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不同是什么原因(认知不同是什么意思)认知不同是什么原因(认知不同是什么意思)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认知不同是什么原因(认知不同是什么意思)

认知不同是什么原因(认知不同是什么意思)

一直说认知认知,今天就写点关于认知偏差的。

人类天生拥有七种认知偏差,它们不仅左右着我们的生活,更影响着我们的投资行为,它们分别是:自利归因偏差、观察者偏差、错误定价偏差、过度自信偏差、沉没成本效应、后视偏差和幸存者偏差。


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幸存者偏差,它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多数时候,人们只能看到经过筛选而产生的结果,没有注意到筛选的过程,从而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1、自利归因偏差

归因偏差指人们不愿对失败负责,良好行为或成功的却愿意归因于自身,不良行为或失败归因于外部情境或他人,有的人容易歪曲正确的信息,有的人是因为认知固有的局限,有的则是不同动机造成的。


多数员工喜欢将自己受到奖励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而将处罚归因于管理者偏见甚至社会不公。毕竟成功总是与愉快、自豪的情绪相联系,失败总是与痛苦、悲哀相联系,出于情感上的需要,人们倾向于把成功留给自己,把失败让别人带走,也是出于维护自尊心的需要。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把自己看得比别人好,一边轻易地为自己的失败开脱,一边欣然接受成功的荣耀,多数人乐于陶醉于自己光明的一面,很少会感受到自己阴暗的一面。 


2、观察者偏差

观察者偏差是看到你期望在数据中看到或想要看到的结果的效果,当研究人员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情况下对自己的研究有主观想法时,观察者动机、期望和先前经验等因素妨碍了观察的客观性,可能会发生这种情况。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更容易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部原因,而将我们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原因。


例如,有人假设男孩比女孩更具语言攻击性,如果一位研究者预先就知道要研究这个假设,那就很难保持观察的客观性。例如在“性骚扰”这个问题上,男性和女性所持的观点往往不同,因而观察到的结果也往往不同。


观察者偏差的产生原因主要来自,不同信息来源和不同的视角,90年代心理学家Malle提出了常识性心理概念理论(Folk conceptual of mind)。


3、错误定价偏差

很多人容易定价短期价值,而忽略长期价值。比如说有家公司高薪挖角,很多人经不住诱惑,容易忽略长期价值,两个岗位成长空间哪个更高?两家公司前景哪家更好?两家企业所处行业哪家更景气呢?很多人会忽略。


明明知道过度玩游戏,容易玩物丧志,浅尝即止没问题,可是很多大学生还是有心瘾,在他们心中游戏的定价奇高,为了追求游戏所带来的即时快感和多巴胺分泌,通宵达旦不睡觉,更有甚者不断充值,超越自身承受力。


与之相反的就是读书,由于读书短期根本看不到价值,多巴胺也无法及时分泌,所以大多数人不喜欢看书,根本无法享受到这种延迟满足,而读书却是定价最高的兴趣爱好,没有之一。


4、过度自信偏差

过度自信的表现有三点:高估自己、低估风险、错估控制力。


多数投资者认为别人的投资决策不如自己,甚至是不理性的,是在根据优势的信息基础上进行比较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往往对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产生过高的估计,对中等概率性事件,产生过低的估计,对于90%以上的概率性事件,认为肯定会发生。


基金经理人、股评家以及投资者总认为自己有能力跑赢大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过度自信的投资者更喜欢冒风险,同时也容易忽略交易成本,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高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低估投资风险,并无意识的夸大自身对于投资的控制能力。


过度自信会导致投资者承担更大的风险,且获取较低的收益,查理芒格的清单法就很有效,他把这种偏差记录下来,做出决策前,针对这些表现进行排查。


投资由知识和行为组成的,长期以来我都在向投资者介绍知识及理念,并没有重点介绍过投资行为。投资者行为研究是投资绕不过的坎,在有一定投资理论之后,需要更深入研究投资行为,即操作实践分析。


5、沉没成本效应

沉没成本又称沉落成本、沉入成本、旁置成本,它是管理会计中的一个术语,主要用于项目的投资决策,与其对应的成本概念是新增成本。


是已发生或承诺、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如因失误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资。沉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会影响当前行为或未来决策。在投资决策时理性的投资者应排除沉没成本的干扰。


这就是我们说的存量和增量之间的关系,存量博弈对股价拉升意义不大,而增量意义较大。这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主要指以往发生的、已经投入,且已无法收回的投资或费用。


沉没成本虽然与当前的决策无关,但是沉没成本投入越多,越能看出人在这件事情上的期望值越高。只有当人对某件事情抱有希望时,才会不断投入各种成本。


举个感情的例子,当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时,期望得到对方的回应,希望成就这段感情,才会不断地为对方付出。感情中投入的沉没成本和在乎对方的程度成正比,就会心甘情愿地为对方做事。投入的沉没成本越多,就越容易被这段感情套牢。


从成本形态看,沉没成本可以是固定成本,也可能是变动成本。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还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沉没成本:“假如你花50元买了一张电影票,你怀疑这个电影是否值50元。看了半个小时后,你最担心的事被证实了,影片糟透了。你应该离开影院吗?在做这个决定时,你应当忽视那50元,它是沉没成本,无论你离开影院与否,钱都不会再收回。但是大部分人会选择看下去,而浪费更多时间。”


我看《小时代》只花了10分钟,后面直接离开电影院,虽然我浪费了电影票,但是至少我节约了时间。


6、后视偏差

即我们常说的马后炮或事后诸葛亮,它是一种真正的记忆歪曲,说明个人在社会知觉中不由自主地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安排被试观看一段视频,然后告知被试视频中人物的职业,再让被试描述其特征,当被告知视频中的人物是一位教师时,试验者会描述“戴眼镜、衣服口袋别着一支钢笔”等特征。


而被告知视频中的人物是一位家庭主妇时,被试验者描述“裙子上很多褶皱、戴着婚戒、手部粗糙”等特征。多数被试验者表示,早已猜到人物的职业,故而注意到相关特征。实际上,视频主人公的真正职业是一位售货员。


每当一件热点事件爆发,很多文章就会应声而出,用各种证明和分析表示早已预料到,看完文章人们都恍然大悟,原来逻辑如此简单,各种预兆如此明显,甚至附和表示自己也早有预料。


对于犯过的错误和失去的机会,回过头来看,会觉得自己当初那么愚蠢,那么多的明示暗示都已存在,很容易的事情却办砸了。


可是事情真的如此吗?在2008年的股市中很多投资者损失了一大笔钱,说如果当时学会了现在的技术一定可以避开大跌,可是2015年被套牢的还是这批人,这就是后视偏差带给投资者的心理错觉。

 

7、幸存者偏差

这个大家比较熟悉了,由于未幸存者已无法发声,人们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往往容易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与幸存者偏差类似,数据的筛选还导致 “伯克松悖论”。


幸存者偏差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比如很多人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是因为看到有些人没有好好上学却仍然当老板、赚大钱,却忽略了那些因为没有好好上学而默默无闻,甚至失魂落魄的人。


很多人在看了经典的老电影后,会感叹电影创作今不如昔,一年比一年差的结论,却忽略了那些淘汰在时光中的、不好看的老电影。


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沃德教授应军方要求,利用其在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来提供关于《飞机应该如何加强防护,才能降低被炮火击落的几率》的相关建议。


沃德教授针对联军的轰炸机遭受攻击后的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机翼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机尾则是最少被击中的位置。沃德教授的结论是“我们应该强化机尾的防护”,而军方指挥官认为“应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因为这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


沃德教授坚持认为:(1)统计的样本,只涵盖平安返回的轰炸机;(2)被多次击中机翼的轰炸机,似乎还是能够安全返航;(3)而在机尾的位置,很少发现弹孔的原因并非真的不会中弹,而是一旦中弹,其安全返航的概率就微乎其微。


军方采用了教授的建议,并且后来证实该决策是正确的,看不见的弹痕却最致命,这个故事有两个启示:

一是战死或被俘的飞行员无法发表意见,所以弹痕数据的来源本身就有严重的偏误。

二是作战经验丰富的飞行员的专业意见也不一定能提升决策的质量,因为这些飞行员大多是机翼中弹而机尾未中弹的幸存者。


避免幸存者偏差也不是没有办法,可以使用三种对策:

1.建立“概率论”思维,即“均值回归”,根据这个理论,大家在做判断的时候应该避免盯着某些“小概率事件”不放,而要从更宏观、客观的角度思考问题。


2.建立“演绎思维”。研究证明,因为大脑每天都要处理很多信息,所以其更喜欢按照简单、省力的方式来运作,而“简单逻辑”便是一个人在面对某件事情时,不假思索就能出现的思维方式。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妨多问自己一个为什么,多和别人进行一次交流。


3.建立“第一性原理”。逻辑谬误之所以会出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们习惯于眼见为实,而忽略某些隐藏信息和细节。大家可以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将大目标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将目标拆分成一个个具体的步骤,就是马斯克说的第一性原理。


还有我们常听说的:“老婆(老公、孩子)都是别人家的好”,也是幸存者偏差,你自己好好想想其中原理?评论区里互动一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认知不同是什么原因(认知不同是什么意思)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