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几月怀孕是男孩(2017年几月怀孕是男孩)2016几月怀孕是男孩(2017年几月怀孕是男孩)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2016几月怀孕是男孩(2017年几月怀孕是男孩)

2016几月怀孕是男孩(2017年几月怀孕是男孩)


年轻一代总是被给予很高的厚望和期许,当大家在网上听闻一些进入家庭的90后开始信奉莫须有的求子祈祷,重男轻女的话题再次被激烈讨论。但网络不过是冰山一角,撕开互联网这层表皮,隐藏在现实中的观念,逐渐暴露出来。

胎儿产前鉴定

“有孕妈知道,在哪里可以查小孩性别吗?”

今年9月,怀孕四个月的秋萍在孕妈群里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这个70人左右的孕妈群是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一所医院开设的,疫情期间,医生值班和孕妈瑜伽课时间随时有变,产科的护士给来做检查的孕妈建了微信群,通知挂号产检事宜。

群内的一位孕妈在老家的私人诊所验过孩子的性别,和其他孕妈分享讨论时,秋萍心动了。

群里多数是年纪相仿的孕妈,孕期比较清闲,每天都能刷几百条消息。她们谈及婆家观念、丈夫的职业,不可避免,也会聊到孕妈对自己宝宝性别的猜测。

秋萍今年24岁,在农村生活,怀的是头胎,婆家比较开明,在孩子性别问题上没有给她太大压力。但随着孕期的增长,她也开始好奇,肚中孕育的小生命,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

怀孕期间,秋萍孕吐厉害,吃东西的口味也经常变换,她的朋友玉芳指点她:“我看你这胎是个男孩,我怀儿子的时候也跟你差不多的反应,一会嗜酸,一会好辣。”

玉芳今年32岁,育有二女一男,对于胎儿性别,她有自己的一套说法。“我以前怀儿子的时候,也不爱吃月饼、香菜,结果生完,我就爱吃了,生女儿倒没这么多讲究。”

秋萍似信非信,对孩子的性别越发好奇。她询问玉芳,有没有途径检验小孩性别。听说要托关系找小诊所医生,付一两千块费用,秋萍觉得麻烦,才作罢。

以前单身时,对小孩的事并不在意,现在怀孕,秋萍才想起一个姐妹刘璐,为了拼男孩,到处找人帮忙检查了性别。

2016年12月,秋萍在白土镇的酒堂参加刘璐的婚礼,此时,刘璐正怀着二胎。怀头胎时,她和她的嫂子同时怀孕,但刘璐生的是女儿。生产后,婆婆时常因为琐事跟她争吵,鲜少帮忙带孙女,平时也因为嫂子家更富裕而言语上偏袒嫂子。

婚礼上,刘璐笑着告诉秋萍:“现在我比嫂嫂提早怀了二胎,等我生下儿子,婆婆就不会看轻我了。我托人帮我看过,现在肚子里的是个男孩。”

婚宴上,笑声遍地,此刻,秋萍也分不出,刘璐脸上的笑容,是自嘲还是喜悦。

刘璐肚子里的孩子还在沉睡,待他诞生,可能就会成为提高妈妈家庭地位的工具。

随着技术进步,非法的产前胎儿性别鉴定在农村逐渐普遍,为了避免无休止生育孩子的风险和经济成本,堕胎手术导致大量女孩的消失。

长久以来,中国父权文化不断地对女性进行塑造,即使是受过教育的90后,也难以挣脱专门为女性编织的思想桎梏禁锢。在一些落后的农村,需要大量劳动力,男性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变得尤为重要。

刘璐不像她嫂嫂,到广州靠自己的劳动开厂,她和丈夫都在家中帮忙照看婆家的器械店铺,她的体力劳动依附在丈夫、婆家的生意圈中,提高自身的价值的方法,就是继续增加男性劳动力。

不想让女儿再受罪

“你结婚了吗?生小孩了吗?”

27岁的乔恩已经在人事岗位就任4年,她在前司做人事行政的时候,面对每个来面试的女性,大多数都会问这两个问题。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平等,她的感受更加真切。

公司害怕她们入职不久就怀孕,休产假期间,不能辞退女员工,所以对于已婚未育的女性,公司基本都会拒绝。女性难以权衡家庭和工作,似乎成了职场上默认的规则。

婚后,乔恩怀孕了。虽然她觉得生男生女都随缘,但她还是更喜欢男孩,“男孩好养,皮实,而且长大了还可以保护我。”

乔恩觉得,在当今社会,女性处在弱势地位,她担心自己生了个女孩,没有能力保护她,反而整天担惊受怕。每每她看见“女大学生被害男友残杀”、“幼女在学校遭猥亵”的新闻,她的心都会揪起来。

去年7月12日凌晨,怀孕十月的乔恩进医院待产,羊水破了之后,她就像案板上的猪一样,嗷嗷待宰。2指开完,她疼得不行,拽住医生的手撕心裂肺地喊叫,医生看了她一眼,说道:“你以为当妈这么容易,生孩子谁不疼,疼你也得生,忍着吧。”

乔恩经历一个多小时的剧痛后,孩子呱呱落地。医生清理好婴儿的脐带,把孩子抱到乔恩面前:“瞅瞅你儿子。”

她看了一眼,长呼一口气,终于结束了。

在产房里,生育之痛是乔恩人生最痛苦的时刻。她庆幸自己生的是男孩,因为她不愿看到女儿再受这样的罪。

第二天早上,乔恩被推回双人病房。

房间里还有个刚生产完的女人,与乔恩年纪相仿。她刚生下一个女孩。来照顾她的婆婆见乔恩生的是儿子,开始抱怨儿媳怀孕时,种种迹象都暗示这胎是儿子,结果今天生了个女孩,生完一回到病房还不争气地哭了。

乔恩至今也不知道那位女性的名字,就像她加的各种孕妈群,即使在微信聊天时知道彼此内心最深的渴望,也都是以孩子的名字互相称呼着。失落的个人,被掩藏在“妈妈”这个微信备注之后。

但乔恩有个备注了名字的同事,也执着于孩子的性别,这源自她从小成长在不被偏爱的家庭。

余欢是乔恩在前司的同事,今年28岁,老家在石家庄的农村里。

余欢本是家中的独生女,很受宠爱。她5岁那年,叔叔家生了弟弟,奶奶的对她的态度彻底改变。有一次,奶奶炖了鸡汤,把大鸡腿、大鸡翅全都盛到弟弟碗里,还对她说:“你一个女孩,好的东西要让弟弟先吃。他是咱们家的孙子,明白了吗?”

余欢的妈妈觉得脸上无光,时常念叨她是个女儿身,不能传承家里的房屋地产。

去年,余欢怀孕期间,为了生男孩费尽心思,她找过偏方,不断许愿,最终如愿生下男孩。产后,她说现在已经不再被人瞧不起,奶奶也对她另眼相待了。

确实,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意识在农村地区仍有相当广泛的基础,许多老人认为生男孩可以壮大家族势力,免受别人的闲话,攀比心理和被赋予的血脉承接意义让男孩成了很多人的情感寄托,犹如顽疾,难以祛除。

顽疾的后遗症最终影响了余欢,让她也从生儿寄托中,渐渐迷失。

重男轻女,网络与现实

关于生男孩的讨论,网上也有很多。

各大孕妈APP、小红书、抖音快手等社交软件里,出现了“接男宝”现象。一位用户将自己生育男孩的照片上传后,其他用户在评论区发布祈求:“接健康男宝到我腹中”“求女翻男”。

实际上,小孩的性别从受精卵开始,就已经确定,主要取决于男性精子提供的是哪一条染色体。而这些祈求儿女性别的,多数是拼二胎、三胎的孕妈。

一个来自广东汕头的25岁孕妇,生了前两个女孩后,第三胎又生下双胞胎女儿。她在个人空间写到:“剖腹产第七天,我还是没办法接受是一对女宝宝,明明医生告诉我是男孩,现在我怕坐月子都会得抑郁症!”

被指重男轻女后,她又再次发文“想要儿女双全有什么错?重男轻女又不吃你家大米,那些不重男轻女的一辈子去生女儿啊!”

或许就像评论她的网友说得那样,不知以后,她的女儿长大后看到这条动态会作何感想。开放二胎政策给了很多生育机会,但这个机会不应该成为拼男孩的借口。

从国家统计局的的数据来看,2019年的新生婴儿中,二孩的比例达到57%,但从性别结构来看,男性人口71527万人,女性人口68478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45(以女性为100),男女的人口比重仍处于失衡状态。

90后一代,最年长的已经迈入30岁,他们逐渐组成家庭,生儿育女。很多人惊讶于,这代相对而言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人,怎么也会产生迂腐的性别歧视观念。虽说90后是年轻人,但也难以凭借一个群体的力量驱逐封建的传统观念。

有网友说,他的朋友博士毕业,想要男孩,甚至还相信女性体质酸碱度会影响性别;而有网友的哥哥第一胎生了女儿,大伯不高兴,第二胎送去香港验性别后才敢生。她大伯和嫂嫂都是大学生,哥哥还出国留过学,即便这样,嫂嫂还是吃过生儿子的偏方。

或许是网络相对自由的言论给人平权觉醒的错觉,但社会远远没有达标。就像在坏掉的墙面用油漆掩盖住,里子还是无法修复。

可阻止女孩降生于世,不能真正传宗接代,促进人类繁衍。

美国社会学家列维认为,人类的生存繁衍,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女性的数目,而不是男性的数量。如果很多家庭都有重男轻女的生育偏好,且不加改变继续保持的话,其结果将导致人口数量的不断下降。

而祈愿性别,也会不断加深男女的刻板印象。

孕妈们默认生男孩更活泼,生女孩则更贴心,养育“传宗接代”的男孩要求他们外向,养育迟早要出嫁的女孩则要求她们懂事,勤勉于家务。久而久之,女性的育儿观念困在这种刻板印象中,下一代的两性教育也延续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女性职业生存空间继续被挤压,男性继续享受性别红利,重男轻女陷入一个又一个恶性循环。

要真正打破重男轻女的观念,并非嘴上说说而已。

促进男女平等,需要全社会形成北京大学的梁建章教授所说过一个共识:“男性要积极参与抚养孩子和其他家务。否则别说生孩子,恐怕女性连结婚都不愿意了。在欧美发达国家,高学历女性的结婚率并不低,这是因为她们不介意找比自己弱的男性,而这些男性也会承担更多的家务。从这个角度来讲, 男女更加平等的社会反而有利于提高生育率。”

生育后的教养也十分重要,不要因性别而差别对待,家庭财富也不因性别而分开继承,教育则更不应该迷信男性优势,因为性别差异而给予男孩更多的受教育机会。

当我们把不同性别的孩子都只看成新生的生命,或许会减少许多烦恼。

-END-

作者 | 邱滢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2016几月怀孕是男孩(2017年几月怀孕是男孩)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