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药浓度正常值(fk506血药浓度正常值)血药浓度正常值(fk506血药浓度正常值)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血药浓度正常值(fk506血药浓度正常值)

血药浓度正常值(fk506血药浓度正常值)

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

1.红细胞计数的参考区间

2.红细胞病理性增多的临床意义

⑴相对性增多 暂时性血液浓缩如呕吐、高热、腹泻、多汗、大面积烧伤等。

⑵原发性增多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良性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

⑶继发性增多 组织缺氧、红细胞代偿性增高如严重慢性心肺疾病、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异常血红蛋白病等;红细胞失代偿性增高如肾癌、肝细胞癌、子宫肌瘤、卵巢癌、肾胚胎瘤、肾积水、多囊肾和肾移植后等。

3.红细胞减少的临床意义

⑴红细胞丢失 急性、慢性失血性贫血。

⑵红细胞生成减少 骨髓功能衰竭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造血物资缺乏或利用障碍如肾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等。

⑶红细胞破坏过多 红细胞酶缺陷如遗传性红细胞G-6-PD缺乏症等;红细胞膜缺陷如遗传性球-棘形红细胞增多症等;血红蛋白异常如镰状细胞贫血;不稳定血红蛋白所致溶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免疫反应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药物或化学毒物溶血性贫血;疟疾和多种细菌所致溶血性贫血。

⑷药物 ①服用抑制骨髓的药物如阿司匹林、链霉素、吲哚美辛、洋地黄、苯妥英钠等;②因为维生素B12和叶酸吸收障碍的口服避孕药、雌激素、异烟肼等;③引起铁吸收障碍的皮质激素等;④引起溶血的药物如头孢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磺胺类药、抗过敏药、维生素A/K、奎尼丁类、水杨酸类、利福平类等。

4.血红蛋白的参考区间

5.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和红细胞计数临床意义相似,但在贫血程度的判断上优于红细胞计数。发生大细胞性贫血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不成比例。如巨幼细胞贫血红细胞比血红蛋白减少明显;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比红细胞减少明显。

6.轻度贫血Hb>90g/L,中度贫血60-90g/L,重度贫血30-60g/L,极重度贫血Hb<30g/L。

7.贫血形态学分类及临床意义

8.白细胞计数参考区间

9.白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⑴生理性增多 主要见于新生儿、妊娠晚期、分娩期、月经期、餐后、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后及极度恐惧与疼痛等。

⑵病理性增多 主要见于各种急性感染、炎症、组织损伤、红细胞破坏、急性失血、恶性肿瘤、急性中毒等。

10.白细胞病理性减少的临床意义

⑴感染 病毒、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寄生虫感染等。

⑵血液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非白血性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等。

⑶理化损伤 放射线(如化疗后)、化学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响。

⑷脾功能亢进 肝硬化、心力衰竭等。

⑸自身免疫性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1.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区间

12.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和白细胞总数变化的临床意义基本一致。但是,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数量上的改变也会引起白细胞总数的变化,若出现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关系不一致的情况还应综合分析。

13.嗜酸性粒细胞临床意义

⑴增多 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寄生虫病、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某些皮肤病如湿疹、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⑵减少 伤寒、副伤寒以及某些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14.嗜碱性粒细胞临床意义

⑴增多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转移性癌及骨髓纤维化、金属铅及铋中毒。

⑵减少 过敏性休克、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过量及应激反应等。

15.淋巴细胞临床意义

⑴生理性增多 淋巴细胞数量受某些生理因素的影响,如午后和晚上比早晨高;出生1周后婴儿淋巴细胞可达50%以上,可持续至6-7岁,后逐渐降至成人水平。

⑵淋巴细胞病理性增多

①某些感染性疾病 典型急性细菌感染恢复期、某些病毒所致急性传染病(百日咳、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等)、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及许多传染病的恢复期或慢性期等。

②肿瘤性疾病 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③组织移植术后 排斥前期淋巴细胞绝对值即增高,可作为监测组织或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指标。

④某些血液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也可引起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性增多。

⑶淋巴细胞病理性减少多见于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或接触放射线等。

16.单核细胞病理性增多临床意义

⑴传染病或寄生虫病 如结核、伤寒、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疟疾、黑热病。

⑵血液病 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

⑶其他疾病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单核细胞减少意义不大。

17.血小板计数的参考范围

成年人 (125-350)×109/L

18.血小板病理性减少临床意义

⑴生成障碍 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转移瘤、巨幼细胞贫血等。

⑵破坏过多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⑶消耗过多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⑷分布异常 脾大、血液被稀释等。

19.血小板病理性增多临床意义

⑴原发性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⑵反应性 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急性溶血、肿瘤等。

⑶其他 外科手术、脾切除等。

20.病情严重时期和恢复期的血象变化

21.急性心肌梗死后1-2天,白细胞常增多,并持续1周,可与心绞痛鉴别。

22.手术后4小时,嗜酸性粒细胞显著下降,24-48小时后逐渐增多;大面积烧伤病患者,数小时后嗜酸性粒细胞完全消失,并持续时间较长,如大手术和大面积烧伤后嗜酸性粒细胞不减低或减低很少,表示预后不良。

PS:白细胞及分类计数参考值和临床意义题型较多。2013年8月1 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405-2012《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对血常规成人参考区间进行了新的界定。本章节内容数据已更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血药浓度正常值(fk506血药浓度正常值)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