用石灰水喷洒,再使用漂白粉消毒效果稍微好一些,但漂白粉的消毒原理需要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过程,并且次氯酸需要在光照的条件下才会迅速分解释放出原子氧,一般蚕房内的光线是比较弱,发生分解反应的条件有所欠缺,所以我们选择【聚维酮碘溶液】是最理想的消毒剂,聚维酮碘是属于聚维酮和碘的结合物,消毒过程不需要发生化学反应,更不存在条件限制,一旦病毒和细菌接触到聚维酮碘便即刻被氧化凝固。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很多养蚕户虽然严格执行了消毒工作,养蚕中的护理工作做得也很到位,但蚕还是养不好,最后埋怨小蚕共育的没育好小蚕,埋怨蚕种公司的蚕种不好等等理由多不胜数,虽然我们也不能绝对的排除小蚕共育和蚕种没问题,但我们更需要的是完善自身的操作水准,否则即使投入了相同的成本、相同的劳动力,方法不对,结果也会相差甚远。

六、蚕病防治方案

①养蚕前消毒:对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消毒;

②养蚕中消毒:养蚕期间进行对蚕体、除沙后的地面、桑叶消毒;

③养蚕后消毒:小蚕共育的养蚕户每发完一批小蚕或大蚕养殖户在上簇后对蚕具、蚕室的消毒。

④养蚕中,给蚕添食抗病毒药物(比如特效脓病康),抗细菌药物(比如高氯灭菌康),防僵病药物(比如脓僵搭档);添食药物只需薄薄的喷一层雾水,切忌喷洒太多,以免蚕座潮湿,反而增加蚕病的发生率。

⑤严格控制蚕房温度湿度,保持蚕房在23℃~28℃范围内,加强蚕房空气对流,每天坚持撒新鲜的石灰粉干燥蚕座。

⑥及时淘汰弱小蚕、病蚕、创伤蚕。

七、结束语

养蚕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任何一种蚕病的发生,都有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比如说细菌病,蚕生病后整体的免疫力下降,也容易引发脓病的发生。蚕病多以经口食下感染,加强桑叶消毒是养蚕过程中必须的操作环节,否则一旦遇上阴雨绵绵的日子,很多养蚕户就只能看天吃饭。养蚕需要切实有效的技术来“预防”蚕病发生,一旦发生了蚕病,操作上基本是靠扔来解决。养蚕不是靠运气来经营,要做到“我命由我不由天”,不要让气候环境因素成为您发家致富路上的绊脚石!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只要方法正确,付出多少努力,就一定能得到多少回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蚕蜕皮后流红棕水是怎么回事(蚕蜕皮变成棕色了)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