勺子没了是什么原因(为什么没有勺子)勺子没了是什么原因(为什么没有勺子)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勺子没了是什么原因(为什么没有勺子)

勺子没了是什么原因(为什么没有勺子)

"司南"在国人心中,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指南针,也就是说,指南针最初的名字,就叫司南。华夏民族在2000多年前,就利用物体的磁性,发明了司南。按照常理来说,博物馆中,都应该摆放司南的模型,因为它可是四大发明之一,可是令人奇怪的是,如今的博物馆,却很少展出司南的模型了,你可知道是为什么吗?小编这就来为您解密: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首先我们要知道司南到底是什么。在古代文献的记载中,在2000多年前的时候,有古人将一块天然磁石,雕磨成了汤匙的形状,再将这种磁石汤匙,放在刻有方向的水平底盘之上,加力后,让其自由的转动。但是无论这些汤匙转动的速度,是快是慢,最终指向的方向,也就是大家所知的南北两方。勺柄指的方向就是正南,勺口指的方向就是正北,这也是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磁性指南仪器,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司南"。其中,"司"为指引的意思,拆开来说,也就是"指向南方"。 

1952年,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同时也是科技大学的校长郭先生,带着专家和代表团准备访问前苏联。为了展示新中国的建设成绩,以及华夏几千年的文明,需要带着几份有意义的礼物,其中有一份礼物是司南。于是专家团就给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下达了一个任务。任务内容是:希望研究所能够找到非常优质的磁石,再按照着既定的雕琢方案,复制一个司南。大家本来以为,复制司南的事情非常容易。没想到,当磁勺做出来之后,根本就没有指示南方的功能。物理学家经过总结,大家才明白,为何勺子形状的司南不指南的原因,首先是磁石在制作成型的过程中,因为雕琢和打磨的缘故,本身的磁性已经消减了几个量级,如此微弱的磁性,它自然不会指南。接下来,汤匙和底盘的接触面过大,摩擦阻力增加,转动不畅,最终导致应该指向南方的磁勺柄,出现了指向性的偏差。这就是司南,很难指向南方的原因。

既然司南作为礼物的方案已经定下来了,专家们也就不好临时改变,他们就让工作人员,用电磁铁为司南冲了磁,这个具有强磁性的司南,终于在转动后,勺柄开始能指向南方了,专家团访苏的旅途前后,他们的心中全都充满了疑问,古人是没有电磁铁的,无法为司南充磁,很显然,这套复原的司南,指南的原理应该是不对的。

接下来,一个有趣的问题出现了,在真正的科技发展的历史当中,古人是怎么发明出司南的呢?

很多专家都开始了对传统的司南形态进行分析。中国科技大学李志超教授分析认为,传统司南过分追求形式,以至破坏了复原品的合理性。真正在历史上起到指南效应的司南,它的勺柄,并不是我们印象当中的"曲柄勺",而是又细又长的磁勺。而且形态,也和大家所认为的汤匙的形状,有很大的区别。

根据专家权威的估计,古人更多的使用的指南工具,是人力推动的"指南车",又称"司南车"。它不用磁性,是利用齿轮传动,来指明方向的一种简单机械装置。这才是真正在古代历史上,不借助电磁力就可以产生指南方向的"司南",但司南的规模也很大,而且制造的过程也非常的困难,并不是如大家印象当中的,这么小巧精致。

诚然,我们要相信华夏古人类的智慧,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多的美化古人的无所不能,也要对传统文化和创造,有更多客观的清晰认知。就比如这种传统的"司南",现如今的博物馆,已经基本不对外展示它了。这也是一种自我反思,自我修正的过程,可以说,这也是民族自信的一种表现吧。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冯豆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勺子没了是什么原因(为什么没有勺子)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