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常死亡图片(非正常死亡照片)非正常死亡图片(非正常死亡照片)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非正常死亡图片(非正常死亡照片)

非正常死亡图片(非正常死亡照片)

“死亡”,一个令人们倍感恐惧的词汇,但却又是每个生命最终都会迈向的结局。

“殡葬”,一项本着让逝者入土为安的文明形式,但却出于人们对于死亡的畏惧,自古以来都被大多数人们所忌讳。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虽然较于过去,人们对于死亡,对于殡葬多了一份平常心,但仍然无法做到绝对的平常心对待。尤其是对于新兴职业“入殓师”而言,他们不仅在人们的忌讳心理下不敢直言自己的工作,甚至还会活在人们的歧视眼光下。

但换个角度而言,其实他们所做的事情是无比伟大的。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双手,恢复逝者“最初”的模样,让他们在追悼会上就像只是刚好睡着那般。

日本电影《入殓师》剧照


一、“画画、3D打印建模、人体结构学”样样精通

据统计,我国每年“非正常”死亡的人数超过320万人之多。他们可能是因为疾病,可能是因为车祸,也可能是因为火灾等不同原因提前走完了一生。而在那么多不同原因之下,他们又有着一个相同点,那就是遗体与非自然死亡人的遗体有着明显差别,甚至会有人在爆炸中尸骨无存。

在这样的背景下,逝者的家人们所面临的悲痛就会被放大,大到似乎无法用言语去概括。于是不知不觉间,“入殓师”的出现变成了既能“找回”逝者原本模样,又能让生者“再见”逝者最后一面的衔接者。

并且,每一分行业的背后都有着辛苦,入殓师也不例外。而在一个行业中,能将一份工作做到极致更是了不起。

更多人最早了解“入殓师”相关职业,都是通过日本的同名电影。而较于电影中入殓师的形象,就职于上海龙华殡仪馆的遗体整容高级技师王刚,有着很大的反差感。

王刚身高一米七八,身形健硕,铮亮的光头将一双大耳朵秤砣得更加明显,是中国人传统观念中,典型的“有福”之人的形象,也让人们很难将他和需要足够细心与耐心的殡葬行业联系到一起。可实际上,他还是这个行业中的最为出色的那一类,甚至被誉为全中国“最强”入殓师。

王刚(左)接受采访,向镜头展示3D打印模型

王刚对于殡葬行业有着足够的接受能力,不是在于21世纪以后,看到了行业的发展才有的。王刚的母亲也是龙华殡仪馆的员工,他自小就常出入殡仪馆。在很小的时候,他就对“遗体整容修复”有着好奇,还问过母亲,是否遗体整容修复就如同电视剧里的“易容术”一样,修复之后便能让逝者恢复原本模样。

答案在那个时候只能“否”,因为技术有限。当时所谓的“整容修复”只是通过内部填充和皮肤缝合的方式,做到保证破损遗体不破、不缺。就这样,王刚产生了想要打破传统遗体修复中,只能做到似像非像的缺陷。

1997年,20岁的王刚正式入职上海龙华殡仪馆,开始摸索遗体修复的最高限度。

很多人都问过入殓师这样一个类似的问题:做你们这行,最重要的是不是胆子大王刚也不例外。对此,他的回答是“否”,因为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技术。

当然,初入行时王刚也有过不适应。

入职差不多一个月时,王刚开始搭档老师傅,尝试打下手。他接手的第一位逝者,是一位久病离世的老人。他满怀敬意地以触碰老人的手指开始了第一步,尽管之前他已经做了很多心理建设,仍然对那种又凉硬的感觉有着排斥感,还在碰到的那一瞬间打了个寒噤。

“握住他,才会有温度”,在王刚努力地告诉自己不要怕,仍然手忍不住地颤抖着时,老师傅一句话让他回过了神,然后他照着去做了。

神奇的是,那股寒意似乎就在他大胆握住老人手的一瞬间消失了。就这样,王刚很快适应了这份工作,开始更加投入地琢磨遗体整容修复技术。

其实最初,想要做这件事儿更像是王刚对于年少时的那份好奇之下的执着。真正让他产生想要将这件事做到更好的想法,是两年后的一天,一个在8岁生日当天不幸从19楼坠落而亡的小女孩的遗体送到殡仪馆,由他负责伤口缝合开始。

女孩儿的母亲看着女儿不忍直视的创伤,哭晕了一次又一次,每一次除了悲痛大哭说自责外,就是“乞求”入殓师恢复女儿的容貌。因为女儿已逝已成定局,而女儿生前爱漂亮,让女儿“漂亮”着走便是这位母亲能够为女儿做的最后一件事儿了。

生者因逝者悲痛欲绝的场景,在殡仪馆中经常出现。王刚本以为自己入职两年多早已习惯,但却在自己用了最细小的美容针,替小女孩儿缝合的伤口后,发现收效甚微时再一次破防。

他由此意识到,逝者不完整的面容带给生者心理的强烈冲击,会直接影响生者后期心理修复,便开始朝着尽可能做到“还原”逝者真正原貌的方向努力。

传统的殡葬行业,没有足够的科学体系做支撑,更没有先例可循。于是王刚就从人体结构图开始摸索,一有空就将自己关在书房里,钻研人体分布、结构分科、器官系统等等。除此外,他还常跑去医科大学“赠课”。

后来,他开始大胆尝试各种新技术,从原本的只会画画,做到了用3D雕刻机做“定制面具”。当他首次尝试对人体颅骨进行复原,并且获得了成功后,他有了更大的信心。因此有了这项技术加持后,就能让逝者容貌恢复原本的六成左右。

王刚在雕刻头像模型

再后来,遗体修复融入了计算机技术,王刚带着团队做起了更大胆的尝试——通过一张照片还原逝者原本的模样。

二、“就是喜子!就是我们的兄弟!”

2015年8月12日晚上22点一刻许,天津某物流公司的仓库发生了火灾。因为仓库所存货物属于危险品,火势蔓延速度非常快。百余名消防官兵和港务消防队一收到消息,就里逆行而去冲进了随时可能爆炸的火场中。

不知何时起,很多人在生活一听到消防车拉警报出动,内心就会产生紧张感。因为有太多太多消防战士们一去不返……

而这一次的“出征”同样充满着悲痛,165条生命在两次爆炸中被吞噬。

为了更快速地完成入殓工作,当地殡仪馆向周边城市发出了支援信号,王刚也是支援队中的一员。待支援队抵达殡仪馆后,警方已经完成了DNA信息采集,尽可能地将属于同一逝者身上的所有物归到一起。无情的大火不仅带走了他们的生命,也没能留给他们一个完整的身躯,其中尤为当时仅有19岁的消防战士,被烧到仅剩3块骨头和一堆掺杂着货物燃烧后的灰烬的骨灰。

此时王刚已经算得上这个行业的翘楚,但依旧还是被眼前的一切震撼到了。当他得知那名19岁的消防战士,前不久才刚刚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还在日记中写到:“今天,我庄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作为一名消防战士,危险性不言而喻。为了人民的生命财产,我随时准备牺牲,体现我的人生价值。”这样的伟大话语后,内心的复杂压根无法用言语去形容。

所以,此时此刻的他只能用行动向英雄表达自己内心的崇高敬意。

他凭着英雄仅有的一张照片,对其遗体进行修复,光是面部塑形他就做了十几个小时。细心的他为了能够让英雄的家人和朋友看到最真实的画面,他还特意复原了年轻英雄脸上的青春痘。面部塑像结束后,他打开了化妆箱给英雄补妆、铺花。

原本以外到此就大功告成了,结果他又拿起了照片看了好久。接着, 他又一次打开了化妆箱,小心翼翼地按照照片中的样子,给英雄的“脸上”点了4颗痣上去。

王刚

一切终于结束了,英雄的战友们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殡仪馆。王刚迈着沉重的步伐将英雄遗体推出工作室,官兵们一拥而上缓缓揭开已逝战友“遗体”上的白布,然后瞬间泪目。一个个原本都是“战场”上不畏生死的钢铁战士,却在“再见”战友容颜时失声痛哭起来。

一句哽咽着说出的“就是喜子!就是我们的兄弟!”既肯定了王刚的技术,又表达了他们心中的难过。

而这样的场景那20多天的时间里,重复上演了百余次……尽管在连轴转的20多天时间里,王刚拿出了绝对的专业精神去对待,但后来再提及那次救援,他依然觉得充满遗憾。

因为困于时间、环境、工艺等诸多原因,他没办法将所有逝者遗体修复到尽善尽美。于是为了以后能够做到他心中的“尽善尽美”,他在提高用3D雕刻机技术上花费了更多的心思。

三、工匠精神

人会在时间里学会沉淀,也会收获成长。2019年3月20日,民政部门户网站发布民政部门最高荣誉奖——“孺子牛奖”人选公示名单。彼时已经是龙华殡仪馆业务科副科长的王刚,也在30名同志之内。

评选原因:凭借手艺的精进和3D打印等技术的引入,如今龙华殡仪馆的遗体面容修复相似度可达95%以上。而这其中王刚作为领头人,贡献最大。故而其所属单位向民政部推荐王刚,又通过相关部队审核无误后,荣获此荣誉奖。

获得“孺子牛奖”后,王刚接受采访画面

从事殡葬行业至今已有20多年,王刚送别的逝者早已多到数不清。比起身边人能否接受他的工作,他更加在意的是能否让生者受伤的心灵得到慰藉。所以这些年来他不仅在工匠技术上求创新,还在追悼仪式上做了改变。

就在他获得民政部最高荣誉奖前不久,一个才3岁的小宝宝因车祸离世送到了他所在的殡仪馆。家属在了解了王刚后,特意拜托他给小宝宝举行一场专属的告别仪式。因为小宝宝的奶奶目睹了孙子的车祸全程,几近崩溃,甚至还有要随孙儿同去的想法。

这样的要求是王刚第一次遇见,遗体修复不是难事,但怎样做才能让奶奶内心的痛与自责好一些,一时间他也犯了难。

传统的遗体告别厅中,放的都是常规的床,一个才3岁的小宝宝躺在上面,肯定会让家人觉得孩子孤单无比。于是为了减少人孩子看起来走得很孤单的感觉,他带着团队策划了一场特殊的告别仪式。

他将告别室换成了“育儿房”,常规尺寸床换成了适合小宝宝躺的小床,室内装饰也做了调整,尤其是灯光明亮了很多。他还专门了解了这个小宝宝生前的喜好,得知孩子喜欢听故事后、玩玩具后,还专门在宝宝旁边放了故事书和玩具。

就这样,告别仪式当天,小宝宝的家人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像以前哄孩子入睡那样,围坐在宝宝的床前,用悄悄话和孩子做了最后的告别。

起初,王刚还很担心基于中国人对于殡葬的传统观念,这样的特殊仪式不会被接受。但显然他的用心家属们感受到了。

于是,“育儿房”告别仪式被保留了下来,让很多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亲属内心得到了一定的慰藉。

在岗20多年,王刚的坚守不仅是对工作的执着,同时也是一件令人肃然起敬的存在。而他的这份坚守,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王刚获得的“孺子牛奖”奖杯与证书

生命终究会有终点,我们必须接受死亡。虽然面对死亡,我们无能为力,但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所以,愿君珍惜生命,珍惜亲人,珍惜与相爱之人在一起的每一个瞬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非正常死亡图片(非正常死亡照片)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