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治疗几个月(肺结核治疗几个月没有传染性)肺结核治疗几个月(肺结核治疗几个月没有传染性)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肺结核治疗几个月(肺结核治疗几个月没有传染性)

肺结核治疗几个月(肺结核治疗几个月没有传染性)

去年接诊了一位高三学生,小伙子高高帅帅,可能是学习压力大、睡眠不足,抵抗力下降,出现了反复咳嗽、低热、痰中带血情况,胸部CT发现肺结核,活动期:

CT片看到右下肺有一个厚壁不规则空洞,周围可见多发白色小点片影,还有多发树芽征,肺门侧引流支气管壁增厚。这种多形态并存的病灶,伴有树芽征、空洞和引流支气管增厚,符合肺结核(活动期)的特点。

处于活动期的肺结核有传染性,且结核治疗周期长,有些需要休学。这位同学吃了一年抗结核药,最近几个月多次痰检都是阴性,今天复查CT情况,看看能否复学。

对比两次CT片病灶明显好转:空洞闭合,结节缩小并伴有点状钙化,原病灶周围的多发点片影和树芽征都吸收了,支气管也恢复正常。

这种情况没有传染性了吧?可以复学了吧?这个结节灶以后会一辈子留在肺里面吗?

CT片说明病灶明显好转,处于“稳定期”,还要结合病原学检测,如果都是阴性,加上小伙子已经没有任何症状,就可以复学了。

其实这种肺结核不少见,有些病人年轻时候感染,症状轻,肺部病灶也不重,甚至会自行痊愈,遗留一些纤维结节灶,可以有钙化和胸膜增厚。有些是中老年体检时候才发现。

胸部CT对肺结核活动性判断的价值

在我们地球上,死亡人数最高的传染病是结核病。我国是结核高发国家之一,仅2018年,新发肺结核病人高达82.3万人。

结核分枝杆菌病原学检查阳性,是诊断肺结核的金标准。但我国有50%以上的病人病原学呈阴性。

肺结核病人是否处于活动期,关系到病人的“治不治疗”以及“停不停药”问题,因此至关重要!

胸部CT对判断肺结核活动性方面有突出作用,有研究表明,约80%的活动性肺结核、89%的非活动性肺结核病变可由CT正确区别。但“影像学稳定”不等于“非活动性”或“陈旧性”,特别是当患者具有典型的结核中毒症状,或并发艾滋病、糖尿病,以及存在耐药、治疗不规律和血药浓度不达标等因素时,虽然影像学判读为“稳定”或“陈旧”,但病变内的结核分枝杆菌仍可能处于复制状态。

因此,对肺结核活动性判断,需要临床综合评价,除了参照CT之外,还要结合临床表现、治疗史和实验室检查等。

肺结核病人在疗程结束后,需要进行活动性评价,决定是否终止治疗。需要结合以下信息综合判断:

(1)临床症状是否改善、有无并发症及对并发症的治疗情况;

(2)患者在疗程结束前连续2个月痰菌检查阴性;

(3)治疗第2个月末、第5个月末和疗程结束时分别进行3次影像学检查(以CT检查为佳)。

这些序贯性资料是肺结核活动性判断的重要依据。

从CT片上看,哪些征象提示肺结核处于活动期?

代表肺结核处于活动期的CT征象有:

常常多形态病灶并存,包括小叶中心结节状病灶、树芽征、病灶边缘模糊、中低密度的结节及肿块、肺实变、磨玻璃样密度影(GGO)、小叶间隔增厚、结节状病灶簇集征、空洞伴或不伴引流支气管、支气管壁增厚、反晕征、弥漫性分布的粟粒结节状病灶、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等。

看前面那个高中男生,我们会发现他同时具有空洞、树芽征、中低密度小结节、支气管壁增厚等征象,这是因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肺内可检出多种形态的活动性病变,往往以“征象群”的多种形式存在。其中,以小叶中心结节、树芽征、边缘模糊结节和大小不等的斑片状实变影在活动性肺结核中较为常见,这些征象在活动性判断上具有较高价值。

上图这位女士46岁,肺部CT见多发小结节状簇集病灶,像烟花一样,这是活动性肺结核的典型表现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完成治疗并获得细菌学治愈的肺结核,有时病灶区域也可残留1~2种活动性病灶的CT征象,其中以树芽征、磨玻璃影、不规则实变影多见,为疗程结束后的病灶残留征象,并不代表疾病仍处于活动状态

虽然肺结核CT上的磨玻璃影多代表渗出性改变,也是活动性判断的重要依据,但在治疗过程中长期存在的磨玻璃影可能反映肺泡壁的间质增厚改变,与机体对病变的修复有关,即磨玻璃样影并非具有特异性,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读到这里大家应该就能明白,这位高三男生已经没有症状,最近几个月痰液里查不到结核杆菌了,肺部CT显示病灶大部分吸收,只残留一个伴有钙化的结节,属于稳定陈旧性改变,可以安心复学了!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身体里存在结核菌的潜伏性感染,大部分终生不发病,大约10%的潜伏性感染症会在一生的某一段时间(大多在5年内)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

我是影像科豪大夫,分享小病例,传递正能量,欢迎关注!

#湖南医聊超能团##健康出行节##清风计划#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肺结核治疗几个月(肺结核治疗几个月没有传染性)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