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心脏病引起的面肿(心脏肿大中医怎么治疗)中医治疗心脏病引起的面肿(心脏肿大中医怎么治疗)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中医治疗心脏病引起的面肿(心脏肿大中医怎么治疗)

中医治疗心脏病引起的面肿(心脏肿大中医怎么治疗)

患者李先生,68岁。患者多年患心脏病,虽然药没有停过,但最近又感到厉害了。最近半个月来,患者老是感到心悸,头晕,面热烘烘,几乎不能支持,于是寻求中医治疗。

当时诊见患者舌淡,苔薄白,脉沉弱,于是问患者怕冷不不怕,患者说老是感到冷,手足也不温。这是明显的阳虚之象,但让人奇怪的是患者既然阳虚,但为什么却有面热烘烘呢?这是《伤寒论》中的格阳症,也就是真寒假热之症。明白了患者的病症之后,于是开出如下药方:炮附子,炙甘草,干姜, 猪胆汁,七付药,水煎服,早中晚各一服,日一付。患者服完后说心悸头晕好转,面热烘烘已消失。因猪胆汁不好寻,于是把猪胆汁换成龙骨、牡蛎、并重加山茱萸以潜阳归肾,又七付,患者感到病情进一步见轻,后又在本方基础上多加调整,患者前后共服药三十多付,患者已感到基本正常了。

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方面,而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在表现则常常如实反映着疾病的本质,故辨证时应以里证、舌象、脉象等方面为主要依据。

真寒假热是内有真寒,外见假热的证候。假热症状常表现为身热,面色浮红,口渴,脉大等。但病人身虽热却反欲盖衣被,渴欲热饮而饮不多,面红时隐时现,浮嫩如妆,不像实热证之满面通红,脉大却按之无力。同时还可见到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症状。所以,热象是假,阳虚寒盛才是疾病的本质。

中医辨证的准确与否,对疾病的治疗是十分的关键。而辨证寒热则是首当其冲,尤其是一些慢性杂病,往往容易出现真寒假热或假热真寒从而影响到一些中医师的辨证。

真寒假热证为中医学中一个极为特殊的证候类型,因该证候既有寒证表现,又有热证症候,但其中的热证不能反映疾病的本质,寒证才符合疾病的本质,故称为真寒假热。《中医诊断学》中认为寒热真假只有“当病情发展到寒极或热极的时候”才能发生,常见于“病人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关于真寒假热证产生的机理,郑钦安在其传世著作《医理真传·卷二》中有云:“阳气若伤,群阴即起,阴气过盛,即能逼出元阳,元阳上奔,即随人身之脏腑、经络虚处便发。”阳虚阴盛,是其“真寒”,阴盛逼阳,元阳外发,遂现“假热”。在深思此理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观察,总结出真寒假热证的病机存在格阳上浮、格阳外越、格阳下陷和阴阳离绝四种发展趋势。辨治上同中有异,上浮、外越、下陷者主温肾纳气,收敛虚火,而离绝者则予破阴回阳救逆。

时下社会恣食生冷、烦劳熬夜、房事不节等普遍流行的生活方式和抗生素及清热解毒药的滥用,皆极易损伤脾肾阳气,造成了现代疾病的基本态势变化。张存悌教授提出现代疾病的基本态势是“阴盛阳衰”,“多数病症的病机是阳虚阴盛”,可谓一语中的。

格阳上浮、外越、下陷三证广泛存在于诸慢性疑难杂病中,如其进一步发展,则有可能步入阴阳离绝地步,故医者必须打破真寒假热证常见于“病人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的局限认识,临床上见诸热症,尤其是慢性疑难杂病中的热症,医者一定要心存“真寒假热”的概念,诊察上务必要精细用心,明辨热证的真假后方可论治。辨治“真寒假热”之证,首在理上通透明达,知阴阳格拒有状态和程度不同之分,做到心有定见;次在辨上入细入微,善从特异症候(如饮水的冷热喜好和左尺脉象特点)入手,并结合患者发病起因、治疗经过和平素体质特点,务求辨清寒热真伪。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中医治疗心脏病引起的面肿(心脏肿大中医怎么治疗)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