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因素引起的呃逆怎么治疗(药物性呃逆的原因及治疗方法)药物因素引起的呃逆怎么治疗(药物性呃逆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药物因素引起的呃逆怎么治疗(药物性呃逆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药物因素引起的呃逆怎么治疗(药物性呃逆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呃逆是膈肌和肋间肌等辅助呼吸肌反复的、不随意的挛缩,进而导致声门闭锁,空气迅速流入气管内,发出特征性声音的一种症状。呃逆分为单发性呃逆和顽固性呃逆。前者无病理意义,正常人亦常见,无需治疗。呃逆发作超过48小时未停止或加重者称作顽固性呃逆,需要给予干预措施。肿瘤患者中有10%出现过呃逆,化疗过程中顽固性呃逆的发生率约为2%。顽固性呃逆常严重影响患者的进食、讲话、正常呼吸和睡眠,并可造成精神和躯体的沉重负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一、肿瘤相关性呃逆的机制

呃逆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反射,其反射弧的传入神经是由膈神经、迷走神经及T6-T12的交感神经链组成。传出神经包括膈神经加上前斜角肌的运动神经元、肋间外肌及迷走神经的喉反部分。反射弧的中枢在C3-C5间的脊髓及脑干、中脑区域。当膈神经、迷走神经受刺激时,膈肌、肋间肌产生不自主同步强烈收缩。一方面兴奋沿网状脊髓束传至膈神经,使膈神经产生强烈节律性收缩,同时呼吸暂停;另一方面兴奋自迷走神经运动纤维传至咽喉肌肉,产生喉头痉挛。

肿瘤相关性呃逆原因复杂,除了肿瘤原发灶本身的压迫及转移病灶压迫可以导致呃逆以外,放化疗、手术等抗肿瘤治疗,感染、药物等因素亦可引起呃逆。胃肠道、胸腔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是导致肿瘤患者顽固性呃逆的主要原因。

二、肿瘤相关呃逆的临床评价

临床评估方面,细致的体格检查是必不可少的。肺炎、肠梗阻、脑转移、腹腔占位等容易引起呃逆的肿瘤并发症可通过影像学检查筛查。严重的电解质紊乱、肾功能不全等呃逆病因则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查筛查。一过性的、可自我终止的呃逆可予密切观察。而超过48小时的顽固性呃逆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而且一般由器质性疾病所导致,往往需要细致的临床评估,分析呃逆原因,及时处理。

三、肿瘤相关性呃逆的治疗

对于出现呃逆症状的肿瘤患者,首先要分析原因。如果为肿瘤原发症状(瘤体压迫膈神经及外周神经)所引起的呃逆,应尽早、尽快行抗肿瘤治疗。对于抗肿瘤治疗引起的继发性呃逆或者肿瘤并发症引起的呃逆,也应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病因不明或者短期内不能迅速纠正原发病因时,则可以进行经验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类。

非药物治疗:可予患者分散注意力的交谈,或嘱患者行大量饮水分次咽下,用纸袋或塑料袋罩于口鼻外做重复呼吸,做Valsalva动作等运动,以舒张膈肌,抑制呃逆反射弧,达到终止呃逆的目的。

药物治疗:当非药物治疗手段难以终止呃逆状态时,需考虑进行药物治疗。最早用于顽固性呃逆的药物是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其药理作用机制是阻断位于下丘脑、延髓的多巴胺受体,从而抑制呃逆反射弧的传导,达到治疗呃逆的目的。长期使用会有锥体外系症状、嗜睡、体位性低血压、口干、体重增加等副作用。类似的药物还有奥氮平等。巴氯芬为神经性传导抑制剂γ氨基丁酸(GABA)的衍生物,主要作用于脊髓运动神经元的GABA受体,一方面可对神经传导起抑制作用,从而缓解平滑肌、膈肌痉挛使呃逆停止;另一方面它可能通过对中枢的镇静作用达到抑制呃逆中枢而终止呃逆发作。用法:每次10mg,每日2次,口服;最大剂量为15mg,每日3次。甲氧氯普胺是多巴胺第2(D2)受体拮抗剂,同时还具有5-羟色胺第4(5-HT4)受体激动效应,对5-HT3受体有轻度抑制作用。D2 受体广泛存在于延髓极后区、黑质纹状体以及胃肠道。因此,胃复安可以通过极后区D受体产生止吐作用,通过外周D受体。可用于足三里等穴位肌肉注射。

抗癫痫药可用于顽固性呃逆的二线治疗。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兴奋性钠离子通道(比如苯妥英,卡马西平)或者增强GABA作用(比如加巴喷丁,丙戊酸)从而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递质的传导。但此类药物在肿瘤相关性呃逆中证据有限,其治疗有待进一步商榷。

此外,顽固性呃逆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应该向患者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患者做好支持和鼓励,消除其焦虑、不安情绪,有利于呃逆缓解。

参考文献

1. 蒋淑蓉.颅脑损伤患者并发呃逆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0):958-959.

2. 屈丽波,王华平,刘建平.盐酸多塞平加针刺治疗放、化疗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对照研究.中国民康医学,2003,15(1):24—25.

3. Schuchmann J A, Browne B A. Persistent hiccups during rehabilitation hospitalization: three case report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2007, 86(12): 1013-1018.

4. Fodstad H, Nilsson S. Intractable singultus: a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challenge. British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1993, 7(3): 255-260.

5. Friedman NL. Hiccups: a treatment review. Pharmacotherapy 1996; 16: 986-95.

6. Hiccups Rousseau P. South Med J 1995;88:175-81.

7. Wang T, Wang D. Metoclopramide for patients with intractable hiccups: a multicenter, radomised, controlled pilot study. Intern Med J 2014;44: 1205-9.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药物因素引起的呃逆怎么治疗(药物性呃逆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