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的适应症是(心理治疗的适应症是,不包括)心理治疗的适应症是(心理治疗的适应症是,不包括)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心理治疗的适应症是(心理治疗的适应症是,不包括)

心理治疗的适应症是(心理治疗的适应症是,不包括)

在咨询接待中,会有几个问题比较常见:

01 不同意进行心理咨询

“我家孩子不同意咨询,我把他骗过来、绑过来、威逼利诱过来行吗?”

02 低年龄段适不适合进行心理咨询

“4、5岁的孩子,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吗?”

03 老年人适不适合进行心理咨询

“我妈65岁,这个年龄的人,做心理咨询还有用吗?”

这几个问题其实可以归类为关于「心理咨询“适应症”」的问题,也就是心理咨询对什么人、什么症状有效、有作用,以及如何起作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聊一聊这个话题。

在心理咨询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叫主动性原则。心理咨询的主动性原则是平等的咨询关系的表征。主动性,就是来咨询的人员需要有主动求助、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愿望。简单说,就是他想针对某种情况做出改变。有“改变”的想法,愿意做出改变,是所有咨询的前提和基本原则。

主动求助,就是他自己想进行心理咨询,这是个人意愿,而非他人的命令或者要求。但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并不容易:一是因为小孩子不一定能够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力;二是孩子也许并不知道心理咨询是做什么的;三是对家长把自己交给陌生人会心生恐惧;四是小孩子有可能和许多成年人一样认为心不可见,很神秘。这些情况都可能会让主动求助原则不好落实。所以法律赋予了家长“监护人”职责——在小孩子不具备民事行为能力之前,由监护人代为决策。

即便是监护人代为决策,也会涉及到“主动求助”的问题,也就是孩子是否愿意按照监护人的决定或建议配合去见心理咨询师。有些家长会“逼迫”着孩子去找心理咨询师,因为家长见到孩子的行为反常、情绪失控、学业成绩下降、人际关系不良、注意力不集中等诸多现象发生,能够粗略地觉察到孩子需要帮助,于是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就把孩子带来,推到咨询师面前:孩子我带来了,余下的事儿归你们咨询师了。甚至有些家长会用许诺、哄骗乃至于请咨询师配合说谎的方式带孩子来。这种逼迫、胁迫、哄骗的方法,都违背了主动求助原则,甚至制造了咨询的困境,制造了孩子敌视咨询、对抗咨询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但有些家长就会说,小孩子懂什么啊,他也许根本不知道自己其实是心里生病了,是需要心理咨询的,我们当家长的敏锐的发现了,带他去看心理咨询,难道不对吗?

这无关对错。一般来讲,家长的心智水平要高于孩子,能较为清晰地发觉孩子哪里不对劲,及时地寻求专业帮助,是很值得肯定的一个态度。但是有必要解释一下:心理咨询不同于物理的打针吃药。打针吃药不需要当事人完全接受、认可才能进行,甚至有些特殊情形把他绑起来打针用药也是可以。因为对症之后打一针,那个药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在生理层面会发生反应,不需要意识上的“同意”。

但是,心理咨询针对的是他的心理,包括了认知、行为、情绪、情感等一系列的感受与反应,而不单单针对他的肉体。所以,要解决他的一个外显行为问题(或症状),往往需要探究他的心灵深处——感受、体验、认知、价值观等一系列对象,乃至于创伤、重大事件或客体关系等,这就需要他对心理咨询这件事能够接受,愿意尝试去探索、去研究,至少是不抵触的。

心理咨询认为,行为问题是心理问题的外显,也就是说人会用身体反应来表达自己的内心,学名叫躯体化。恶劣的行为对应着破损且需要关爱的心灵。但往往家长更关注的是他的外在行为,比如上课不听讲、搞小动作、吸烟酗酒,或者其他伤害性的行为,而忽略了这些行为也许正是他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的表达。

因此,我们要知道,要解决他的这些外显的行为问题,就必须去探索他的内心世界,但如果他内心世界的大门是关闭的,再好的心理咨询师恐怕也很难敲得开。但是,如果硬要打开的话,也可以,只不过那就变成了“撬”,会让他更受伤。

所以,他有没有主动求助的意愿,不仅关乎着咨询能否顺利开展并进行下去,更关乎着他会不会在“心理咨询”这个行为中二次受伤。

我们再回到开头家长问的:4、5岁的孩子,可不可以进行心理咨询。一般来讲,一定是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靠自己的努力无法解决的事件,用心理咨询的话说是“无法适应当下的生活”的时候,才会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大多数发展科学家都认为发展贯穿人的一生,心理学家巴尔特斯的毕生发展观,为毕生发展研究提供了全面的理论框架,他说:个体的发展是一生的过程,具有多样的形式、复杂的构成、极强的可塑性,是由多重影响系统共同决定的。

那么对于4、5岁的孩子来讲,更是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包括生理的发展和心理发展。这时候,家长会发现逐渐长大的孩子跟原先不一样了,甚至开始不完全受家长控制了,如果家长内在不稳定的话,就极有可能出现焦虑情绪,开始患得患失。巴尔特斯在毕生发展观的六条原则的第二条中说到:发展是获得与丧失的动态平衡。发展是多维度、多方向的。它发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这三个维度的交互作用基础上,同时又在每个维度上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对于处于发展初期的孩子来说,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个时候对于孩子和家长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对家长更为严峻。

这时候家长说了:那我就不管不顾放任自流吗,万一靠他自己的发展给发展偏了呢?对于家长这个担心,巴尔特斯又说:发展不会仅仅沿着一个方向进行,当人们在某些方面有所获得时,他们可能同时会在其他方面丧失某些东西。无论是外形特征还是个人能力,儿童基本上只有一个发展方向——向上发展。

所以,对于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学家来说,不太建议对年龄过低的孩子进行过早的外在干预,这样会使得他自身向上发展的力量受到影响。这个是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心理咨询是一个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年龄过低的孩子很难将自己的精力、注意力集中在50分钟的咨询当中,所以很难保证咨询的有效进行。

那么,最低年龄是多少的孩子才适合进行心理咨询呢?

其实并没有一个国际通用的标准来回答这个问题,但根据经验,一般5周岁以上的孩子是可以进行心理咨询的,咨询方式更多的是采用沙盘游戏治疗、绘画治疗等艺术治疗。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多处于即将进入小学生活的阶段,需要发展更多的人际关系以及开始独立处理一些难题。如果这个时候,他在和其他同伴建立关系、适应新的学校环境和老师等方面表现出了一些困难的话,是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进行干预的。

另一个问题,老年人进行心理咨询有用吗?

我不知道这个“有用”该做怎么样的解读,其实不光是老年人进行心理咨询“有没有用”是个问题,所有来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人都可能存疑:有用吗!还是那句话,一定是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靠自己的努力无法解决的问题,才会想要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那么这个问题可以反过来问:你要给老人解决什么问题?

对于老年人来说,要解决的恐怕更多是现实的问题,因为他们的人格已经趋于稳定,很难再对他们有人格上的影响,而且“老年是人类生物发展历程的最后阶段,进入老年首先面对的是生理上的老化,疾病开始增多;退休离开原来工作岗位,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需要重新融入社会;与儿女之间关系疏远,常与孤独为伴;面临丧偶是否再婚;面对不远的死亡无所适从……”(《心理热线实用手册》贾晓明 主编)

对于老年人的咨询,心理咨询的功能更多的可能是陪伴、支持。

不论是低龄的孩子,还是高龄的父辈,又或者不那么主动接受心理咨询的人,都需要从“主动性”原则入手,然后深入到内心中探索行为的反应或指导观念。这其实是把幕后的秘密,晾晒到人际的阳光之下,将阴霾扫除。心里光明了,外显的行为症状自然也就会加以改变,这个“主动性”,就成为来访者一个心理的“容许”、一个虽有戒备但决定准备尝试碰触的保护性的探索,成为一个积极面对创伤、面对“问题”的力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心理治疗的适应症是(心理治疗的适应症是,不包括)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