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是什么原因到台湾的(郑和下西洋和台湾的关系)郑和下西洋是什么原因到台湾的(郑和下西洋和台湾的关系)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郑和下西洋是什么原因到台湾的(郑和下西洋和台湾的关系)

郑和下西洋是什么原因到台湾的(郑和下西洋和台湾的关系)

明代永乐、宣德年间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船队先后出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其中已知最远的地方到达了东非、红海。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持续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之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如今郑和下西洋在海峡两岸均被视为重要的精神遗产。台湾经济部门曾以“新郑和计划”命名经济活动。

郑和究竟到没到过台湾呢?他与台湾有着怎样的渊源呢?目前史学界一般认为郑和船队是曾造访过台湾的,但郑和船队到过台湾不代表郑和本人到过台湾。在这个问题上现在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郑和本人实际上根本就没到过台湾,另一种说法则认为郑和在往返南洋群岛时常会途经台湾。郑和下西洋需要经过台湾海峡不假,可郑和历次下西洋均是向西走,而台湾却位于大陆的东面,那么下西洋的郑和有必要在台湾登陆吗?

这是质疑郑和是否到过台湾的一大主要原因。郑和的部属费信曾著有《星槎胜览》记载下西洋途中各地的风土人情,然而台湾并没被费信列入“亲监目识之所至”,那么这是否证明费信没到过台湾呢?有关郑和到过台湾的说法虽见诸多种史料文献,但这些文献的记载大多都是把民间传说记录了下来。不过也有人认为关于郑和到过台湾的记载虽多出自于传说,但传说那么多、那么生动也难保就没事实依据。

关于郑和到访台湾的传说之一是郑和在公元1430年由东南亚返航途中因遭遇海难意外漂流到台湾。在这次造访中郑和接触到了台湾当地的少数民族,同时还发现了一些具有疗效的草药,但郑和没在岛上碰到来自中原的汉人移民。关于郑和造访台湾的另一个传说是如今台湾少数民族相当反感厌恶的。这种说法认为郑和造访台湾不是像下西洋那样的友好交流,也不是因为遭遇风暴海难漂流所至,而是从一开始就打算征服岛上的原住民。

这种说法大致是说郑和下西洋使得海上诸夷宾服,只有东番(台湾)岛上的少数民族不服。因此郑和挥师入岛降服东番。据说郑和征服岛上的原住民后让他们在脖子上系上铜铃,后来这种脖子上挂着的铃铛反而被当成宝贝。这种阴损的说法最早出自于明万历年间陈第的《东番记》,后来抄来抄去竟被《明史》当成事实记录下来。相比之下接下来要提到的传说更为生动,而且在可信度上似乎也比前面两种说法更高。

相传永乐年间郑和曾率船队在台湾停留。郑和此行给当地居民带去了工艺品和农产品,因此受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欢迎和帮助。郑和发现生活在山高水冷环境中的台湾原住民容易生病,于是就向他们介绍了生姜驱寒祛湿、避腥不荤的功能。郑和教会了岛上的少数民族用生姜治病、防病、调味,还在当地亲手种植了一些生姜。据说如今台湾岛上的姜最早就是由三宝太监郑和带来的。如今台湾高雄凤山产的姜就被称为“三宝姜”。

据说宣德年间郑和船队到台湾西定坊大井头(今属台南市中西区)汲水时曾投药于水中给当地少数民族医病。三宝姜和投药的故事最早见于清代首任台湾知府蒋毓英纂修的《台湾府志》中。在《台湾府志》中投药于水、井中取水、种植生姜的太监叫三保(三宝)。郑和在历史上的确被称为三宝(三保)太监,可那年头叫三宝(三保)的太监比比皆是。事实上郑和船队的副使王景弘也被称为王三保。

庞大的郑和船队并不是全部由郑和本人亲自指挥的。事实上在下西洋的过程中郑和曾多次派副使率分遣舰队出航。如今台湾流传的三宝姜的传说不排除说的可能是郑和船队的副使王三保。至于郑和本人是否曾造访过台湾恐怕已成为一个永远说不清的历史疑案。不过也有人始终坚信郑和本人曾到过台湾。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祖父连横在其所著的《台湾通史》中更是把以上提到的各种传说融合在了一起。

连横关于郑和造访台湾的说法是这样的:”永乐中太监郑和舟下西洋。诸夷靡不贡献,独东番远避不至。东番者台湾之番也。和恶之,率师入台,东番降服,家贻一铜铃,俾挂项间。其后人反宝之,富者至掇数枚。是为中国三略台湾之事。初,和入台,舟泊赤崁,取水大井。赤崁番社名,为今台南府治,其井尚存。凤山有三宝姜,居民食之疾瘳。云为郑和所遗,则和入台且至内地,或谓在大冈山也”。

郑和本人到没到过台湾在史实上有争论考据的价值,但郑和的确没对台湾的命运乃至中国的命运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元末逐鹿天下的方国珍、张士诚残部逃到海上与海盗倭寇勾结滋扰明王朝的海疆。新生的明王朝在这种形势下试图通过实行海禁作为应对措施。洪武年间朝廷连下四次“片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明朝在东南沿海迁界移民坚壁清野。本来以元朝旧例继承下来的澎湖巡检司这个机构在公元1387年被撤销。

就连那些已定居澎湖的居民也被迁往福建的漳州、泉州。朱元璋并没意识到台湾的战略意义何在、海洋的价值何在。到了永乐年间尽管出现了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壮举,但这并没能从本质上改变明朝的海禁政策。郑和下西洋结束之后明朝重新回到了闭关锁国的老路上,而同一时期西方的地理大发现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葡萄牙、荷兰、西班牙相继宣布“发现”台湾。从此台湾海峡开始进入多事之秋。

明朝的海禁政策对以海洋为根本的福建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至少从唐宋时代起福建沿海的泉州、漳州等地就形成了出海贸易的传统。宋代还曾在泉州设置过主管对外贸易的市舶司。海禁政策等于断了福建沿海商民的生计。这些人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以走私的形式对明王朝的海禁政策发起挑战。这一时期内地犯案与逃避徭役的人也纷纷偷渡到台澎地区。

澎湖、台湾就这样渐渐成为亡命之徒的汇聚地。这一时期走私贸易与民间海上武装力量活动逐渐成为福建海上活动的主导。在这种新形势下明朝不得不把台湾正式列入军事防卫的区域内,而且越来越将其视为中国海防的战略要地。明代中后期是中国东南海商最活跃的时期。在东西方两大贸易体系及其文化的直接碰撞与交流的大背景下台湾再次成为中国连接海外的贸易重地。

台湾在与祖国大陆和外部世界形成越来越紧密的经济关系之时文化上的交流也是不绝如缕: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福建先民渡海来台时为祈求平安就恭请家乡的妈祖神像庇佑。先民由台湾鹿港登陆后就在鹿港“船头仔”建庙奉祀妈祖神像。后来施琅将军攻台时从湄洲祖庙请来的妈祖神像被视为“开台湄洲妈祖”留在鹿港天后宫。海峡两岸共同的妈祖信仰就是这样形成并一直延续至今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郑和下西洋是什么原因到台湾的(郑和下西洋和台湾的关系)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