搓婴儿睾丸(小孩捏睾丸)搓婴儿睾丸(小孩捏睾丸)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搓婴儿睾丸(小孩捏睾丸)

搓婴儿睾丸(小孩捏睾丸)


岁月永远年轻,而我们却慢慢老去。你会发现,童心未泯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当我们看着我们自己的孩子被电子游戏牢牢锁定在斗室之中,被卡通动画死死纠缠在电视面前,我们会觉得孩子们其实身处一种牢笼,因为我们小时候在老家农村的乡野中,在大自然的世界里,那些泥土中的玩耍曾经是那么快乐!

深深怀念那些极其简陋的游戏,那是我们千金难买的光阴,其实纯真的童年才是人生路上最最宝贵的一段。因为无邪,因为挚真!

让我们跟随姚彦魁先生《尘封的童趣》书中篇章,擦去蒙在这些游戏上时光,去重新找寻我们千金难买的那段光阴!

前言

旧时的农村人,世世代代离不开土地,视地为宝,惜地如命,所以俗称农村人是“土里生,土里长,吃土还土沃土壤”,意思是农村人整天和土打交道,面朝黄土,背朝天,吃的是土里所生产的五谷杂粮,死后还埋葬在土地里,变为肥料,回报土壤。因为农村人的生活长期与土息息相关,所以人们自幼就与土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也就派生出了丰富多彩的青少儿时期的泥土文化。

少儿时期是人生全面摄知识、长身体、磨意志、练体魄、定性格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没有任何负担,天生稚气,不安沉稳,活泼好动的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每个年龄段有与其对应的喜乐、爱好和特点。在旧时农村,根本没有适合少年儿童玩耍娱乐这方面的环境、场所和器材设备,不能满足他们在这一时期各个阶段的精神、文化、体育、娱乐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只好根据自身生理方面的需要及客观环境和条件,土法上马,发明创造了一些土里土气的乡土文化娱乐活动。所以,这些活动也就自然而然沾染上了浓厚的“土腥味”,体现着土的特色,凝聚着土的芳香,散发着土的气息。本书所记录的这些内容尽管土的掉渣,但都是旧时农村少年儿童文化娱乐诸活动的真实记载和再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在日益提高,这些旧时农村的游戏都已不复存在了。了解和熟悉这些尘封童趣的人们,至少也是四五十岁的年龄了,再不加以整理和记录,就会彻底消亡在人们的记忆中。笔者按照《泥土文化》《趣味游戏》《风俗文化》《娱乐文化》《体育锻炼》五个系列进行分类,总共统计回顾了125中游戏,希望能古惜今,晓谕后人,记住乡愁,传承乡村文化。

泥土文化篇

尿窝窝和尿泥

“尿窝窝”是小孩子在土堆上开展的一项最初级最原始的娱乐活动之一。从事“尿窝窝和尿泥”这种活动,一般都是三至五岁的小孩,而且一般都是小男孩较多,小女孩玩这种活动的也有,只是不用尿和泥。而是用水代尿浇“窝窝”。从这一点说小女孩较小男孩从小就体现出她们所固有的温雅、文静、羞涩、细致的天性。


“挖饸饹碗”

“挖饸饹碗”是小朋友们根据人们平时生活饮食常吃压“饸饹”的情况,学习演变过来的一种娱乐玩耍方法。方法是:小朋友们来到大街的土堆上,手拿一个小铁铲(过去家庭做饭蒸饼子产锅用的铁铲子),先用铁铲把某一块土堆拍打实,然后用铁铲把拍打实的土上面铲平,使上边形成一个平面,接着把小朋友面对的那一面,用铁铲朝着垂直的方向向下铲出一个竖截面,然后再用铁铲从直竖截面的上端留下两三公分厚的实土层,把下边掏空,掏空后再用铁铲柄从上平面上,向下扎一个铁铲柄粗细的圆土眼直通下边空心处,这样“饸饹碗”就挖好了。紧接着就是小朋友们开始玩压饸饹游戏了。所谓压饸饹也很简单很象征,就是这时侯小朋友们分别到别的地方找一些干土粉用手捧回来,或是用其它容器盛回,再把干土粉从挖好的饸饹碗的上眼处,向下漏下去,这就叫“压饸饹”,当下面漏满时,即为一锅饸饹做好了,然后再把下面的干土粉(所谓恰)分给几个小朋友(或自己一个人),再重新从上往下漏。当分下面的所谓“饸饹”时嘴里还念着“饸饹一碗、搭醋一点,又酸又香,吃完喝汤”的儿歌。


攥鸡蛋

“攥鸡蛋”就是小朋友们用双手把比较潮湿的泥土,用力攥成鸡蛋大小的圆土蛋蛋。这是比较幼小的小朋友们开展的一项简单的娱乐。

“攥鸡蛋”的做法是:小朋友抓起一把比较湿的土用两只手来回捣着一个劲的用力攥,使手中的土蛋蛋的密度由原来的松弛,越攥越紧,密度越攥越大,当感觉土蛋蛋的硬度达到再也攥不动的时候,一个“土鸡蛋”就攥成了,放在一边,再攥第二个、三个……等等

在攥鸡蛋的过程中每用力攥一下,嘴里配合念一句:“攥、攥、攥鸡蛋,扔到房上摔不烂。”的童谣,每攥一下念童谣中的一个节拍。当念完这句童谣后,手里的“鸡蛋”已经攥了六次。这样反复攥,反复念,直到把一个鸡蛋攥实为止。

这种活动看似简单没意思,实际是在攥鸡蛋的过程中使小朋友们的智力、体力都得到了初步锻炼。如在攥鸡蛋的娱乐活动中小朋友学会了一至二十或更多的阿拉伯数字,因为攥鸡蛋后要数个数,同时双手的指力和双臂的小臂力及肌肉都得到了相应的锻炼。

做饭饭

“做饭饭”是小朋友们模仿家庭生活做饭的一种“过家家”活动。

几个小朋友到了一块,说:“咱们玩做饭饭呀”,大家都说:“玩吧”。这时几个小朋友们有的搬砖头,有的拣破瓦片,有的拾柴火,然后把拾回来的砖头,学着建筑师的样子,把小砖块垒成一个呈三角形排列的三个砖跺子,再把较大的破瓦片架再上面当锅,这时搭灶完成。接着小朋友们把拾来的破柴烂草当柴,放在锅下的灶里开始煮饭(有的点着火,有的不点着火),用右手在灶子的右边用拉“风箱”(过去农户做饭吹火用的专用工具)的动作来回前后抽动,以示拉“风箱”,并且嘴里念着“咕嗒咕嗒做饭饭,锅里煮着肉面面,你拾柴,我烧火,咕嘟咕嘟熟了吧”的歌谣。因此有的村里也把这游戏叫咕嗒饭。

锅上面放上一些树叶当菜,放上一些干土粉做面或水,把树叶和土粉在所谓的锅里搅和一下,即当作粥,在放上一些攥好的“鸡蛋”作为馍馍,这样捣腾一阵子就算把饭做熟了,接着开始分饭吃,做饭的小朋友开始把所谓“锅”里的土和树叶用手抓给每个小朋友,一边抓一边又开始念起儿歌“你一碗,我一碗,不多不少十六点”,意思是分饭分均匀了,也分光了。这种游戏和挖“饸恪碗”一样,同属一种模仿家庭过生活的“过家家”游戏,旨在培养锻炼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生活,自食其力,独立生活,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思想和观念,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十分有利。

【搓泥钱】

“泥钱”,顾名思义就是用泥搓成的“钱”。其制作方法是:用两个直径一样大的古铜币(即中间带一个方口“称钱眼”的古铜钱),用一根光滑且能同时穿透两个古铜钱钱眼的木棍,把已经和熟的红胶泥(胶泥取地与磕人模取地相同)用手揪一小块,大小如红枣大,放在两手手心轻轻揉成圆球型,然后把这个泥球放在两个铜钱中间夹住,再用力捏两个铜钱把泥球按扁,这时用已准备好的木棍,从一边铜钱眼直穿过另一边的铜钱眼,用双手挤紧两个铜钱,用力在一块较平的砖或石板、木板上来回推搓,这时有多余的胶泥被挤出,直到两边的两块铜钱挨到下边的垫板为止,最后把挤出的多余胶泥毛边用手去掉,抽出木棍,掀下沾在胶泥上的铜钱,就做成了一个两侧印有铜钱上铸就好了的,不同“帝”名年号记载字样和图案的泥钱,放在阳光下晒干。干后的泥钱就是成品。

“泥钱”的用途有两种:一是用作儿时的物品交易,如泥钱换“泥人模”等等,但没有任何价值。二是做为一种赌博用的工具和筹码,那就是“靠泥钱”,几个小孩玩在一起,你一串泥钱,我一串泥钱,在任何一个地方,随意斜放上一块砖,依次用手把泥钱放在斜砖的上方,松开手,让其自由向下方滚落,待第二个小朋友滚下的泥钱碰到第一个滚下的泥钱时,那么第一个泥钱就归为第二个滚下的泥钱的人所有,依次类推,反复靠之。

搓蛋蛋与碰蛋蛋

“搓蛋蛋”同样是用和熟的胶泥,用手揪下一块如李子大小的泥块,放在两手心处,反复的揉搓,待搓光搓圆为止,放在太阳下晒干后收藏,以供小孩子日后碰蛋蛋,靠蛋蛋交流之用。

所谓“碰蛋蛋”就是小孩子用手将泥蛋蛋抛向墙根处,蛋蛋自然会碰墙向相反方向滚去,当第一个小孩子抛出的蛋蛋滚的不动了,第二个小孩子再按同种方式抛出,依次类推,当几个小朋友都把自己的蛋蛋抛出去而且不再滚动了,其位置固定好后,再由蛋蛋滚的最远的那个小朋友(按滚的离墙根距离的远近,从最远的开始)依次用手拎起自己的蛋蛋,站在蛋蛋原在位置,向你自己感觉最近、最容易碰到的蛋蛋滚动投去,当碰到了别人的蛋蛋就归自己,随之被碰到蛋蛋的主人也就终止了这一轮的游戏,再向其它蛋蛋投去,直到投去的蛋蛋没有碰到别人的蛋蛋时,就轮到第二个、第三个等,按照摆在地上的蛋蛋离墙根次远、再次远的顺序依次的投碰,待到把地面上所有放置的蛋蛋完全碰完了,再进行第二轮、第三轮等的较量。

靠泥钱

“靠泥钱”就是用红胶泥制好凉干的泥钱,从事输赢游戏。

做法是:几个小朋友聚到一块,每人都带上部分泥钱,用一块红或青砖斜放起来,呈四十五度角最宜,然后小朋友们分别用自己的泥钱放在斜砖的上端,使其顺砖滚动滑下,滑下后暂不能动,等小朋友每人靠过一次后方可拿起来再来第二轮。谁的泥钱滚下后碰到了先已滚下落地的泥钱,即被碰到的泥钱归碰到泥钱者所有。所以玩此游戏的一个技巧是在滚动滑落之前,首先照准已落在地下的泥钱,千方百计让其碰到落在地上的泥钱,当然该游戏也有赌“火柴棍”的也有赌“兔唧”的,“兔唧”即赢者叫输者一声“兔”,输者应一声“唧”,也就是输者当了一回小兔子,以此作为一种惩罚。

靠蛋蛋(泥球或琉璃球、铁球)

游戏规则和靠“泥钱”一样。“蛋蛋”的种类大体有三种。一种是泥蛋蛋,是用胶泥搓圆凉干的泥球;二种是琉璃蛋蛋,这是比较高级美观的“琉璃球”,这种球全是从商店或“货郎担”处买、换来的。三种是“铁蛋蛋”,铁蛋蛋大部分是大小轴承上用的钢球,轴承坏后,取下钢球为“铁蛋蛋”供小朋友们玩用。玩此项目也有赌“火柴”的,也有赌“兔唧”的,也有赌原物的(叫当真的)。

磕人模

说“磕人模”,先得说“刻人模”,刻好的“人模”是“磕人模”的工具,那么什么是刻人模呢?“刻人模”是艺人或能工巧匠把人模的图样阳刻在各种形状的木板上,并各种图案都是凸鼓型,然后用经过摔、打、揉、和成熟后的红胶泥,由制造人模的艺人把胶泥用力摁在已阳刻好的各种形状的的木板上,使胶泥上印上各种凹下去的阴刻图案,然后晒干,放进火窑进行烧制,这样烧制好的“人模”叫“刻人模”。

“磕人模”就是“人模”制为成品以后,再由推车或挑担的卖货郎出售或是兑换给小孩,小孩得到“人模”后再从水濠里,(村内或村外存水的积水坑)挖一些胶泥,一般红土不行。回家捣烂和成硬泥,在用以上同样的方法揪一块胶泥,用手捏成圆柱体或其他形状(根据人模形状而定),放入“人模”模具里用手使劲捏打,使胶泥挤压进“人模”模具内下凹印刻的图案花纹里,当把图案花纹全部印在人模上后,取出,这样就完全把“人模”里的图案花纹拓出,这就叫“磕人模”。

为什么取名叫“人模”呢?因为“人模”里的图案大部分以人物为主如:张飞、吕布、关羽、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白骨精等等历史故事人物为主,当然也有花鸟鱼虫、鸡犬鸭鹅、龙马猴羊等兽禽,所以取名叫“人模”。

小朋友把磕好的人模,同样放在太阳下晒干,然后之间依此物进行互相交换,或者当作一种赌物进行交流。

捏泥笛

“捏泥笛”就是用红胶泥捏出各种动物的形状,如猪、羊、牛、鸡、狗等等。然后造上两个孔,一吹便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这种活动既使小朋友们得到了一种简单实用的音乐器具,更重要的是又有利于培养挖掘发现小朋友审美雕塑方面的艺术天才,锻炼小朋友们的艺术技能,所以这项活动对小朋友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十分有利。

具体制造办法和“磕人模”一样,先把胶泥和熟(摔打透彻细腻为止),然后取一块胶泥用两只手揉捏成各种动物粗线条形状,成形后,用小棍子从其小动物的头顶处斜插下去。一直捅到动物的胸部时向外穿透,这时从动物的头到前胸部形成一个斜直光滑通气的气道,紧接着再用同一根小木棍,在从动物的胸部顺着头部插下来的孔,斜直的向下(动物的肚子内)插一个较深的孔,不能插透,这样使动物上半身形成的两个气道成为一百三十五度左右的钝角气道。当泥笛捏好后用嘴用力吹动物头上的气眼,气顺着气道,流向动物胸腔气道,由于胸腔气道底是不透气的,所以气流着底后马上改变气流方向,向反方向流出笛孔,随即发出“嘀嘀”的声音。

在制作过程中,如果泥笛不响或响声不亮,主要毛病是笛孔角度不太合适,需要调整,调整气道时,就是再用木棍重新插笛孔,因为这时的胶泥是软的,很容易操作、修正。一旦获得成功,笛子一吹很亮。

泥笛做好后,这时把捏好的泥笛在太阳下晒干,或放在阴凉处晾干定型。晒干或晾干后的笛子就可以拿着玩耍吹奏了。但这样被晒、晾干定型的泥笛虽然可玩可吹,但笛子本身必竟还是干后结块的泥巴而已,仍不经丢摔,结实度还很不够。

为了进一步使其坚固而耐用,小朋友们就借鉴烧砖的办法,把已晾、晒干的动物造型泥笛,放在做饭的灶火里去进行慢火锻烧,一直待到烧红后取出放凉,这时泥笛就变成了红砖质地的红色坚固耐用遇摔不易碎的泥笛了。

这种泥笛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落后年代中,在广大农村流传很广,因那时的社会、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专为儿童生产制造的玩具很匮乏,就是有些玩具小朋友们要么是没钱买不起,要么是过于单调稀少,不能满足小朋友们的文化娱乐活动的需要,所以小孩子们只好用自己的双手就地取材,制作自己喜爱的各种玩具,其中泥笛就是最普遍的一种。

抽老鼠

“抽老鼠”是小朋友们在比较潮湿(土用手一攥能够成团散不开为标准)的地里或土堆上开展的一项泥土游戏。

具体玩法分三步:

一、造鼠洞鼠窝。小孩子们在比较潮湿的地里或土堆上,把一根光滑的木棍或高粱杆或玉米秸杆,去皮后平直的或略向上跷起的放在土上。顶头竖直的放上一块砖,让木棍或高粱杆或玉米杆的一头紧紧顶住直立的砖块,中间不能有间隙,再用潮湿的土把木棍或高粱、玉米杆及砖块统统埋起来压实,但直立的砖只埋住半截就行了,不使透气,然后慢慢的把木棍或高粱、玉米杆边旋转边向外拉的抽出,使土和砖形成一个全封闭的土洞,这个洞就叫“鼠洞”或“鼠窝”。

二、选老鼠放老鼠。鼠洞造好后,再选用一些质地柔软较轻的物质,如干的草叶,高粱叶,玉米叶或碎布条,取其八至十公分,作为老鼠放在洞口处。

三、抽老鼠。当小朋友把老鼠放在鼠洞口处后,开始抽老鼠,这时小朋友用两只手分别抓住堵着鼠洞埋着的那块砖的上半截的两边,向上用力猛的一提。这时鼠洞内的空气向前方流动,在那一刹那间,老鼠也就随着气流“噌”的一下穿过鼠洞钻出洞外,此刻为抽老鼠成功。

但是抽老鼠这项活动也有失败的时候,如老鼠抽不出来。咎其原因大概有三种:一种是由于鼠洞或砖用土压的不实不严,有漏气现象,吸引力小,老鼠抽不出来;二种是老鼠选的太大了或质地太重了、太沉了,鼠洞内所形成的气流吸不动“老鼠”,所以也抽不出去;三种是“鼠洞”和“抽鼠砖”的连接处有障碍,如假如造鼠洞杆和抽鼠砖之间没有顶紧,造成“鼠”洞不通,也抽不过去。不过没关系,如果失败了还可再来。这种游戏可以单人开展,也可以两个人开展,更可以多人参加旁观助兴。


做响蛋

“响蛋”是小朋友们以胶泥土为原料自制自做的一种玩具。

“响蛋”有两种:一种是表面粗糙,制作简单,外表不太美观的“响蛋”。这一种一般小孩子都能自制自做的“响蛋”。第二种是外表美观,刻有几何图形的透花“响蛋”,这种响蛋,必须是心灵手巧的小朋友才能制作完成的。下面介绍这两种响蛋的制作方法:

第一种“响蛋”的制作。首先小朋友们必须到一些低、洼濠、沟的地方去找挖一些胶泥(比红土还黏的泥土)然后砸烂加水和泥,但是泥和的不能太软,以能定型为宜,胶泥和好摔打熟后,开始捏“响蛋”,先取一小块胶泥用两只手把他团圆,然后把团圆的胶泥用两只大拇指把它捏成空心半圆,即“U”型“碗”状,这时再取一小块胶泥按上述方法捏成一个空心半圆即“n”口向下的“碗”状,其厚度一般在三至四毫米之间,当然,捏得越薄做成的“响蛋”越亮,但皮太薄后不好操作。两块空心半圆胶泥捏好后,先把两个半圆胶泥的上边沿用刀尽量削平,越平越好,越利于粘结,削平后,分别再把两个半圆胶泥的上沿沿截面上涂上点水,这时捡一些黄豆大小的小石子,放在碗口向上的那个半圆里,用一只手拿起另一个空心半圆。紧扣在盛有小石子的半圆上,然后慢慢揉动使其对好合缝,粘牢,为了进一步粘合好,当做完以上的工序后,在左手托蛋,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顺着两个半圆的连接缝处,想捏水饺一样,把两个半圆缝捏一圈,为了去掉手捏的泥沿翅,把捏后的响蛋放在两只手间反复团搓,直到把泥沿翅团搓平滑不留痕迹时,一个响蛋就完成了。

“响蛋”做好后,放在一个不易被碰撞通风透光的地方,晾晒干即可玩耍了,但这种“响蛋”,叫“响蛋坯”,虽然可玩,很不结实,易碎,发出的声音低沉粗闷,不清脆。

想要把“响蛋”变成一个结实耐用声音清脆的好“响蛋”,还得把“响蛋坯”锻火烧制,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格“响蛋””,于是小朋友们有条件的把“响蛋坯”那到过去的烧砖土窑里让烧窑师傅给烧制一下,没条件的就放在自家的灶火里,慢火轻烧,当把“响蛋坯”全部烧红了之后,停火放凉后取出即可。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烧纸的时候一定要文火,不然会把“响蛋坯”烧爆烧裂。一旦烧毁前功尽弃,心血白费。烧制出来的完好“响蛋”一般都是质地土红,结实耐用,声音细腻,悦耳动听。

第二种“响蛋”的制作,前期工序是一样的,只是到了缝粘合好后,趁着“响蛋”还湿,胶泥还软,在“响蛋”的外表表面先画出几何图形,就是先从圆中心划一周印,把圆球分为两半,然后再再与上一个圆“十字”交叉的再划一周印,两个周圆印正好把圆球分为表面积相等的四等份。这是在从已分为四等份的拦腰处,再划一个圆周印,把整个圆表面积又分为八等份,且呈八个三角形。然后再分别在八块等分三角形内,分别再套划几个小三角形,直到划到最小的那个三角形面积小于“响蛋”里的石子,使石子不能漏出来时。把“响蛋”的那个小三角形用刀刻透。

当把“响蛋”上的几何图形划好后,再用小刀按图印轻轻刻一下。这样一个八面三角纹透花“响蛋”即位刻成了,非常精致美观,晾干后锻火,这种“响蛋”发出的声音爽朗、清脆、悦耳,没有憋闷感。

“响蛋”的大小一般直径都在六至八公分间。“响蛋”的玩法主要是拿在手上摇摆,靠石子撞击“响蛋”壁发声,不玩时把“响蛋”装在衣服兜里,或是放在床上,炕上,让其滚动也会自然发出声响。


堆屁股印儿或人体印儿

“堆屁股印儿人体印儿”是孩童时期小孩子们在夏天玩耍的一项活动。

旧时的农村到了夏天,由于天气炎热,街道上堆放的土堆,表面层已被太阳蒸发净水份,经过人来车往的辗扎和践踏,变成很多细细地浮土粉,小孩子们为了避暑、凉快,光着屁股,找个有树荫的地方去乘凉,坐在地上,用地上的浮土顺着自己坐姿的内外线条轮廓,从腿、脚、到屁股把土堆挨自己的身体,但不能堆的过高埋过自己的胸腿,然后站起来,留在地上的就是一个用土堆成的自己的一个人体下肢及屁股印儿。

“人体印儿”是两个以上小朋友玩耍的活动,其堆法和堆屁股印一样,只是一个小朋友仰躺在地上,四肢可曲可直、可叉、可侧。然后,另外的小朋友把浮土顺着卧地小朋友的躺姿,沿其身体堆土,也不能过高,过高了人体印的轮廓就不太清楚了。堆好后站立起来,留在地上的就是一个千姿百态的人体印儿。堆起一个后,另外的小朋友再躺下,由站起的小朋友为其堆,这样全堆完后,留在地上的就是两个乃至几个小朋友的人体印,然后比较一下,看谁躺的姿态造型最好、最美。

这种活动的好处是:第一,小朋友们在炎热的夏天光着屁股坐或躺在地上,更感到凉爽、舒服;第二是培养和锻炼小朋友的审美意识,开发其美术天赋。其不足是,实在太不讲卫生了。所以每逢玩耍完后。小朋友们大都是回到家里,父母看到浑身沾满了泥土,为小朋友冲个凉水澡。

坐土滑梯

在生产能力低下,人们买不到或买不起化肥的时代,农民主要靠农家肥种地为生。所以为了更多的堆积农家肥把地力培壮,每到冬季,人们都是从地里把在秋末就准备好的生土(即一犁以下的土)拉回家,堆积在自家的门前地上。这样农村一到冬天,在街道的两旁都积满了像山一样大的土堆。这就为小孩子提供创造了一个坐土滑车的方便条件。每到冬季土堆冻结了,变硬实了,小朋友们也就有用武之地了。小朋友们一个个爬上土堆顶,屁股坐在顶上,就顺着土堆的坡度向下滑去。这样几个小朋友坐滑之后,土堆上就形成了一道白白的光光的滑道。任由小朋友们滑来滑去。所以那时候的小朋友,一般都好把棉裤的屁股处摩破,露出白白的棉絮,母亲只好给补上一块补丁。这和现在幼儿园里的铁滑道是一样的,只不过是现在的滑道摩擦力小,衣服不易被摩破而已。


烧坷垃窑

“烧坷垃窑”是一种集娱乐、技巧和饮食于一身的活动,都是在深秋时节进行。每年等到把冬小麦种完以后,人们开始刨中在地里的春茬或夏茬红薯,当地里没有人的时候,小孩们就偷偷的在地里挖一个圆坑,从坑底部的一边桃一个洞作为火门,这样一个烧坷垃窑的小灶即完成了。然后几个小朋友开始在已挖好的小土灶上,用比较干硬的土坷垃,顺着圆灶沿一块一块,一圈一圈的往上垒,并且越往上垒垛越收口,待到最后只剩下一个小洞口时用一块较合适的土坷垃一塞,即封住口,这是这座土坷垃建筑,呈上尖下圆拱形,酷似过去土窑烧砖的砖窑,所以叫“坷垃窑”。垒垛坷垃窑的技巧是从底层往上,所用的坷垃应是从大到小,口上沿越垛越小方能成功。坷垃窑建成后开始烧坷垃窑。

烧坷垃窑就是小朋友们把从四面八方捡拾来的干柴点着,从火门口处添进去烧,等到把整个坷垃窑上的坷垃烧红时,其温度也和炉灶里烧得通红的煤差不多,这时开始往窑里放入红薯,放红薯时,不是从火门处往里放,而是从坷垃窑的最顶处轻轻用棍往下一捅,烧红的坷垃就往土窑底落下一部分,然后把红薯从上边捅开的小洞里向下一块一块的扔进去,,放红薯的多少,以烧烫的坷垃能完全覆盖住红薯为宜,接着就把剩余的坷垃窑推到砸碎,把红薯全部埋好,然后再往埋好的上面埋上一层层厚厚的土,以保持里边的温度不易散发,直到把红薯烧透。之后,等一两个小时左右,估计红薯已被烧透时,再扒去埋在上边的土层,一块块掏出红薯,就可以美食饱餐,饱尝用自己的双手经过劳作所得来的美食佳肴,其味鲜嫩香甜和烤红薯无异。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搓婴儿睾丸(小孩捏睾丸)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