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留守婴儿(第一代留守儿童)第一代留守婴儿(第一代留守儿童)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第一代留守婴儿(第一代留守儿童)

第一代留守婴儿(第一代留守儿童)

文/申卫平

七十年前,祖国解放的硝烟刚刚散尽,友邻朝鲜国土上又燃起了战火,我们的父辈们重披战袍扛起枪,雄赳赳,气昂昂,跨过了鸭绿江……

那年初冬季节里,他们穿上了志愿军冬服,鏖战在异国土地上……

胸前佩戴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标识,手握着苏式冲锋枪……

接到了“出征令”,父辈们的队伍行进在鸭绿江铁桥上……

吉林集安霸王山下,志愿军渡江部队沙场秋点兵……

到1951年底,入朝志愿军部队已达几十万官兵,他们分别在祖国东北、华北大后方分建立了数十个留守部门……

这些留守处区域营房宿舍大多建立在中小城市、县城乡镇,设施简陋,外观沧桑……

各个留守处的营区里生活着这样一群孩子们,他们都是新中国诞生前后出生的,有的是襁褓婴儿,有的还在咿呀学语、步履蹒跚,属于学龄前儿童,还有的已经到了上学年纪……

打开“百度”搜索引信,输入“留守儿童”词条,看到其定义是不在父母身边生活的儿童,具体指连续外出务工,将孩子脱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或母以及其他亲属负责监护、照看的儿童少年……


他们都是志愿军的骨肉后代,父辈们常年在前线打豺狼,军娃们都生活在大后方,属于新中国诞生后第一代“留守儿童“,与硝烟战火中的将士官兵们有着割舍不掉的血缘亲情……

一代战将王近山时任志愿军3兵团代司令员,出发前,他再次抱起来儿子王岩……

志愿军40军一位军首长马上过江,军用吉普车接来了两个男孩,注目再看上一眼……

大战之前,志愿军38军政治部吴岱主任一家人(照片中婴儿吴志民)温馨小聚……

时任志愿军38军113师师长江潮和妻子组织科科长舒星,38军休整期间刚满四岁的女儿江立群去朝鲜看望父母……

我的父亲申子文时任志后军械部代部长,出征前父亲抱着我(申卫平),全家合了一张影……

与父母分别后,鸭绿江边的军娃们常常隔水远眺,注视着长辈亲人们消失的地方,对岸硝烟腾起、炮火连天……

这个时期,美国飞机经常窜抵我国边境地区,轰炸村庄、工厂……


探照灯部队夜晚大角度摇摆光束,守卫着祖国后方天空,让留守儿童们进入甜甜梦乡……

当年志愿军总部领导们注意到了这些留守孩子们学习和生活,志后张明远副部长给总干部部赖传珠部长专门写信,反映这个问题,图为志后洪学智部长与张明远副部长(右侧)……

赖部长代表总部回文答复,“志愿军子女入学问题由东北军区办子弟学校解决,托儿所由各单位自己办,费用造预算送总干部部批准……”

于是,志愿军各个部队留守部门分别建立了许多幼儿园,这张照片是位于沈阳太清宫附近的志愿军后勤幼儿园,大班小朋友们在滑梯前合影,第一排蹲位右一是作者(申卫平)……

辽南小屯志愿军40军“留守儿童”们穿上了厚厚的冬衣,萌萌可爱……

这是生活在安东志愿军空军大东沟机场保育院的孩子们,看得出来,这个留守幼儿园条件有些简陋……

岭志愿军38军留守处幼儿园的三位小朋友(左起:刘会民、王卫祖和王东满)穿上儿童飞行服的照片,看到了美国飞机的狂轰滥炸,他们励志长大了要当飞行员……‘’


辽阳志愿军39军留守处幼儿园孩子们搬板凳排队,穿上夏衫短裤做游戏……


那个年代里迅速建立起来许多接收志愿军“留守儿童”和牺牲在朝鲜烈士遗孤的学校,图为当年建立最早、最大的东北军区第一小学校,也就是后来的沈阳八一学校……


紧接着还陆续建成了长春八一、大连八一、哈尔滨八一、安东八一、吉林八一等,它们大都分布在志愿军几个军级留守部门所在城市,这张照片是长春八一学校外景和校舍……

这所学校里,老师们也都是穿戎装的军人……

留守儿童们在教室里安静地学习、读书……

在学校大食堂里,同学们一同吃饭……

孩子们课余闲暇做游戏、开心地玩耍……

在地上画格,结伙专心下棋……

他们休息的地方是大寝室,睡床排列紧密,被褥整洁干净……

前方旌旗猎猎,炮声隆隆,父辈勇士们冲锋陷阵,英勇杀敌……

留守军娃们在后方茁壮地成长,先后戴上了红领巾,它是红旗的的一角,由战火中父辈们的热血染红……

在硝烟弥漫的岁月里,这些留守孩子们竞有几十位父亲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他们中多数还是军、师、团一级的指挥员……

这是烈士牺牲后,志愿军总部颁发的烈士牺牲证明书……

沈阳市军民们为每位归来的烈士英雄们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大会……


按时间排序,这些留守儿童们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父亲分别是:薛剑强,时任志愿军39军116师参谋长,1951年1月3日牺牲临江前沿指挥所,享年30岁;吴书,时任志愿军39军117师政治部主任,1951年2月10日牺牲于敌机轰炸,享年35岁;邱世清,时任志愿军39军后勤部副政委,1951年3月10日在邵阳江畔触雷牺牲,享年37岁;吴国璋时任志愿军39军副军长,1951年10月6日.牺牲在平壤以西成川郡,享年32岁;马顺天,时任志愿军40军120师359团政委,1950年11月4日牺牲在云山郡,享年30岁;罗春生,时任志愿军40军118师师长,1952年5月15日牺牲在连川里,享年36岁;蔡正国,时任志愿军50军副军长,1953年4月12日牺牲在军部青龙里,享年44岁。

这是安葬在沈阳北陵“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部分留守同学父亲们的陵墓,他们都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生前担当着军、师、团领导……

另有薛剑强和吴书叔叔的遗体送回了原籍家乡……

留守儿童中吴东东(吴晓静)、吴北北和吴西西的父亲吴国璋,时任志愿军39军副军长,牺牲于一次从志愿军总部开会后返回部队途中,敌机投下炸弹弹片击中了他的胸肋和心脏……

部队战友和部下们送回了吴副军长的棺椁,他们手捧素花泪迎杨玉琦阿姨和东东、北北……

这张照片是吴国璋叔叔前往朝鲜战场前,在辽阳39军留守处与东东和北北合影……

前些天,又从八一学校李雅香阿姨那里发现了当年烈士子女抚恤金领取证,上面记载下西西每月领取抚恤金记录,是祖国养育了这些失去父亲的留守后代们……

在后来的和平年代里,东东、北北和西西童年过得也很开心,这是他们与母亲一起在夏日阳光下嘻戏玩耍……

年年清明时分,长大了的姐弟三人与母亲一道祭奠亲人……

另一位留守儿童的父亲蔡正国,时任志愿军50军副军长,在一次召开作战会议中,遭遇敌机轰炸牺牲……

照片上的留守儿童叫蔡四东,蔡正国烈士的长子,未成年就死于一次交通事故……

这是蔡正国叔叔、张博阿姨与孩子蔡四东的合影。这时,张博阿姨已经怀上次子小东几个月了,在其出生四十八天后,父亲就牺牲了。蔡小东改名董耀东,随继父亲董凤奎(志愿军某医院政委)一起生活……

幼年的蔡小东并不知道这一切,参军入伍后的一天,父亲老战友们把他接到了家里,告知了他真正身世,“小东,你不姓董,姓蔡,你父亲的名字叫蔡正国,是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我军最高指挥员……”。得知真相后,小东专程来到志愿军烈士陵园,在父亲墓碑前久久驻留……

事后,小东写下一篇著名文章“阅读父亲”,他说,蔡正国烈士英名早已闻晓,但没有想到,他也会走进与这个名字有关的故事中……

1990年10月22日,蔡小东随志愿军烈属代表团访问朝鲜,这张照片是他和刘松林在平安南道桧仓郡毛岸英墓碑前合影……

父亲出征身先死,常使孩儿泪满襟,“荣誉与悲痛同在”,退休后的小东时常独自走到鸭绿江边父亲铜像前用手轻抚、凝神注目……

党和国家没有忘记这些孩子们,1957年秋季,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蔡畅妈妈来看望他们了……

1958年9月21日,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伯伯来校与留守后代们在一起……


1959年6月16日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元帅和谭政大将接见了沈阳八一学校师生……

时光匆匆,岁月荏苒,转眼间,留守儿童们都长大成人了,有的当上了将军,有的成为企业家,有的属于专家学者……,但多数后代平凡的人生旅程中都会有一段当兵服役历史……

同时,这一光荣群体中,也涌出来两位英雄烈士,第一位赵建军,1967年1月19日牺牲在抗美援越战场上……

第二位是全军著名的苏宁烈士,1991年4月29日,为了保护战友英勇献身……

如今,志愿军留守儿童们也都成了年愈古稀的老人,他们再一次穿上军装来到烈士陵园看望志愿军父辈们……

在纪念抗美援朝70年前夕,他们又集体丹东行,重温父辈们当年征战历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第一代留守婴儿(第一代留守儿童)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