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哭的太厉害会怎样(婴儿哭的太厉害会怎么样)婴儿哭的太厉害会怎样(婴儿哭的太厉害会怎么样)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婴儿哭的太厉害会怎样(婴儿哭的太厉害会怎么样)

婴儿哭的太厉害会怎样(婴儿哭的太厉害会怎么样)

小区文具店门口,一个3岁左右的宝宝在地上打滚,鼻涕眼泪流了一脸。宝宝的爸爸妈妈站在一旁淡定地“看戏”,丝毫没有哄孩子的意思。

一个路过的阿姨看不下去了,走上前问道:“宝宝哭得这么厉害,你们怎么不哄一下?”宝宝的妈妈尴尬地笑了笑,说道:“阿姨,这叫延迟满足,等他哭够了,我再哄他。”

阿姨一脸问号,但也不好再多说什么,摇摇头走开了。我站在不远处,心疼地看了一眼宝宝,深深叹了一口气:不知道还有多少娃被延迟满足坑了……

“延迟满足”是个好东西,可惜很多家长都理解错了

家长们,你们家的娃是不是经常会有以下情况:

肚子饿了就要马上喝奶、吃饭,一刻也不能等,否则就哇哇大哭,又吵又闹。

在玩具店看到想要的玩具,就赖着不走,要求爸爸妈妈掏钱买。

家里的零食总是想着一次性吃完,一点儿也不能留。

面对孩子强烈的索取欲望,有时候家长会很头疼,觉得孩子太过急躁,没有忍耐力,或者是认为孩子被惯坏了,应该“受点教训”。

于是,有的家长就故意考验孩子,先任由孩子哭闹,等到时机成熟了,再满足孩子的需求。也有的家长,为了稳定孩子的情绪,会用“下一次”“以后”“等你长大了”等话术哄骗孩子,无视孩子的需求。

慢慢的,孩子好像听话了,不再总是任性地哭闹,也不经常要求买玩具了。家长以为是“延迟满足”奏效了,其实并非如此。这些做法,不是延迟满足,而是刻意延迟。

延迟满足是社会学上的一个概念,被认为是人和动物最主要的区别之一,比如动物除非是吃饱了,否则只要还感觉到饥饿,有食物的情况下一定会接着吃,直到把所有食物吃光;但人类即便在非常饥饿的情况下,也懂得忍耐着不去吃种子,留着春天播种以待秋天收获更多的食物。正是有了这种延迟满足的能力,人类才懂得制定长远的目标,去做一些宏大的事情,而不是被眼下的欲望所支配。

延迟满足确实是人类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延迟满足能力更强的孩子,有着更强的忍耐力和抗挫力,注意力更集中,不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在面对选择时,能坚定地追求自我目标,不受干扰。

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找来一些孩子,分别让他们独自待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放着一颗孩子们爱吃的棉花糖。他告诉孩子们,他们可以选择马上吃到托盘里的棉花糖,或者选择等他回来再吃掉。如果选择等到他回来再吃掉棉花糖,将会再得到一颗棉花糖的奖励。

结果,有2/3的孩子无法抵抗眼前棉花糖的魅力,几分钟之内就把棉花糖吃掉了。只有1/3的孩子强忍了15分钟,等到他回来才吃掉棉花糖。

20多年后,沃尔特·米歇尔对参与实验的孩子们进行了追踪调查,发现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几乎都成了优秀的人。

沃尔特·米歇尔认为,“棉花糖实验”对孩子们的未来有很强的预测性。孩子们要想再获得一颗棉花糖,就需要主动想办法。有的孩子捂住自己的眼睛不看棉花糖,有的孩子离开座位去做其他的事情……最终,他们获得了更多的棉花糖。所以,自控力强的孩子,可以抵住诱惑,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更有价值和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成功的几率也更大。

后来因为这个著名的实验,延迟满足的大名火爆了爸妈圈,很多父母都刻意地去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但是,有不少家长却理解错了延迟满足的真正意思,反而坑了娃。

其实通过概念我们就能看得出来,延迟满足是一种主动的去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要从孩子本身的意愿出发。比如孩子正在看动画片,我们告诉孩子:“你如果能连续5天不看动画片,我可以奖励周末带你去迪士尼玩一整天。”然后让孩子去选择现在接着看动画片,还是现在不看,坚持到周末去迪士尼玩,要把控制权交给孩子,让他自主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延迟满足的能力才会得到锻炼。

而不是孩子哭闹着要玩具,家长表示“我就是不给你买”,这种情况下孩子没有控制自己行为的权利,只不过是被家长硬逼着“被延迟满足”了而已,不但无法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反而会让孩子内心对需求的感受更加强烈,这种小时候造成的物质“匮乏感”甚至可能伴随一生,很多人因此感叹自己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心穷”的毛病。

不止“匮乏感”,各种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孩子肚子饿了要喝奶,就不马上给他喝,等个5分钟。

孩子要买玩具车,骗他说下次吧,也许他很快就忘了。

孩子闹脾气要哄,先不要管,让他闹个够。

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孩子是活在当下的,当要求没有被及时满足时,他们想的不是“我要忍耐”和“我要等待”,而是“爸爸妈妈怎么这么冷淡,是不是不爱我了?”或者“我又哪里做错了,惹爸爸妈妈不高兴了?”

久而久之,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就会不断减少,因为知道不会被满足,所以越来越少向父母索取,甚至会怨恨父母为什么对自己这么“差”,导致亲子关系产生隔阂,影响家庭和谐。

此外,经常求而不得,孩子还会变得没有安全感,在人际交往中,由于害怕失去,会自卑,会斤斤计较,难以受到他人的欢迎。

延迟满足不是“不要满足”,家长不能曲解其中的含义,更不能盲目效仿。孩子饿了不喂、摔了不扶、哭了不哄,以漠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来训练孩子的自控力和忍耐力,只会让孩子深受其害,内心压抑、痛苦,长大后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孤僻等心理健康问题。

家长这样做,孩子才更愿意等一等

真正的延迟满足,是孩子主动延迟,而非被动延迟。在面对选择时,家长要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而不是帮他们或者逼他们做决定。只有决策的主体回归到孩子身上,才能让他们变得自律。

而且,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家长要区别对待。3岁之前,是孩子与父母建立亲密感的关键时期,对于孩子提出的需求,父母应该尽量满足,才能建立孩子的安全感。3岁之后,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强烈,必要的时候,家长可以让孩子等一等,或者给孩子更多自己做决定的机会。

在实施延迟满足策略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延迟满足变成刻意延迟,家长可以这样做:

能满足的尽量满足

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他们并不会提什么过分的要求,无非就是吃喝玩乐,对于这些日常需求,家长能满足的尽量满足,不要忽视,不要拖延,不要哄骗。相信一个从小被重视的孩子,绝不会染上贪得无厌的恶习。

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

当然,家长不是超人,有时候出于实际情况,确实无法马上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时候,家长可以及时回应孩子,跟孩子说明情况,请他们耐心等一等。当自己的需求得到重视,即使无法马上被满足,孩子的情绪也会变得更加稳定,愿意花点时间去等待。如果实在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家长也不要呵斥和指责孩子,而是接纳他们的想法和愿望。这样做,孩子尽管内心失落,但也是可以接受的,不会觉得自己的需求有问题,依然心怀美好的期望。

适当给孩子制定规则

家长可以给孩子制定一些小规则,如果孩子成功遵守规则,就给予一定的奖励。比如,规定孩子吃饭前不能吃零食,如果孩子做到了,那么就可以增加其他时间吃零食的次数。延迟满足的核心之一,是家长是否鼓励孩子去等待,并且证明等待是有价值的。当孩子体会到等待的好处,就会明白忍耐的意义,从而逐渐提高自制力。

写在最后:

延迟满足,关键不是延迟,更不是不满足,而是通过生活中一些需要等待才能被满足的事情,让孩子学会忍耐,学会自制。一个内心被满足的孩子,才会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家长一定不要把延迟满足变成刻意延迟,以免坑了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婴儿哭的太厉害会怎样(婴儿哭的太厉害会怎么样)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