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的治疗(附子的治疗范围)附子的治疗(附子的治疗范围)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附子的治疗(附子的治疗范围)

附子的治疗(附子的治疗范围)

这位患者左颊有一块青斑,看一眼你永远也不会忘的。患者住院是因为血压不稳,出现头晕不适,应家属要求,住院调理调理。

患者初感觉是属于气场内敛的人,怎么这么说呢?每次我去查房,患者总是面无表情的,从不主动说自己的症状如何如何,你问她,也只是简单地说“好点”,“还有”之类的短语。

患者是一位六十多岁的女性,体型中等,面色暗黄而缺少光泽,头晕乏力,少气懒言,饮食尚可,二便正常,睡眠不佳,舌淡黯,少苔,脉沉弦经予以调整降压药物后,血压稳定,头晕不适也减轻了。可巧的是邻床是个热心肠的大妈,显然与她的气场互补,大妈经中药治疗后症状改善非常明显,于是就一个劲地给我宣传。患者显然也受其影响了,这天查房时居然主动说了一堆症状,什么平时心慌,爱忘事,睡眠不好。最主要的症状是胸骨旁的左侧肋骨疼痛,持续不适,有按压痛,已经有两三年了,变天的时候会更明显些。

我从患者的气场判断,属于气虚,根据舌淡黯,脉沉,考虑阳气不足,就开了三剂附子汤,附子的药量并不是很大,只有14g。三天后,患者给我的感觉简直是变了一个人似的,说话比往常多了不少,很显然药见效了。患者说她今天终于知道什么叫作药到病除了,就吃了三剂药,两三年的肋骨疼痛居然好了。后来我继续给用了几剂原方,肋骨疼痛的毛病一直也没再发了,关键的点是患者左颊的青斑出院时颜色变浅了很多。当时也不知道为什么,感觉是阳气渐旺的缘故吧!

后来我再次研究附子汤时,似乎理解更深了一些。附子汤出现在张仲景伤寒论304及305条,原文是“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真武汤治疗的各种案例,对于附子汤的应用还真不是很多。其实附子汤与真武汤药物上只差别一味药,可能因为没有真武汤出名,所以很少人注意到它,一般认为也就是那种温经散寒的方剂。但是细分析下,附子汤中的附子较真武汤增加了一枚,茯苓与芍药的用量都是三两,附子汤的白术量加大到四两,而真武汤的白术只有二两,然后就是附子汤有二两人参,真武汤有三两生姜。附子汤与真武汤煎法没有区别,只是附子汤要求温服一升,日三剂,而真武汤要求温服七合,日三剂。如果说如后人所说,附子汤主要是用来温经散寒的,而真武汤是用来温阳行水的,所以附子汤附子量大。这样看似乎合情合理,其实不然,张仲景在白术附子汤后解释:“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很显然白术、附子加量是用来逐水气的,而不是单纯温经散寒的。

那么对于两者而言,问题主要出在一个用的是生姜的散,一个用的是人参的守。我们知道真武汤后有很多或见症状,与小柴胡汤一样出现了不同的加减用药,从这一方面来看主要是因为水气的变动不居,所以有诸多变化,那么用生姜的散是可以理解的。相对而言,对于附子汤表现出来的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背恶寒来说,显然是水邪没有四处流动。那么人参的守也是可以接受的。还有一个表现就是脉沉,脉沉除了水气的因素,另一个侧面反映津血的不足,另外张仲景说“口中和”,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鉴别点,口中和表面的意思是没有口苦、口干、口黏,其实他的意思是虽然有水气,但并没有影响到脾胃,所以可以用补药。

那为什么就要用人参呢?水津的停聚,是因为阳气的不化,在一定程度上津液也是不足的,因为本应该化气成津的水,停而不行,那么阴津也就不足了。使用人参自然是为了补气兼生津。真武汤证的患者阴津亏不亏,很显然也亏,只是患者水邪弥漫,变动不居,且影响到了脾胃,这时候人参就不合适了,这也是所谓的“虚不受补”吧!当水邪温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最终还是需要使用补气生津药物的。这样分析那位左颊青斑的患者,经使用附子汤后青斑变浅,我想不光是阳气的渐旺,而且还有津血渐生,所以能够上荣的表现吧!

所以后来我使用附子汤不再局限在骨节疼痛这种温经散寒上了,我领悟到附子汤实际上是一个补阳兼有补阴的方剂,对于阴阳两亏,水饮停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时临床上调整附子和人参的用量,还可以达到温阳和养津利水的不同目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附子的治疗(附子的治疗范围)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