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恨胎儿(怀孕了但讨厌胎儿)孕妇恨胎儿(怀孕了但讨厌胎儿)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孕妇恨胎儿(怀孕了但讨厌胎儿)

孕妇恨胎儿(怀孕了但讨厌胎儿)

前文说到了恨,恨是因为爱而不能,是通过排斥、否认,而切断连接。攻击性明显被压抑、很难表达恨意的人,都存在着婴儿式的对恨的感知,担心自己的恨意会毁灭世界。

感知到这种可能,就会收敛起自己恨意的表达,不敢再伸展攻击性,因而失去活力,我们应该去学习,用语言在情绪层面合理表达恨意。

故事

请问说到了概念,接下来进入具体的故事。故事讲,一位名叫温格 朱莉的美国婚姻问题专家,写了一本书叫《幸福婚姻法则》。

书中总结说,好的婚姻需要遵从“一大原则”,“三大定律”和“五大共识”:

一大原则:“好人原则”,在婚姻中,你要做一个好人,找一个好人。

三大定律:“太太定律”,太太永远是对的;“孩子定律”,孩子和丈夫永远都是孩子;“家产定律”,除了一张双人床外,其他的一切都可有可无。


朱莉还找了一对恩爱夫妻,102岁的丈夫兰蒂斯和101岁的格温,他们的婚姻维持了78年,被知名媒体报道过。

朱莉想让他们为自己的书作代言,把书的提纲寄给了他们。还特别讲了“一大原则”,“三大定律”和“五大共识”。

很快朱莉受到了兰蒂斯先生的回信,回信说:我把你的婚姻幸福提纲读给我太太后,她差点没笑死过去,她说如果提前两天收到你的提纲就好了,这样就可以避免和我的一顿争吵了。

她有一句话想对你说:“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是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有200次离婚的念头和50次想掐死对方的想法。”

这个故事你可能不熟悉,但最后这句话,你一定听过。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特别像是我们国内的一些作者,编的一些外国人的故事,来讲述自己的一个道理。不过,也的确有这类的真实故事。

武老师记得美国有一对夫妻,一直在宣讲幸福婚姻的秘诀,其中的要义就是“正能量”,而两人一直在公众面前表现的很有正能量。然而就在宣讲的过程中,他们却离婚了。

作为还没离婚的作家,武老师也出过一本书叫《为何爱会伤人》,一直很畅销,是他的书中,他特别喜欢的一本,写的很用心。


关于爱情,他计划写一个系列,这是第1本写的是爱中的误区,第3本想写如何活出真爱,至于第2本写什么,他原本不知道,但前两年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思考,那就是如何在爱情中去表达真实的恨意。

这三本计划中的书,核心的道理是一致的,那就是必须真实。如果有爱,就真实去爱,如果有恨,就真实去恨,实际上真爱也只能发生在两个真实的人之间的互动。

像英国精神分析大师温尼科特,他发明了一对看似看起来很温暖的词汇,例如“足够好的妈妈”,“原始母爱灌注”“抱持”等等。

但他的传记作者却说,“温尼科特的大部分的生命都在寻找、表达和使用他对他自身恨意的觉察。”

承认恨意

人最容易惧怕恨意的表达,这有两个常见原因:一是恨意背后藏着毁灭欲,我们担心恨意表达,就会带来毁灭;二是恨意在自己身上时,会让我们不喜欢自己,觉得自己不好,这会破坏我们的自恋。

然而,当我们有恨意却不承认时,那会导致一个可怕的事情:我们以为在表达爱,但其实是为了隐藏恨。

记得武老师看过一个情感调解类的电视节目,一对小情侣,男孩对父亲好的不可思议,达到了愚孝的地步,女孩觉得有些受不了,因此他们两个人上节目来寻找帮助。


必须要交代的背景是,男孩曾经是被父亲抛弃的,但男孩说他一点都不恨父亲,他只想对父亲好,可是他这种好是如此过度,武老师看节目时,都忍不住打了一个寒战。

这个寒战让他想,他是在借着愚孝般的爱,表达自己心中咬牙切齿级别的恨意。

武老师的一位女性来访者,她两岁左右的女儿,有一段时间总是哭,她怎么对女儿好都不能化解孩子的哭,孩子总说“怕”,可她就是问不出,孩子到底在怕什么。

咨询中,谈到孩子的这份怕时,他们俩有了一点特别的感觉,而在那一瞬间她明白了,孩子怕的是妈妈。

因为那一段时间,她对孩子有强烈的恨意,这份恨意让她非常不安,于是她使用了“反向形成”的心理机制,对孩子格外好,可她的这份好,反而让孩子有些惧怕。

因为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她感受到妈妈的行为背后藏着的恨意。

正常关系有好有坏,有爱有恨,有创造欲也有毁灭欲……当我们能完整地看待这一切时,我们也就拥抱了完整的关系。

这时,我们的心和关系本身,就是一个大容器,在容纳着这一切,不仅爱可以在其中流动,恨也一样可以。

武老师在专栏中一再讲,妈妈要做孩子的容器。但同时,妈妈们也要做自己心中恨意的容器,也就是要看到自己对孩子有恨意是很自然的。


温尼科特列出了妈妈恨婴儿的17个理由:

1.婴儿不是她自己心中设想的那样;

2.婴儿不是童年的游戏,不是父亲的孩子,不是兄弟的孩子等等;

3.婴儿的出生一点也不具备神话色彩;

4.婴儿妨碍了她的私生活;

5.母亲生孩子是为了安抚自己的母亲,因为她需要一个孩子;

6.婴儿伤害了她的乳房;

7.婴儿是无情的,对待她就像对待一个下等人,一个不领取报酬的仆人,一个奴隶;

8.从一开始母亲就只能爱婴儿,爱他的排泄物以及爱他所有的东西;

9.婴儿总是设法伤害她,周期性地咬她;

10.婴儿表达出对她的幻想破灭;

11.婴儿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就把母亲像橘子皮一样扔掉;

12.婴儿起先一定是支配性的,他被保护免于偶然事件,生活必须以他的速度展现;

13.最初婴儿一点也不知道母亲所做的牺牲;

14.婴儿怀疑母亲,拒绝母亲的好食物,使母亲怀疑自己,而婴儿却和他阿姨吃的很好;

15.度过了一个糟糕的上午,母亲和婴儿一起出去,婴儿像一个陌生人微笑,陌生人说:“他难道不可爱吗?”;

16.如果母亲从一开始就抛弃或忽略了婴儿,她知道婴儿将永远报复她;

17.婴儿使母亲兴奋,但也使母亲感到挫败。


让妈妈既做婴儿恨意的容器,又容纳自己对婴儿的恨意,这并不容易。这时就需要丈夫们做妻子和孩子的容器,既能容纳妻子和孩子之间的恨意,也允许妻子和孩子把自己承受不了的恨意,投射给他这个第三者去消化。

武老师在广州得到小组,有一位成员是黄玉玲老师,当她觉得自己受不了孩子时,忍受不了孩子和她之间的焦虑和恨意时。她就会喊老公帮忙,而老公这时就会过来对她说:你撤,我来!

在怀孕、分娩、坐月子和哺育期间,做丈夫的需要明白,这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事,轻易不要指责妻子。

这个时候,不能指望妻子做丈夫的恨意容器。如果自己家人对妻子有挑剔,丈夫必须学习去保护妻子,这样妻子才能更好地去做孩子的容器。

我们需要明白,恨意很容易发生。对于多数人来讲,生命力没有被回应,没在关系中被看见并建立链接时,就很容易转化成黑色的生命力,也就是恨意。

当恨意产生时,要承认这是恨意,并试着在关系中流动,它在关系中才容易被转化成爱。

当我们看不到,这是恨意时,就容易干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把恨说成是爱,把自己的一切攻击甚至毁灭行为,都说成是出于好意。

因此武老师认为,我们最常见的最糟糕的一件事就是不断强调: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怎么做都是为了你。


这个观点还会延伸成“老师都是为了你好”,“领导都是为了你好”等。

见诸行动

“见诸行动”的意思是当恨意等破坏性情绪产生时,就让它们在情绪层面表达,并学会用语言去好好沟通,而不要把它们真去变成伤害性行为,否则就是让恨意“见诸行动”。

恨意一旦从情绪变成伤害性行为,就会对关系构成切实的伤害,意味着关系的容器出现了裂痕,当裂痕太大时,关系就可能会破裂。

同样的,你也没必要一再去承受别人过分的伤害行为。恨意只是恨意时,比较好处理,比较好容纳,而一旦变成伤害行为,性质就变了。

在社会和法律层面也一样,在社会和法律层面也一样,伤害行为需要被制止、被惩罚,特别是应该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成年人。

总结

1.恨意很容易发生,当生命力没有被回应,没在关系中被看见并建立连接时,它就会转化成黑色的生命力,也就是恨意。

2.当我们看不到恨意时,就容易用表达爱隐藏恨,把恨说成是爱,把自己的一切攻击甚至毁灭行为,多数都说成是出于好意。真诚一点,把恨意当作恨意就好。

3.正常关系就是有好有坏,有爱有恨,当能完整看待这一切,也就拥抱了完整的关系。

4.当恨意等破坏性情绪产生时,就让它们在情绪层面表达,并学会用语言去沟通,而不要真变成伤害性行为,否则就是让恨意“见诸行动”。


思考

我没想到,婴儿给母亲带来了伤害这么大,母亲为婴儿付出了这么多,这么容易产生恨意。产生恨意看来是很自然的事情,就是很平常,就是不产生恨意才奇怪。

其实就是,我们不应该回避人性的弱点,应该是了解了人性所有的弱点之后,依然看得到光辉。

对人性的缺陷弱点,了解清楚之后,依然热爱这个世界,对爱情抱有信心,看到对面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不是很温暖正能量?做个真实的人,不必担心对方受伤,而隐藏自己的恨意。

你恨吗?

恨。

你恨我吗?

恨。

你恨他吗?

恨。

你恨自己吗?

也恨。

好,你为什么恨呢?

因为我想爱,因为我想得到爱。

最后用电影《无往西东》里的一段台词结尾: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持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东西。

我们总是对自己太狠,却对别人很懦弱。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孕妇恨胎儿(怀孕了但讨厌胎儿)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