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的少年看破了红尘正常吗(15岁看破红尘)16岁的少年看破了红尘正常吗(15岁看破红尘)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16岁的少年看破了红尘正常吗(15岁看破红尘)

16岁的少年看破了红尘正常吗(15岁看破红尘)

育儿路上家长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趣事,孩子小小年纪时不时会"出语惊人",搞得家长哭笑不得,前段时间我就听到了一位家长说起自家孩子交友的事情。

成都的宝妈赵女士有个14岁的儿子小天,在初二开学的时候听到自己的好朋友说要转学了,为此难过惆怅了好几天,于是宝妈鼓励儿子可以和朋友发消息或者写信送礼物维系友情,毕竟现在很少有人写信了,孩子们之间发快递送礼物的时候附带手写的信,有利于他们加深友情。

然而没过多久,小天告诉宝妈他的好朋友已经在新的学校交到了新的好朋友,他说"我们再也不是最好的朋友了,他最近都不太跟我玩了"。

宝妈刚想安慰孩子,却听小天说"没事,人都是这样,我已经看破人生了",此话一出,宝妈都听得愣了,顿时哭笑不得。

虽然儿子不纠结于和好朋友的分别,但是他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有表现出对人性的失望,这并不是一个合理的态度。



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陪伴孩子面对一场场各种各样的分离,有的是和朋友分离,有的时候是养的宠物死去了,还有的时候是因为住校要和家长分别。那么家长应该怎样教育孩子面对分别呢?

教会孩子直面分离

分离其实是一种依赖关系的中断,很多孩子在面对分离的时候无法接受,这主要是因为孩子年纪太小,还不能接受这种突然中断关系带来的失落感。

有心理咨询师曾经表示让孩子正式地道别,直面分离,进行道别仪式才是最好的处理办法。而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长下意识选择的处理方式,多是给孩子予以弥补,让孩子转移注意力,其实这样的方法并不好。

有一个高中女孩在16岁的时候被家长送往临市的重点高中读书,但是因为这个女孩从上幼儿园开始十年来一直是在家里住、在家附近上学,从未离开过爸妈,结果她尽管已经16岁了却还是每天哭泣,晚上睡觉的时候也想念父母哭着入睡。

这个女孩无法好好在重点高中学习,哭着喊着要回家,最后家长无奈只能给孩子办了转校,让孩子回到家附近的学校读书,结果因为学校师资力量不如重点高中,孩子大学也考得不理想。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家长直接选择顺着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回家读书,而没有帮助孩子解决分离焦虑,就是一种非常错误的做法。

还有很多家长的做法也和这种方式类似,比如孩子养的宠物死掉了,孩子会陷入痛苦和悲伤中,家长的做法往往是告诉孩子"没事不哭,我再给你买一个,比这个还可爱的"。

家长的这种处理问题的心态就是我们所说的"弥补",但事实上对于孩子来说,具有生命力的动物或者人,会和孩子产生一定的依赖关系,并不能和普通的物品划等号。

当孩子与自己的宠物、朋友、亲人分离的时候,他们会很自然的产生分离焦虑。分离焦虑会给孩子带来失落和痛苦的感情,会让孩子明显感觉到生活发生了变化,失去的东西无法再回来,这时候任何弥补都无法弥补孩子内心中的失落。

解决孩子分离焦虑需要"仪式感"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在面对分离的时候,往往会大哭大闹或者情绪低落,并且会持续很长时间,这主要是因为孩子的痛苦情绪没有得到解决,一直陷在失落而悲伤的情绪之中导致的。

想要帮助孩子走出分离焦虑带来的痛苦,家长要让分离具有"仪式感",最重要的是要遵守以下几条原则:

1. 孩子对分离具有知情权,家长要让孩子有权力直面分离;

2. 允许孩子有表达悲伤和难过的时间,让孩子把负面情绪宣泄出来;

3. 在安慰孩子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明确告诉孩子,分别之后的生活确实和之前有所不同,那种"没事没事,没什么不一样的"的安慰语言反而是忌讳;

4. 给孩子准备一个纪念品,让孩子把自己想说的告别的话语说出来,鼓励孩子去和从前告别,并且用语言激励孩子好好生活时不可太过急躁,允许孩子有几天的缓冲时间。

在上述原则中,家长要记住一定要让孩子去直面这个分别的场面。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真实案例属于"反面教材",比如孩子的好朋友要搬家了、孩子养的宠物死亡了、家中有亲戚长辈过世了这些情况发生的时候,很多家长会选择不告诉孩子发生了什么,有的家长还要趁着孩子不注意的时候先把场面给"处理"了。

这些做法不仅不能让孩子理清自己的情绪,反而会加重孩子的负面情绪,可能原本孩子难过3天就能好转的事,结果被家长"先斩后奏"处理了之后,孩子会持续一两个月难过,甚至有的孩子还陷入轻度抑郁的状态中。

告别仪式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很重的意义

在各种各样的分离事件中,家长要一视同仁地告诉孩子,并且引导孩子去进行告别仪式。

现实中有不少人表示,曾经家长做了趁孩子不懂事而"瞎糊弄"的行为,结果导致孩子没有机会和亲人、朋友或者宠物好好进行一次告别,长大之后明白曾经发生了什么,却已经无法弥补了。

家长要明白一个道理——在感情问题上,逃避是永远无法正确解决问题的,是最糟糕的处理方式。

对于孩子来说,在他们小小的世界里能够他们感觉到悲伤的,必定是对他们非常重要的人和物,这些重要的东西在家长看来可能其实没什么重要的,或者不是什么大事,也有可能是成年人的"大场面"觉得孩子不能去"瞎掺和",这样态度其实是不尊重孩子的。

如果在分离发生的时候,孩子的负面情绪没有得到解决,而是被家长敷衍或者压制下去了,孩子长大之后也会大概率一直记着这件事。

有很多成年人表示小时候最无法释怀的,就是没有和自己的某个亲人或者朋友好好告别,那个时间段里可能那是孩子心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和这个人的分离让孩子初次感受到了失去的感觉,这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次必须要经历的成长。

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已经成年了,心理却还不够成熟,无法接受和关系好的人告别,对于失去重要的人承受能力非常弱,甚至会危及自己的性命,这就是家长从小把孩子"保护"得太好了导致的。

孩子在漫漫人生中会经历无数次失去和分离,如果从小就被家长"保护"或者"糊弄"着长大,那么孩子长大之后经不起任何大事的打击。

当然,像文章开始时我们谈到的那个孩子"看破人生"的态度,这其实也并不是非常好,有的孩子从小感情比较淡漠,并不是不重视友情,反而是思想太过维护自己,处处以自己为重,甚至会认为好朋友去了新环境交朋友了,就是背叛自己的行为,用冷漠和鄙视来代替一般孩子会有的悲伤情绪,这就更是错误的心态了。

家长教育孩子并不是一味地保护孩子就好,要让孩子面对人生中各种各样的情况,要明白人生并非总是事事顺心如意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16岁的少年看破了红尘正常吗(15岁看破红尘)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