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身上长黄色的豆豆是怎么回事(鲫鱼身上发黄怎么回事)鲫鱼身上长黄色的豆豆是怎么回事(鲫鱼身上发黄怎么回事)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鲫鱼身上长黄色的豆豆是怎么回事(鲫鱼身上发黄怎么回事)

鲫鱼身上长黄色的豆豆是怎么回事(鲫鱼身上发黄怎么回事)

大宗淡水鱼高温季节鱼病防治措施

问:近几年大宗淡水鱼高温季节一般会暴发哪些病害?

答:夏季是养殖鱼类生长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鱼病暴发的高峰期。伴随高温季节的到来,养殖鱼类受环境变化影响应激反应加剧,抵抗力下降,极易导致病害发生与流行。近年来,大宗淡水鱼类高温季节暴发的病害主要包括:草鱼出血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症、鲤疱疹病毒病、鲤鱼浮肿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细菌性肠炎病、赤皮病、指环虫病、车轮虫病、锚头鳋病等。

问:与往年相比,近年来大宗淡水鱼高温季节发病情况有哪些新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近年来,大宗淡水鱼高温季节发病情况尽管与往年相比变化不大,但也有一些新特点和新疾病出现。

草鱼出血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养殖草鱼的病毒性传染性疾病,具有流行范围广、发病季节长、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主要危害当年草鱼种和二龄草鱼种,死亡率超过80%以上。最近几年的草鱼出血病流行病学调查与检测结果显示,草鱼出血病在大规格草鱼种和成鱼中也时有发生,已经从患病大规格草鱼体内检测出与分离到呼肠孤病毒,而无其他致病病原,这意味着由草鱼呼肠孤病毒感染养殖草鱼引起的草鱼出血病的流行特征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鲤鱼浮肿病是最近几年在我国养殖鲤鱼和锦鲤中发生与流行的一种新病毒性传染病,其病原为鲤鱼浮肿病毒(痘病毒样病毒)。该病最早于1974年在日本的一个锦鲤养殖场被发现。该病的临床症状与锦鲤疱疹病毒引发疫病的症状相似,主要为:鱼昏睡、鳃损害、凹眼、皮肤损害等。我国自2016年首次发现该疫病以来,已在北京、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天津、宁夏等省市监测到该疫病的存在。

高温季节大宗淡水鱼疾病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其主要原因可能包括:养殖品种种质退化、养殖水环境恶化、养殖过程健康管理意识淡薄以及病原进化等。

问:针对高温季节鱼病发生的特点以及近年来病害发生的新变化,作为养殖者来说,应该做好哪些措施来避免或者减少病害的发生?

答:高温季节养殖时,在水产养殖管理与鱼病防治方面需要注意以下技术要点。

1.良种

水产养殖品种质量是成功水产养殖生产实践的首要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水产养殖生产在苗种繁育环节的亲本种质退化与苗种质量问题一直困扰着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重视程度与采取的措施力度不够。近些年,在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支持下,体系育种专家利用现代水产养殖育种技术,相继研发出多个具有优良经济性状和抗病特性的大宗淡水鱼新品种,为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2.良好环境

高温时期鱼类排泄物增加,底层水缺氧,底质环境恶化严重,水质变化快,需要及时进行水质调控,确保养殖环境的稳定。主要技术要点包括:适量加注新水,一般7~10天加水或换水一次,每次换水 10~15 厘米,保持水位在 1.5~2米;加注新水时,尽量避免将底质冲起。水深超过2.0米的池塘最好能装备耕水机,并勤开增氧机,促进上下水层的交换或水体循环,保持池水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全池泼洒生石灰改善水质效果明显,可每 10~15 天按每立方米水体 25~30 克的剂量全池泼洒生石灰一次;施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可有效改善养殖水体的微生物生态环境;如果水体中浮游生物丰富且稳定或者在施用微生态制剂后,避免再施用药物,以免打破水体中微生物生态和浮游生物生态的平衡;如果养殖池塘出现蓝藻水华,加强池塘水体的循环可有效抑制蓝藻暴发,按每立方米水体0.5克全池泼洒硫酸铜,可有效杀灭蓝藻。在泼洒硫酸铜后需要加强增氧,防止泛塘。在泼洒硫酸铜后的3~4天,可全池泼洒一次生石灰,改善水质与底质。

3.良好养殖规程

良好养殖规程是成功水产养殖生产实践的关键环节。从病害防控角度来看,良好养殖规程就是要建立一种从源头抓起、覆盖养殖全过程的健康养殖操作规程。高温季节是鱼类摄食最旺盛、生长速度最快的季节,除需要调控好水质外,还需要特别注意科学投喂,一方面保障养殖鱼类生长对营养的需求,增强鱼的抵抗力;另一方面又不能过度投喂,影响鱼体代谢与健康水平。主要技术要点包括:投饵机数量以每15~18亩水面设置1台为宜,避免大量的鱼聚集在一处摄食,导致局部的溶氧不足而引起应激反应;水深超过2米的池塘要减少投喂时间,一次投喂以20~30分钟为宜,避免上下层水温剧烈变化引起鱼的应激。持续高温情况下,要适当降低饲料投喂量,以正常投喂量的70%~80%为宜,要坚持“定质、定量、定时、定位”投喂,确保饲料质量,补充鱼体的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提高鱼体的抵抗力;在食场周围采取挂袋、挂篓的方法,使用硫酸铜、漂白粉等消毒杀菌杀虫剂,防止病原菌感染。具体方法是:用竹竿等做成三角形或四方形的食场框,每边挂一只竹篓,篓口露出水面,篓内装入100克药物,每天换药1次,连挂3天,以消毒食场;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等抗菌药物,预防肠道疾病,方法为:每 100 千克鱼体重用大蒜 0.5 千克,与200克食盐一起捣碎,拌在面粉糊中,同饲料混合晾干后投喂,连喂2~3天。高温时期要控制养殖密度,逐渐减少养殖容量,高温时期是养殖鱼类的快速生长季节,此时,随着养殖鱼类的迅速生长,池塘养殖容量变化快,负荷加大,池塘生态环境平衡脆弱,需要及时进行养殖密度调整。养殖密度要科学合理,使池塘自净能力与有机质污染量基本平衡。要根据池塘条件、配套状况和技术水平等来放养鱼种,一般控制在800~1000千克/亩为好。在高温或持续高温天气,不要采用全池拉网的方式捕鱼,避免引起鱼体受伤与应激、避免池塘底质泛起而恶化水质、避免加剧病原菌的传播与感染。建议高温季节采用在食台附近设置抬网捕鱼,采取轮捕轮放措施,捕大留小,不仅减少了养殖容量,增加了资金流动效率,又降低了对鱼体、水质、池塘生态的影响。在抬网捕鱼后,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适当补充小规格的鱼种,确保水体的利用率与养殖产量。

4.良好健康管理措施

水产养殖卫生与健康管理是一门科学。良好健康管理措施包括从源头做起的池塘改造与清塘消毒、苗种检验检疫、水体培肥与消毒、鱼体消毒、水体消毒与水质调控、科学投喂、药物预防、准确诊断与针对性治疗等众多内容,多数与良好养殖规程密切相关。高温季节水产养殖生产的主要特点是温度高且变化大、水质变化快、养殖对象摄食量大、病原生物增殖快传染性强、疾病暴发速度快死亡率高、易导致灾害事故频发等。针对高温季节水产养殖生产的特点,要通过适当补水、加水、控制水位等措施控制水体温度过高且保持水温稳定,避免因温度过高或水温变化过大引起鱼体应激导致健康状况恶化抵抗力下降而发生疾病;在高温季节,水质变化十分剧烈,要特别注意保持水体浮游动植物与有益微生物种群的稳定,通过使用益生微生物菌剂调控水质环境,确保水体重要理化指标在健康安全范围之内;高温季节是养殖对象摄食旺盛与快速生长的季节,也是一年生产效益之所在。但是,高温季节过度投喂可以显著影响鱼体代谢机能与健康水平,从而导致鱼体抵抗力下降而发生疾病。因此,高温季节开展大宗淡水鱼养殖时,特别是如鲤鱼、鲫鱼和青鱼等,忌过度投喂饲料,有些品种最好能投喂一些其适口的天然饵料,如草鱼投喂草料、青鱼投喂螺蛳等;针对高温季节病原生物增殖速度快传染性强、疾病发生速度快死亡率高的特点,通常的措施是建立科学规范的水体消毒措施以杀灭病原菌,切断传染源。水体消毒预防时,采用生石灰、漂白粉或二氧化氯全池泼洒,预防剂量即可,注意药物的交替使用。进行内服药物预防疾病时,多使用免疫促进剂与天然植物药物,目的在于提高鱼体的免疫力与抗病力。在使用药物进行疾病预防时,尽可能缩短用药时间,避免低剂量长时间用药,交替用药以降低产生耐药性风险。

此外,高温季节还要高度警惕防止各种水产养殖灾害性事故发生,如洪涝灾害、泛塘、药害、水质恶化、蓝藻暴发、拉网死鱼等,往往会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建设好养殖设施、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防患工作是防治洪涝灾害的最好办法。勤开增氧机是预防泛塘最为直接和有效措施,尤其是无风闷热天气或天气变化前需要勤开增氧机,夜间与凌晨增氧防止浮头,中午增氧促进水体交换。池塘蓝藻可释放毒素从而引起养殖对象大量死亡,水体流动可预防蓝藻快速生长,尽可能通过增氧机、耕水机以及自循环抽水让水体动起来。如池塘蓝藻暴发,可按每立方米水体0.5克的剂量全池泼洒硫酸铜杀灭,注意泼药后要加强水体增氧,避免缺氧泛塘。在杀灭蓝藻后3~4天,可按每立方米水体25~30克全池泼洒生石灰,改善池塘水质和底质。持续高温天气全池泼洒药物时,要准确计算剂量,严格控制使用剂量,特别注意高温时药物的毒性作用,避免造成药害事故。全池泼洒药物往往能杀死池塘中的浮游生物,浮游植物给水体供氧的能力显著降低,易造成池塘缺氧泛塘,此时需要勤开增氧机。持续高温季节最好不要对池塘进行拉网操作,如确实需要拉网,可在拉网后按每立方米水体1克的剂量全池泼洒漂白粉,防止鱼体因拉网受伤细菌感染而导致暴发性死鱼事故。持续高温季节加注新水比较频繁,加注新水时切记不要剧烈操作冲起池底污泥,导致水质恶化、病原菌传播与感染。

问:对于发生病害的塘口,治疗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答:对于已经发病的塘口,可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巡塘,及时发现疫情

高温季节要加强巡塘,坚持早、中、晚各巡塘一次,观察水色、水质变化、鱼类活动、摄食情况和有无浮头、病害现象等,发现残饵剩料,及时清除,以防败坏水质。做到勤观察、细分析,找原因、快处理,对疫情进行及时预警预报,防止疫病暴发。

2.准确诊断,科学用药

高温季节养殖水体水质不稳定,容易造成生态失衡,养殖鱼类发病速度快,因此要特别注意对疾病的准确诊断与对症下药,在增效作用不确定的情况下避免联合用药,尽可能交替用药,预防时多使用免疫促进剂、代谢改良剂和中草植物药物,治疗时参考国际标准药物使用方法,准确确定药物剂量,避免低剂量长时间用药,切忌滥用药,杜绝使用违禁药,避免造成次生渔业生产事故,保障养殖水环境稳定,保障鱼体健康与水产品质量安全。

3.病死养殖对象无害化处理

当发现塘口有养殖对象死亡后,应及时捞出患病鱼与死鱼,进行无害化处理,深埋或焚烧病死鱼,切忌将死鱼随便乱扔。强化渔业用水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的意识,坚持对打捞死鱼的工具、器皿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传播。

问:请介绍一下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近年来在病害防治方面的研究新进展?

答:在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我们主要开展大宗淡水鱼病毒性疾病的流行性病学、病原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与病毒培养技术、组织病理学、致病机理、病原检测与疫病诊断技术、疫苗研制与免疫预防技术、药物筛选与安全使用技术等研究,初步建立了我国大宗淡水鱼类病毒性疫病的诊断与防控技术体系。

我们成功建立与收集保藏了来源于草鱼、鲤鱼、鳊鱼、鲫鱼等大宗淡水鱼的细胞系 20 多株,成功分离鉴定了 草 鱼 呼 肠 孤 病毒、鲤春病毒血症病毒、鲤疱疹病毒Ⅱ型、鲤疱疹病毒Ⅲ型、鲤鱼浮肿病毒等重要病毒病原;建立了诊断草鱼出血病、鲤春病毒病、鲤疱疹病毒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症、鲤鱼浮肿病等的 PCR、巢氏PCR、荧光定量PCR、环介导等温扩增、单交叉引物等温扩增、荧光免疫、细胞培养与电镜观察等病原检测技术与疫病诊断技术;开展了抗病毒药物筛选试验,通过细胞病变效应(CPE)观察和MTT染色法等方法测定了药物抗病毒的作用效果,初步查明了病毒与药物相互作用的机理,建立了抗病毒药物筛选的细胞模型和药效评价的方法;针对鲫造血器官坏死病建立了细胞培养灭活疫苗和酵母疫苗制备方法。在草鱼出血病细胞培养灭活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核酸疫苗、酵母表达口服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初步查明了草鱼出血病细胞疫苗注射免疫、浸泡免疫和口服免疫的应答机理。在湖北、湖南、江苏、山东、四川等地广泛开展了草鱼出血病和鲫造血器官坏死症免疫预防试验,收到了良好的免疫效果,为草鱼和鲫鱼的健康养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开展了鲤春病毒血症DNA疫苗、鲤疱疹病毒病细胞培养灭活疫苗、鲤鱼浮肿病细胞培养灭活疫苗等研究,为开展其疫苗产业化研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此外,我们还针对大宗淡水鱼的主要传染性疾病,开展了广泛的技术培训与应急服务工作,为广大基层水产专业技术人员和养殖户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鲫鱼身上长黄色的豆豆是怎么回事(鲫鱼身上发黄怎么回事)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