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流脑的首选药物是(治疗流脑的首选药物是SD)治疗流脑的首选药物是(治疗流脑的首选药物是SD)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治疗流脑的首选药物是(治疗流脑的首选药物是SD)

治疗流脑的首选药物是(治疗流脑的首选药物是SD)


西药中用法

蔡敬民

主题词:西药中用法/中西医结合疗法 西药有效成分/药理作用/中医辨证论治

摘要:西药中用法,是根据西药的有效成分、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与某些中药的药性相类似的特点,在中医辨证论治法则指导下,用于临床治疗,以充分发挥西药和中医两个优势,从而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毒副反应的一种中西医结合方法。是中西医有效结合的新方法、新思路。

西药中用法,不同于西药的常规用药方法,亦有别于中医的传统疗法,是西药学和中医学有效结合的新模式。

西药,虽然不同于中药,但是有很多相通之处。例如:一些西药来源于中药材,或是用化学方法从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所以二者的药理作用,临床效果是基本一致的。即使二者的理化成分有所差异,但是只要二者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相同,亦可比照中医药性能,在辨证论治法则指导下用药。这是构成西药中用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西药具有作用快捷、疗效可靠、剂型多样、使用方便等优势。这种优势在急、重、危病例的抢救治疗中尤其突出。中药具有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生理平衡、标本兼顾等特色,特别对一些慢性病和疑难症的诊治有着明显的优势。

西药中用法,是充分利用西药的药理作用和中医辨证论治两个优势的有效结合。虽然目前对西药中用法的药效学机理认识不够透彻,尚缺乏用于各种疾病治疗的广泛实践经验;但是,西药中用法的优越性是临床工作者有目共睹的。有待进一步作广泛深入的临床研究。

西药中用法,有以下几条法则:“四性”分类用药法、脏腑归经用药法、辨证与辨病结合用药法、中西药物联用法、标本缓急用药法等。下面分别叙述,并举例说明。

西药中用法理论的形成,有着长期的医疗实践基础。起初,西药中用法仅限于对症用药;后来逐渐认识到,某些西药与中药之间的共性,以及二者在治疗同一种病症时的临床效果;从而体会到,在中医理论方法指导下应用西药的可行性与优越性。对于这种方法,不少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者,都有同样的感受;然而仅限于感性认识,一直缺乏系统的、对各种病症的规范化应用,和药效学分析等高层次的研究。有待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人员的共同努力,进行药效学分析等,深层次的西药中用法研究。笔者谈几点临床体会,仅作引玉之砖。

一、西药中用法的基本概念。

西医中用法,即西药参照中医药性能临床应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是根据西药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与某些中药相似的特点,在中医学理论、辨证与辨病结合论治法则指导下用药;旨在充分发挥西药的优势与中医的特色,以提高临床疗效的一种中西医结合疗法。它不同于西医的对症用药,和常规疗法;亦有别于中医中药的传统疗法。是西药药效学与中医治疗学的有效结合。是实现中西医结合、融会贯通的新方法、新思路。

二、西药中用法的实用价值。

(一)优化用药,提高疗效

西药进入中国、应用于临床已逾一个世纪,它在医疗、预防、急诊中的作用和价值,得到了社会的普遍重视和肯定。广大中医人员由不认识西药,到逐渐认识;由对症使用西药,到参考西医病名用药;由一病一药的应用,到广泛大量的使用西药,乃至滥用西药,甚至中医西化。因此,也产生了一些不良后果。所以,合理使用西药,优化用药——比如:中医如何规范化使用西药?西学中人员如何辨证用药?成为摆在广大医务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通过长期的临床研究发现:辨证与辨病结合、中西药联用,优于单一的西医西药或中医中药常规疗法。

例如,麻疹并发肺炎,患者见有:高热、咳喘、痰鸣、四肢厥逆、精神萎靡、皮疹暗红、全身衰竭等症状。中医辨证为邪热内陷、肺气雍闭、正虚邪盛。治宜清热解毒、化痰开窍、扶正祛邪之法。然而,中药剂型难以下咽,如何解倒悬之危呢?就应当采用西药中用法,在中医药理论,辨证与辨病结合的法则指导下:用西药抗生素加激素治疗,清热解毒;同时用输液法补充水、电解质、维生素,调节酸碱平衡;达到清热解毒、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目的。使患者迅速好转。体现了西药中用法的实用性和优越性。

(二)各取所需,发挥优势

众所周知,西药之长在于功用明确、效果可靠、剂型多样、使用方便、疗效快捷等优势。特别对于急、重、危病例的抢救治疗,用之得当,有立竿见影之效。比如厥脱证、真心痛、中风等;使用西药中用法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独应用中医中药,或西医西药治疗。中医之长在于辨证论治、整体概念、标本兼顾等优势;尤其对西医诊断不明,或诊断虽然明确,而无特殊疗法的疑难症、慢性病,采取西药中用法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西医西药。如乙肝、肿瘤、老年性疾病的治疗等。兼取西药和中医的两个优势,提高临床疗效,即是西药中用法的特色。体现了西药药效学与中医治疗学的优势和有效结合。

(三)求同存异,形成共识

西药与中药,既有差别又有共同点。因为相当一部分西药来源于天然中药材,或者用化学方法从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所以二者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是基本相同的。例如,生物碱类药吗啡、可待因含于阿片;咖啡因含于茶叶、咖啡豆;阿托品含于颠茄;小檗碱含于黄连、黄柏等。白果、毛冬青、陈皮、紫苑、满山红等中药,均含有黄酮类物质;薄荷、白芷、细辛、川芎等皆含有挥发油等。其它,如酰类、甙类、甾醇类、木脂素类等药物有效成分,可在多种中药材中提取。

另外,在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方面,西药与中药也有相似之处。如:安乃近、ABC、氨基比林等解热去痛类西药与发汗解表类中药;青霉素、红霉素、头孢氨苄等抗菌素类西药与清热解毒类中药;促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性激素等激素类西药与温肾壮阳类中药;生理盐水、糖水、及氨基酸、维生素等液体疗法类西药与养阴益气类中药等等。上述西药与中药之间类似的临床疗效和药理作用,是西药中用法的立论基础。二者之间的药效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形成共识。

三、西药中用法的基本原则。

(一)四气(性)分类用药法

根据某些西药与中药之间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或临床疗效基本相同的特点,可以比照中药的“四性”进行分类使用。例如:凡是能治疗温热性疾病,临床上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止血、镇静等作用的一类西药,一般均属于寒性或凉性,比如抗菌素类、抗肿瘤类、止血类、降压类、泻下类、镇静安眠类西药等,可参照寒、凉类中药的性能进行辨证应用。凡是能治疗寒症、厥脱证,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等作用的一类西药,大多属于温性或热性;如中枢兴奋类、溶栓抗凝类、升压类、抗胆碱类、激素类等。还有一类西药介于上述两种之间,具有平补或滋养作用,如生理盐水、糖水、维生素、氨基酸、电解质、微量元素等,可归于平性药。临床上治疗寒性腹泻,用温性药阿托品或654—2;治疗膀胱虚冷型遗尿症用麻黄素、阿托品等温热药,均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二)脏腑归经用药法

某种药物对机体的某一组织器官所产生的特殊作用或选择性、亲和力,即药物的脏腑归经,现代医学称之为“靶效应”。利用这种特殊性选择用药的方法,即脏腑归经用药法。如氨茶碱、卡利宁等西药主治气管炎、肺气咳喘、咳痰症有效,故二者归肺经;雷尼替丁、吗卡啉主治胃病、腹胀等消化道疾病,故二药归脾、胃经;再如:碘剂浓集于甲状腺中,氯喹在肝脏中的浓度比血浆中的浓度高数倍,乙醚、氯仿等易于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碘胺嘧啶不易与血浆蛋白结合,因而分布到蛋白含量低的脑脊液中,所以是治疗流脑的首选药物。另如消心痛、胃复安、整肠生、脑活素等,则是直接按脏腑归经命名的。了解西药的脏腑归经特点,便于脏腑辨证选择用药。

(三)辨证与辨病结合用药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辨病治疗是西药的常规。两者一个侧重于宏观,一个侧重于微观;各有优势和不足之处。西药中用法,就是集中二者的优势,避免各自的不足。例如“中风”症,中医辨证分为中经络、中脏腑,闭症、脱症等;缺少微观的诊断指标,定性、定位不明确。如果结合辨病进行微观检查,明确诊断为脑梗塞或脑溢血,则定性、定位比较准确,就便于临床用药治疗,提高疗效。但是,有些病仅靠辨病治疗也是不够的,例如“乙肝”,若囿于肝病治肝和抗病毒治疗,则很难奏效。若结合辨证论治,根据症状、体征、疗程长短、标本缓急、体质情况等,综合分析,辩证用药,就会取得明显疗效。如肝郁气滞或肝气犯胃证,应加用理气、健胃药;慢迁肝、肝硬化,宜加用活血化淤药;见有肝肾阴虚证者,应加用滋肾养肝药等。因此,辩证与辨病结合是西药中用法的重要法则。可以优化用药,提高疗效。

(四)标本缓急用药法

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正邪消长、矛盾转化而分别先后、缓急或二者兼顾治疗的用药方法,即标本缓急用药法。如以病因与症状而言,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以发病先后而言,原发病为本,继发病为标;以机体与疾病而言,机体为本,疾病为标等等。一种疾病随着病情的变化,标本主次亦可转化。总的原则是治病求本,标本兼顾,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如病毒性肝炎急性期,症状、病机表现为“气郁肝胀”,治宜理气通腑解毒法,急则治标,祛邪为要。慢性肝炎,正虚邪恋、气滞血瘀,治宜活血化淤、调节免疫,缓则治本,扶正为主。重症肝炎,邪盛正衰、气血逆乱、阴阳离决,治宜扶正祛邪、调护阴阳、标本兼顾等。

(五)中西药联用法

西药中用法,不仅限于辨证与辨病使用西药,而且应当中西药联用。可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或中药为主、西药为辅;亦可西药治本、中药治标,或中药治本、西药治标,采取中西药联用,标本兼治。目的是各取所长,取长补短,减少毒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例如感染性休克患者,有感染病兆和发热、血象升高病史,突然见到出汗、厥逆、面色苍白,心跳、呼吸衰竭,脉微欲绝等症状,中医辨证为邪毒内陷之厥脱证;治宜消炎解毒、益气固脱、标本兼治。可采用中药参附针或生脉饮扶正治本,西药消炎解毒以治标,中西药联用,从而提高疗效。

其它如辨证论治用药法、西药配伍用药法等西药中用法,可参考相关专题论著。兹不赘述。

四、西药中用法病案举例。

患者,男性,72岁,主诉全身小关节肿痛畸形5年、加重月余,卧床不起,饮食不进11天。诊见:形销骨立、面色枯黄、眼睑浮肿、目无神光、声怯呓语,神志恍惚,指(趾)关节肿大变形、伸屈受限、转侧不能,臀部及背、腰多处疖肿,褥疮,大便不通,小便失禁,舌质淡薄、苔少,脉沉细微。血检:红细胞2.8×1012L,血色素80g/L,白细胞7.4×109L,中性0.66,血沉125㎜/h,类风湿因子(+);心电图:(1)低电压,(2)室性早搏,(3)部分导联T改变。中医辨证为“尪痹”、“历节病”。外损筋骨,内伤脏腑,气血亏虚,全身衰竭。辨病为类风湿病,伴有冠心病、褥疮、营养不良、贫血等。施以西药中用法治疗:西药用0.9﹪NaCL500ml+肌甙0.4+ATP40mg+Vc2.0+10﹪KCL10ml+C0A100u+VB60.2,静点,一日一次。配合中药:

黄芪、鸡血藤各30克,当归、熟地、赤白芍、肉苁蓉各12克,党参、白术、制附子、川断、狗脊、川芎、麦芽各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取汁300ml,分次灌服,一日一剂。

治疗三天后,大便通下,并能进半流质饮食。一周后精神好转,语言清晰有力。二周后饭量大增,日食犬肉斤许,面食5两左右。停上述用药,氟美松改为口服2.5mg一日一次,逐渐减量停药。续用尪痹冲剂代替汤剂。一月后复查:体重增加3公斤,红细胞4.2×1012L,血色素120g/L,血沉降至40㎜/h,心电图大致正常,病人气色好转,褥疮愈合,可坐起活动,明显好转出院。

【按】本例类风湿痼疾,合并多种疾病,年老体弱,虚实夹杂,病情垂危,非辨证与辨病结合、中西药联用,不能力挽沉屙。故用西药输液,补充能量、电解质、维生素、激素等,以益气养阴、舒筋活血、温阳补肾、扶正祛邪以治本,兼用抗生素防治感染、褥疮而治标;中药汤剂,以参、芪、归、地益气养血扶正祛邪,川断、狗脊、附子、肉苁蓉、鸡血藤温阳补肾,当归、肉苁蓉润肠通便,与党参、川芎、甘草通调心脉,佐用麦芽健脾开胃,共奏全功。病情好转后,用激素和尪痹冲剂配合,温阳补肾,壮骨蠲痹,以善其后。本案治法体现了西药中用法之精义。

五、西药中用法药物举例(略)。

注:本文发表于1994年,受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岳凤先研究员的高度关注,因为他正在研究这个课题,与我不谋而合。1996年该文获得徐州市政府优秀学术论文奖。1998年5月8日《中国中医药报》摘要发表。被《中国实用现代临床医学》收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治疗流脑的首选药物是(治疗流脑的首选药物是SD)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