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肿瘤变小是怎么回事(直肠癌肿瘤变小了)直肠癌肿瘤变小是怎么回事(直肠癌肿瘤变小了)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直肠癌肿瘤变小是怎么回事(直肠癌肿瘤变小了)

直肠癌肿瘤变小是怎么回事(直肠癌肿瘤变小了)

肿瘤是由数亿癌细胞堆积而成,化疗之后可能出现肿瘤完全消失、缩小、没变化、增大等几种结果,也是癌细胞数目相应变化的结果。

肿瘤缩小、而且在3月之内没有增大,证明化疗是有效的,也就是说部分癌细胞死亡了,但还有许多癌细胞没有死亡,肿瘤只是从大变小、并没有死亡!

大多数癌症病人不是死于治疗期间,而是死于治疗后恢复期间,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复发、转移,因此也成了病人最担心的问题。

侵占组织、脏器,破坏其正常功能,病人慢慢发生营养不良、乏力、胸闷气短、疼痛等等晚期并发症,导致机体衰竭!

癌症治疗是综合性策略,不只是治疗上的问题,还需要心理、饮食、生活方式等等方面的调整,以期最好的生存时间、生活质量。

癌症对人的威胁是扩散,包括直接浸润、远处转移,之所以扩散是因为癌细胞具有强盗特征,不受机体调控,侵占邻里并且四处叛乱犯罪。比如胃癌,当肿瘤浸出胃的浆膜层就有可能黏连、破坏横结肠(梗阻)、胰腺及十二指肠(黄疸)等,这样就会影响到相应的功能。

化疗后肿瘤是有可能死灰复燃的!健康人体自身免疫能力可以消灭10^6个癌细胞,而身体衰弱的病人消灭100个癌细胞也费劲。

这就有问题了,你弱癌细胞它就欺负你,化疗具有两面性,好坏不分,它不能无限制、全部杀死癌细胞,加上某些癌细胞很狡猾,逐渐对化疗耐药,因此化疗后存在复发的可能。

癌症放疗、化疗到底有没有效果,这是病人最关心的问题,毕竟放化疗的毒副反应比较大,如果没疗效还白白承受了毒性,不仅浪费了钱还损害了身体,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

必须要说明的是,评估放化疗的这些标准主要是针对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或者癌症复发转移以后又进行辅助治疗的患者。

对手术切除肿瘤,术后进行的辅助放化疗无法评估,因为肉眼可见的肿瘤已经切除,放化疗只是消灭肉眼无法可见的癌细胞,这些目前还无法检测和跟踪。常用于评估新辅助放化疗的评价指标有以下:

首先看术前的放化疗疗效如何评价。有些肿瘤因为局部进展明显或可以侵犯周围的组织或脏器,直接手术切除困难并且有可能导致癌残留,一般先行2-4周期的新辅助化疗(进展期胃癌)或新辅助放化疗。

还有一种情况不一定是肿瘤切除困难,只要是中期就需要术前的放疗或放化疗,典型代表就是进展期的中低位直肠癌,这个部位的直肠癌术前放疗或放化疗可以显著降低术后的复发风险。

对于实体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学术界有几种方式,最常用的就是RECIST标准,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肿瘤负荷评价标准。通过测量靶病灶和非靶病灶的长短径,及是否有新发病灶,与治疗前相应的病灶进行比较,得出治疗效果如何。治疗疗效的评价指标有:

完全缓解(CR):所有目标病灶消失,任何病理性淋巴结短轴必须小于10mm。

部分缓解(PR):以临界半径的总和为参照,所有目标病灶半径的总和至少减小30%。

疾病进展(PD):以所研究(目标病灶半径)的总和最小值为参照(包括最小值等于临界值的情况),所有目标病灶半径的总和至少增加20%,另外,半径总和增加的绝对值还必须大于5mm(注:出现新的病灶也可认为是恶化) 。

稳定(SD):以所研究(目标病灶半径)的总和最小值为参照,既达不到部分缓解标准、也达不到疾病进展标准者。

对于术后辅助化疗的病人,医生常规会在治疗2-3周期后建议患者做CT或者磁共振检查,其目的就是判断整个化疗期间会不会出现其他脏器转移,或者出现局部复发可能。

对于分期偏晚的手术后病人这种情况时有发生,比如肺腺癌术后病人,有的第三周期化疗后复查发现胸膜结节,且肿瘤标志物上升,这就说明化疗效果比较差,并没有将体内残存的癌细胞杀灭,肿瘤逐渐增大,从而过段时间后在CT上反映出来。这种情况属于原发性耐药。

而对于分期略早的病人,常规术后辅助放化疗,其实短期内是无法判断化疗疗效的,只能建议患者按规范治疗,治疗结束后定期复查,后期判断的指标通常用无病生存期,这个指的是一个群体从随机化分组研究到疾病复发或者疾病进展导致死亡的时间。针对具体的个人来说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癌症的可怕是在于我们对它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好办法,好在近年来医疗水平的发展,新型的癌症治疗手段相继出现,其中免疫治疗的出现,倒是给肿瘤患者带来了些许希望,但同时又带来许多疑问,既然免疫治疗这么好,传统的肿瘤治疗手段是不是就可以抛弃了?答案当然是错误的。

要知道肿瘤治疗一向是个复杂的“工程”,单靠某一种治疗手段是很难取得良好效果,肿瘤治疗需要综合性治疗,各手段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在对付肿瘤的战役中取得最后的胜利。

就拿放疗来说,放射治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大约70%的癌症病人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需要放射治疗的介入,放疗在肿瘤综合治疗过程中具有一定重要性,而且研究发现,放疗与免疫治疗结合还有一定的“增敏”作用,那么到底两者如何协同呢?今天我们就对“放化疗与免疫”进行全方位讲解。

知名专家视频讲述免疫治疗

视频加载中...

分享案例

患者病情:接受肺癌手术和抗癌剂治疗后依然发生了肝转移。

在开始为期3个月的NKT细胞疗法后,肿瘤消失、缩小了,肿瘤标志物数值也变正常了。

62岁 男性

2017年患者被确诊为【肺癌】,12月接受了手术。

术后开始使用抗癌剂治疗,截止2018年6月为止已完成6个疗程的治疗,但在10月仍被确诊为肝转移。

患者现在气虚体弱,卧病在床无法下床行走。

国内诊断:

医师认为此次复发是在抗癌剂治疗约3个月后发生的,无法切除,要根治也很困难,目的是延长寿命,如果追加另外的抗癌剂重新进行抗癌剂治疗的话大概要花半年到1年。

日本诊断:

患者从2018年11月开始尝试了每2周进行1个疗程的NKT细胞疗法与化疗并行治疗。

——NKT细胞疗法与化疗并行治疗,病人2个肿瘤消失

2019年2月中旬,主治医师进行了CT检查以及肿瘤标志物检查,发现肝转移的3个肿瘤中的2个肿瘤已经消失,剩下的那1个也缩小了。

肿瘤标志物(CA19-9)的数值在治疗开始之前为5,171,结束1个疗程后跌到了28,已恢复正常值。

——癌症好转,暂别抗癌剂

2019年4月,患者在持续进行病情观察和继续接受NKT细胞疗法的第2疗程,精神充沛,可以下床行走,抗癌剂治疗暂时告一段落。

01、日本免疫治疗联合放疗,事半功倍

放疗是利用高能粒子射线的照射对肿瘤组织使肿瘤内的癌细胞死亡的同时释放出大量细胞内物质,这些物质被称为肿瘤特异性抗原,这些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APC)呈递给细胞毒CD8+T细胞(CD8+ CTL),然后细胞毒CD8+T细胞去攻击远离放疗照射野的肿瘤,局部放疗可以产生全身的免疫反应。

这种现象叫做的“放疗的远隔效应”,说明放疗不仅能局部直接杀死癌细胞,还能引起某种全身性的变化,这种变化,目前认为主要是对免疫系统的调节。

02、日本免疫治疗应该何时介入呢?

随着近年来对免疫治疗不断的深入研究发现,日本免疫治疗可以减少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因素与放疗形成互补提高放疗远隔效应的发生率,我们要知道放疗后的8-18个小时,免疫系统开始活化,24小时达到峰值,7-10天后开始回落,半衰期较短的免疫制剂可以考虑在放疗后1-4天内应用;而半衰期较长的免疫治疗应用时间较灵活,一般推荐的时间为放疗后7天。

二是消除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因素,主要是利用免疫拮抗点抑制剂,抑制剂又分为小分子化合物和抗体等大分子,前者半衰期较短,可在放疗后1-4天使用,后者半衰期较长在时间上比较灵活,表明最佳的时间大约在放疗后7天内。

03、放疗和日本免疫治疗结合的临床实践

放疗与全身免疫系统之问的相互调节作用使放疗与免疫联合治疗成为可能,而且在大量临床前期试验取得显著疗效,在临床实践上主要可以以三种治疗方案来实现:

大分割放疗+免疫治疗方案:主要针对寡转移肿瘤,目的是利用放疗的“原位疫苗”效应最大化射野外联合治疗疗效,即活化抗原呈递细胞(APC)以及解除T细胞抑制信号。

同时,放疗剂量还取决于肿瘤大小和解剖位置,以及危及器官耐受量。给予部分肿瘤放疗引起的抗原释放,可能足以引起原位疫苗效应,且不良反应更小,所以合适剂量的大分割放疗更能激活免疫系统。

放疗作为免疫治疗的调节剂方案:目的提供联合治疗最大化射野内治疗疗效。不同于大分割放疗引起的原位疫苗,激发远端效应的作用。低剂量放疗可以重塑肿瘤微环境,将钝化的免疫微环境重新活化,从而逆转肿瘤患者对免疫治疗的耐药。

适合癌种:肺癌,胃癌,肠癌,乳腺癌,肝癌,肾癌,脑癌,胰腺癌,宫颈癌,卵巢癌,口腔癌等实体癌癌种。

总而言之,免疫治疗的出现,给我们对抗肿瘤带来了全新的思路,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放弃掉放疗、化疗等传统的治疗手段,肿瘤治疗是需要综合性的,传统的治疗手段配合免疫治疗。

最后,不是每个患者都是适合日本细胞免疫疗法的,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来判断是否可以治疗,也不是只给患者做免疫疗法,是根据病情需要联合多种疗法:靶向药,化疗,质子放疗的疗法。关于疗法治疗相关事宜可通过下方“了解更多”自行查看或直接与我私信沟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直肠癌肿瘤变小是怎么回事(直肠癌肿瘤变小了)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