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路正常到水稳要几个工作日一条路正常到水稳要几个工作日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一条路正常到水稳要几个工作日

一条路正常到水稳要几个工作日()

全手工连续拧开成千上万的盖子,将四分之一滴水的试剂精准点进一排排试管,逐一扫描每一份样本信息上传无误……

疫情之下,一份“48小时核酸报告”已经成为了人们出差、拜访、就医等的“通行证”。对于市民来说,“核酸检测”就是登记采样、接收报告,但其实,在这两个动作之间,是集合了大量精细劳动的实验室检测过程。

一份高效、准确的核酸报告是怎样的诞生的呢?晨报记者专访同仁医院检验科副主任徐伟红,请她为大家“揭秘”报告幕后的故事。

采样后的6小时后,你的核酸经历了啥?

很多人对检验科的印象就是高度自动化,以为把采好的样本放到机器上就会自动出结果。但目前核酸检测仍然是‘手动+自动’的检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是国内首批发热门诊定点医院、本市首批对社会开放的核酸检测点,也是国境口岸传染病控定点机构,接到电话即奔赴检测一线,早就成了徐伟红和同事们习以为常的工作节奏。

她介绍,检测的整个过程,大致包含了试剂准备、标本前处理、核酸提取、核酸扩增、结果分析及报告六个步骤。一般来说,紧锣密鼓地完成所有环节,需要4-6个小时,这也就是我们拿到报告的最终时间。这期间,工作人员需要身着“三级防护”,进行环环相扣的繁琐复杂人工操作。

“三级防护”简单四个字,放在一个人身上,就是裹满全身的防护装备——医用帽子、N95口罩、面屏、密封的医用防护服、一次性鞋套和手套。

不仅身上受到层层“束缚”,还要处于密闭负压的实验室里工作,一呆数个小时。2021年10月,国家医政医管局明确核酸检测机构向社会提供24小时核酸检测服务,对于在幕后工作的检验人来说,行动受限、闷热、汗流浃背、通宵达旦就是他们的日常。

一次核酸检测,从采样到拿到最终报告,涉及到五种不同的岗位上的分工:采样人员、运送人员、标本签收人员、检测人员、报告分析人员。所有人员必须经培训及考核合格,检测人员、报告分析人员需取得资格证书及PCR上岗证,也就是核酸检测的资格证明。

那么我们的核酸会被送往什么样的地方进行检测、这些专业人员又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开展工作的呢?

徐伟红介绍,目前,医院采样点有社会采样点、入院陪护采样点、发热门诊采样点,各采集点样本收集由专人专箱送实验室,这里,便是检测的“大后方”了!

PCR核酸实验室隶属于医院检验科,而这样的实验室也有严格的标准,它应当符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24号)和《医疗机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具备经过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审核备案的生物安全二级及以上实验室条件,以及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条件。

实验室包括了三大区域,分别是试剂储存和准备区、标本制备区、扩增和产物分析区。它们在物理空间上是完全相互独立的,不能有空气的直接相通。同仁医院因为疫情,也特地新建了PCR新冠核酸实验室。

到今年3月,在徐伟红所在的检验科实验室里,进行核酸检测的样本量已逾百万人次,单日最高检测量,突破一万。

上机检测前,是成千上万次的手动操作

在负压、穿戴不便的情况下,检验样本的过程却需要一步接一步的精细操作、海量信息零失误录入。

市民在排队采样之后,带着我们信息的标本就进入了检测之旅。

医护人员会将所有标本放在带螺旋盖的、内有垫圈的采集管里,拧紧密闭,再放入专用塑料袋内密封。

采样点和检测实验室往往不在一起。为了保证检测准确性,标本采集后在室温放置不能超过4小时。所以,这些小小的采集管会在2-4h内被转送进实验室。

在转运的过程中,标本转运箱封闭前,先要用75%酒精或0.2%含氯消毒剂喷洒消毒。到达实验室后,包装严密的样本第一个环节还是消毒,不仅需要在生物安全柜内开启,还要再用0.2%含氯消毒剂或75%酒精对转运桶内壁和标采集密封袋进行喷洒消毒。

接着,才是密封包装拆袋,对标本进行整理编号并录入系统,为标本办理“身份证”。

接收程序看似简单实则不然。每天成千上万的样本逐一手动拆袋、编号、校对和扫描,而且速度要快,绝不能耽误后续样本提取和检测。”

徐伟红说,在快的同时,要保证零失误。密密麻麻的样本对应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报告结果对每一个被检测人都关系重大。

标本到了实验室并不能直接测试,而要先提取核酸,对其进行扩增。

扩增,是什么?

简单来说,扩增就是让病毒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四个变八个地进行数量上的扩充增长,以便在检测中更容易被发现。

在手动提取核酸的过程中,又是需要全手动操作。

检验人员需要佩戴双层手套,在生物安全柜内对整理好的标本进行加样。

一个个样本历经“拧开盖-吸样-加样-拧上盖”的操作程序,几千份样本就是几千次的重复操作。

不能错、不能漏、避免交叉污染,检测人员的手臂、肩颈,甚至精神都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这不仅考验着医护人员的体力,也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

核酸检测需要使用试剂,试剂配置要在零污染环境中进行。配置好后,需要被全手工分装至扩增板中,多少份样本就需配制多少份试剂,几千份试剂就是几千次的加样量。检测人员将提取出来的核酸加进试剂中,制成反应体系,传入扩增分析区进行检测。

徐伟红介绍,这一过程由于移液量在微升级别,这一过程需严格精确操作,同时还必须“快、准、稳”。她提到的微升级别,大约也就相当于一滴水的四分之一,需要用细小的枪头轻轻添入。

根据仪器、试剂,每批次的检测量一般有有48人份和96人份两种。经过复杂的前期制备工作,才能在PCR仪上进行扩增检测。上机后,就是历时约1.5小时扩增检测,而且中间不能有停顿、不能有断电、不能有仪器故障,核酸检测才能完成。

24小时运行、365天在岗,他们将每一份报告准时交付

事实上,上机检测完成,还需要再进行人工的操作,才能真正将成型的核酸报告交到市民手上。

检测人员需要对扩增结果进行分析。包括扩增曲线分析、基线设置、查看原始数据和阴阳性质控结果等等。阴阳性质控全部在控、排除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确认无误后才能审核。

至此,一份合格的核酸检测报告才算完成。

一系列步骤中,任一步骤出现状况,这一批次的核酸样本则需要从核酸提取重新开始。批次上样的模式,不能中途停止,不能随到随做,扩增仪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核酸检测能力。

即便是到了上机检测的步骤,工作人员还是不能停下来。他们又要立刻投入到新一批的检测中,不断重复之前的工作,因为标本在源源不断地进实验室。

检验科的工作是随时待命的,有时接到紧急筛查任务已是深夜,尽管白天已经工作了十几个小时,但大家仍旧立刻再次投入到核酸检测的工作中。”

徐伟红告诉记者,她所负责的核酸检测科一直坚持365天、5+2工作日、24小时、8+5小时加班制。人员安排上,以量定岗,以近驰援,根据标本量动态调整岗位人员,住的近的人员优先支援。有时候遇到突发情况,更是全员应急,集体出动。

在工作中,检测人员连上厕所都要勉强抽出时间。他们手上一刻也不得闲。插枪头、耗材准备、仪器设备保养、环境监测、海量垃圾清理、实验室紫外。

徐伟红说,随着核酸样本量不断增大,检验科的核酸检测人员一直处于短缺的状态,因为核酸检测人员也是检验科日常临床检测工作的主力。核酸检测过程中涉及到很多精细操作,同时又闷又热的防护装置,不绝于耳的负压噪音,精神高度紧张,任何小的失误都会导致实验失败。

如此繁琐复杂的流程,对医务人员有着高标准、严要求。实验室所有步骤制定有标准操作文件,所有检测人员都经培训及考核合格,按操作文件严格执行,同时不间断要进行再培训,保证速度和准确性。

虽然核酸检测很难做到像血常规那样随到随测,但所有检测人都在马不停蹄赶工,为了每一个人获得及时而准确的报告而努力埋首于幕后,守护着我们的日常顺利运转。

新闻晨报 周到上海APP 记者庞菁涵

来源: 新闻晨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一条路正常到水稳要几个工作日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