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血小板总数391(婴儿血小板总数390)婴儿血小板总数391(婴儿血小板总数390)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婴儿血小板总数391(婴儿血小板总数390)

婴儿血小板总数391(婴儿血小板总数390)


作者:温静 刘志亮

单位:唐山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引用本文: 温静, 刘志亮. 以类白血病反应为主要表现的恶性胸膜间皮瘤一例 [J]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1, 44(11) : 991-993. DOI: 10.3760/cma.j.cn112147-20210220-00113.



摘要

恶性胸膜间皮瘤是一种侵袭度高、诊断困难、预后极差的胸膜表面癌。临床表现多见胸腔积液、胸痛,胸部CT可见胸膜增厚。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诊治经过,并总结了该患者的病例特点,为临床医生提供经验,提高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诊断,提早治疗。


正文

患者男,因“腹痛2 d”于2020年6月30日就诊于本院胃肠外科,入院前2 d出现腹痛,表现为上腹部阵发性胀痛,无放散,伴恶心,无呕吐、腹胀,排气可,排稀便1次,无寒战、发热、皮肤黄染、尿频、尿急、尿痛及肉眼血尿,当时未给予特殊诊治。因腹痛无好转,经门诊以“腹痛”收入胃肠外科住院。既往诊断高血压病5年,血压最高160/100 mmHg(1 mmHg=0.133 kPa),日常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d,“罗布麻片”1片/d,血压控制良好;30年前于开滦吕家坨矿医院行“阑尾切除术”;9年前于唐山市第二医院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行腰椎手术(具体术式不详);15 d前因“肠梗阻”于本院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入院体检:体温36.5 ℃,脉搏72次/min,呼吸频率18次/min,血压114/71 mmHg,患者意识清楚,心肺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腹部平坦,右下腹可见一斜行手术瘢痕,长约5 cm,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上腹部存在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扪及包块,肝脾未触及肿大,Murphy征阴性,腹部叩诊鼓音,肝区及双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弱,2次/min。

入院当天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及电解质离子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血小板计数400×109个/L,白细胞计数37.99×109个/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8%,中性粒细胞计数28.78×109个/L,淋巴细胞百分比9.1%,淋巴细胞计数3.45×109个/L,单核细胞百分比10.1%,单核细胞计数3.84×109个/L,嗜酸粒细胞计数1.88×109个/L;红细胞计数4.35×1012个/L,血红蛋白132 g/L,红细胞压积39.3%,C反应蛋白 80.54 mg/L。血肌酐含量111.6 μmol/L;血钠离子含量 134.60 mmol/L;白蛋白含量36.4 g/L。凝血功能PT% 67.7,纤维蛋白原 6.93 g/L,活性抗凝血酶-Ⅲ(AT-Ⅲ)为73.3%;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存在ST-T改变。2020年7月1日立位腹平片提示肠梗阻。给予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 g,2次/d;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100 ml,1次/d;联合抗炎、泮托拉唑钠80 mg,1次/d;同时给予抑酸、对症补液等支持治疗。7月2日复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391×109个/L,血小板分布宽度8.4 fl;白细胞计数51.68×109个/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3%,中性粒细胞计数41.43×109个/L,淋巴细胞百分比6.2%,淋巴细胞计数3.22×109个/L,单核细胞计数4.51×109个/L,嗜酸粒细胞计数2.45×109个/L,嗜碱粒细胞0.07×109个/L;红细胞压积39.4%,C反应蛋白 101.65 mg/L。怀疑存在血液系统疾病,请血液科会诊,于2020年7月4日进行骨髓穿刺。结果显示骨髓/外周血涂片(图1~4,上海金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骨髓铁染色细胞外铁(+),细胞内铁阳性率14%;骨髓过氧化物酶染色(POX):未见原始细胞明显增多,内对照正常;α-丁酸萘酚酶染色(α-NBE):未见原始细胞增多,酯酶染色不易描述。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阳性率77%,积分82分(参考值7~63分);过碘酸-雪夫染色(PAS):有核红细胞染阴性,其余各类细胞染色均正常;酸性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ANAE)+NaF:未见原始细胞增多,酯酶染色不易描述;氯醋酸萘酚(AS-D)酯酶染色(AS-DNCE):未见原始细胞增多,酯酶染色不易描述。骨髓像流式细胞免疫荧光分析结果显示,送检标本中未检测到明显的急性白血病、NHL和高危MDS相关免疫表型异常证据。

图1~4 骨髓铁染色细胞外铁(+),细胞内铁阳性率14%;骨髓过氧化物酶染色未见原始细胞明显增多,内对照正常;α-丁酸萘酚酶染色未见原始细胞增多 高倍放大

图5~8 2020年7月14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结果显示,左侧胸膜增厚并多发高代谢结节,纵隔及左侧心膈角区高代谢淋巴结,两肺多发微结节,未见代谢活性增高;左侧胸腔大量积液,左肺受压膨胀不全;骨质代谢活性弥漫增高

图9,10 胸腔镜手术切除组织(图9),病理学检查诊断为恶性间皮瘤(图10)HE 低倍放大


2020年7月2日行胸部CT及腹盆腔CT,与本院既往检查结果比较,发现左肺条片状稍高密度影,考虑炎症;左侧胸腔积液及叶间积液较前明显增多,部分呈包裹性积液,左肺下叶压迫性膨胀不良,右侧少量胸腔积液;左侧心缘旁原囊性低密度影,受压显示不清,建议行增强CT扫描;主动脉及左冠状动脉钙化;左侧心膈角区软组织结节,考虑肿大淋巴结;左侧前胸壁下结节,考虑局灶性胸膜增厚;甲状腺低密度影;肝包膜下钙化灶。脂肪肝较前好转,肝S6包膜下钙化灶,大致同前;前列腺增大,大致同前;肠系膜脂膜炎较前略好转;盆腔左侧多发钙化灶,大致同前。2020年7月3日行胸腔穿刺术,穿刺后引出血性浑浊液700 ml。胸腔积液常规检查:红细胞计数91 100×106个/L,白细胞计数6 000×10 6个/L,单核细胞计数 4 063×106个/L,单核细胞百分比67.7%,多形核细胞计数1 937×106个/L,多形核细胞百分比32.3%;生物化学检查腺苷脱氨酶(ADA)11.6 U/L,乳酸脱氢酶(LDH)470.5 U/L,胸腺嘧啶核苷磷酸化酶(TP)38.2 g/L,血糖6.74 mmol/L;肿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为37.60 μg/L、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RA21-1)为8.21 μg/L、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为6.87 μg/L,均高于正常值;脱落细胞学检查显示红细胞背景中见较多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少数间皮细胞,未查见癌细胞;免疫组化结果:CD3(-),CD20(少数细胞+),CD5(少数细胞+),CD43(部分细胞+),CD23(-)。胸腔积液流式细胞免疫荧光分析结果显示约1.72%CD5阴性,CD10阴性单克隆小B细胞。

2020年7月6日转至胸外科行胸腔镜手术,术中冰冻病理提示:(左胸膜)肿瘤细胞呈卵圆形或梭形,弥漫分布,细胞较大,核仁明显,可见片状坏死,核分裂象易见,考虑为恶性。择期超声引导下穿刺,但因送检组织较少,未见明确肿瘤成分。

于2020年7月14日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PET/CT),显示左侧胸膜增厚并多发高代谢结节,考虑恶性肿瘤,胸膜来源或淋巴瘤可能性大;纵隔及左侧心膈角区高代谢淋巴结,考虑转移;左侧肾上腺稍增粗,代谢活性稍高,转移不除外;右侧基底核区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疏松;脑萎缩;右侧上颌窦炎;甲状腺密度不均;两肺多发微结节,未见代谢活性增高;左侧胸腔大量积液,左肺受压膨胀不全;动脉硬化;前列腺增大伴钙化;盆腔少量积液;骨质代谢活性弥漫增高,考虑骨髓系统代谢活跃(图5~8)。

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左胸膜)恶性间皮瘤(图9,10),免疫组化结果(蜡块号20201213-11):Calretinin(+),D2-40(+),CK5/6(+),CD34(血管+),LCA(-),HMB45(-),STAT6(胞质+),Vimentin(+),S-100(-),Bcl-2(-),ALK(P80)(-),CK(AE1/AE3)(+),Desmin(-),CD68(-),Ki-67(70%),DOG-1(-),CK19(部分+),TTF-1(-),WT-1(+)。

转入肿瘤科进行化疗,化疗方案为“培美曲塞+顺铂”,胸腔局部顺铂注射,同时辅以加强营养等对症支持治疗。随访至今患者仍在定期接受化疗,病灶稳定未进展,病程及随访期间白细胞计数最高139.13×109/L,最低6.34×109/L。


讨论

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MPM)是一种侵袭性的胸膜表面癌。既往认为与石棉接触有关,纤维接触和疾病发作之间的潜伏期约为40年。MPM的预后较差,诊断后中位生存期为8~14个月。男性患病率较高,可能由于职业性质影响,男女比例为4∶1。MPM有4种主要的组织学亚型:上皮样、肉瘤样、双相或混合、增生。肉瘤样变预后最差,中位生存期仅为4个月。相比之下,上皮样癌的预后最理想,中位生存期为13.1个月1]。

本例患者表现为血常规中白细胞异常增高、类白细胞反应为主,引起白细胞异常增高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骨髓穿刺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结果。且患者胸部CT发现胸腔积液,感染指标较高,不能排除严重感染,遂初步给予抗感染治疗,但抗感染后患者白细胞未见明显下降,遂提示我们其余疾病可能性,并继续完善检查,最后通过胸膜病理确诊,因此,组织学检查尤其重要。Matsuoka2]曾报道1例有严重白细胞增多,类似于急性脓胸临床病程的恶性胸膜间皮瘤,通过胸腔镜手术取得组织病理,组织学检查提示具有核异型性和有丝分裂的纺锤形细胞数量增加,最终诊断为肉瘤样恶性胸膜间皮瘤。本例患者考虑间皮瘤细胞的G-CSF或其他炎症细胞因子可能导致严重的白细胞增多和高C反应蛋白水平。

近年来关于恶性间皮瘤的机制研究逐渐增多,文献报道本病预后不良的因素包括肿瘤类型、高龄、男性、贫血、白细胞计数高、高血小板计数、体重减轻、胸痛、血清白蛋白低和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比例高、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案等3]。

我国MPM发病率整体较低,但在一些地区如云南省大姚县MPM发病率较高,可达到8.5/10万~17.75/10万4]。常浩等5]对120例胸膜间皮瘤患者分析,发现一些早期的MPM患者行CT检查时无明显的胸膜增厚等征象,胸痛症状比例也不高,所以近30%的MPM曾被误诊为结核。

恶性胸膜间皮瘤表现多样、诊断困难、恶性程度较高,虽然在我国发病率不高,但预后较差。而且MPM没有影像学特异性表现,误诊率高。通过本例患者的病程和诊治,可知在临床上遇到单侧血性胸腔积液、白细胞异常增高患者,注意组织学检查,积极查找病因。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婴儿血小板总数391(婴儿血小板总数390)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