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好饭头晕是怎么回事(吃完饭头晕怎么回事)吃好饭头晕是怎么回事(吃完饭头晕怎么回事)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吃好饭头晕是怎么回事(吃完饭头晕怎么回事)

吃好饭头晕是怎么回事(吃完饭头晕怎么回事)

大家感受一下这样的日常,是不是很常见。我的一个健身小伙伴说:同事现在都主动到不问她要不要喝奶茶了,直接买!然后我转发给我的另外一个朋友,因为她说今天心情很down,下午得买杯奶茶振奋下心情,结果真的随手一拍,就是水果茶了!



这仿佛成了我们的日常,我们都不需要思考到底喝不喝?我们也能为买一杯奶茶水果茶找到很多理由:心情down,来大姨妈了,准备来大姨妈了,周五了,朋友聚会……


却从来没有深究过这些食物,对我们的身体到底有多大的伤害。我们总以为偶尔一次两次,但如果你细究就会发现,或许今天没喝奶茶,但是吃了蛋糕,或许吃了麻辣烫,或许喝了可乐,或许吃了炸鸡薯条……不健康的饮食真的已经严重毒害了现代年轻人的身心健康了,没错,不止是身体,心理也一样,产生各种依赖,无法自控了。(简直倒退回去像一个无理取闹的小孩一样)



关注电竞圈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最近RNG时隔三年终于重夺MSI冠军 然而,昔日著名的电竞选手Uzi宣布退役的事情却在此时依旧让人伤感。作为一名职业选手,长时间高强度的锻炼,让他年纪轻轻就一身职业病,身体多处慢性损伤。但是最终让他选择退役的,不是这些伤病,而是糖尿病。他估计万万没想到,自己才23岁,就得了糖尿病!



实际上,不只是Uzi,很多年轻人,都有糖尿病,但是自己却不知道而已。



01 成年人大多都有血糖问题


可能很多年轻人觉得,糖尿病是中老年人才会得的疾病啊,距离自己很遥远,其实不然。

最近一个研究数据公开:中国成年人,几乎一半都有血糖问题,还有一半人自己不知道,没几个年轻人重视。这个研究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由中华医学内分泌分会主任滕卫平教授、赵家军教授、母义明教授等专家共同完成。


研究发现,有近一半的人血糖异常,糖尿病确诊患病率12.8%,糖尿病前期患病率35.2%。更可惜的是,有一半人不知道自己血糖异常,还在胡吃海喝,不断加重自己的病情。



年轻人或许不知道,糖尿病是各种慢性病的源头,对身体会造成非常多的伤害提高癌症、心脏病、肾早衰、性功能障碍等疾病的风险,对身体有很多不可逆的伤害



02 糖尿病越来越年轻化


近年来的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糖尿病,20~40岁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占比6%,疾病呈现明显年轻化的趋势。上面这个数据,只是已经检测出来的数据,还有更多没检测出来的。


含糖加工食品,高碳水食物让年轻人上瘾。


很多爱吃加工食品,爱吃高碳水食物(米面糖)的年轻人,现在看着没有毛病,其实血糖已经有很大问题了。很有可能处于糖尿病前期,这一类人很有可能在10—20年之内发展成糖尿病,但是他们自己压根不知道。所以如果你目前每年体检,还在为某些指标仍未达到危险值而庆幸,还在不管不顾胡吃海喝的话,那这个疾病的到来很可能会提前。


现在的年轻人,都饱受糖的毒害,一眼望去,满大街都是高碳水食物:各种面食、面包、甜点、点心、包子馒头,米线、米粉、果汁、奶茶、含糖饮料。特别是各种网红奶茶,特别受年轻人的追捧,让很多年轻人上瘾。



就像文章开头说的,我的小伙伴们。点奶茶都不需要征询谁的同意了,直接点了再说,直接喝了再想。

就像我一些男性朋友,家里都没有水壶水杯的,唯一的“水”的来源都是各种饮料,能偶尔买瓶矿泉水已经是奇迹了。

就像Uzi,除了高强度的锻炼之余,熬夜、日夜颠倒,非常喜欢吃面食、可乐等不健康的饮食,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因素。



03 年纪轻轻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1.这还用问?自作自受的呗!


以前得这种疾病,主要是因为遗传或者免疫缺陷导致的,再者就是几十年不好的生活习惯积累导致的,所以我们以前总觉得疾病离自己很遥远,即使再怎么不济,也至少都是到了五六十岁才可能发病,自己还能在前面几十年“挥霍健康” 去“努力赚钱”,“挥霍身体”去“尽情享受”。但不得不说一个事实:现在很多疾病都呈现年轻化了,甚至不分年龄了,而且有些病情发展得比年老的人更严重了。


因为现在的糖也不再是以前几十年前的普通糖,多是精致加工处理过的,有些糖是 1:几百的糖度,这些新种类的糖导致我们身体都无法处理它们,在这种情况下,身体疾病的发展不加速发展才怪呢。现在的年轻人,年龄是年轻,实际体质比一些中老年人还要弱,有一定年纪的人他们起码在年轻时还避免了这些糖,有天然无抗生素的肉类、没有超标水果蔬菜为身体做铺垫。



2.这是一个食物空前膨胀的社会。


随着现代化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社会中涌现出越来越多让人欲罢不能的“美食”,各种加工食品充斥着你的日常生活,各种味道调配到总有N多款都适合你,而且只要一开始就根本停不下来,回过神来的时候,已经吃多了,变胖了。


糖尿病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长期的高碳水饮食(米面等含糖加工食品),刺激血糖和胰岛素,导致胰岛素抵抗。


去年疾控中心的糖尿病负担报告中显示,中国人吃了太多的主食类碳水化合物了。我觉得这个结论真的真实可信,想想自己身边的例子,反正我随便能举出来几个。我弟每顿的米饭最少是3碗起;有个小妹妹经常吃稀饭,然后炒个土豆丝,再蒸个番薯,放点潮汕人喜欢的菜圃就着吃;我的健身小伙伴早餐是2个包子,1个馒头,1块发糕……这些都是碳水,都是糖!!!



大家对糖可能有点误解,觉得自己也没有吃糖果啊,怎么就会得糖尿病呢?但是你是不是很爱吃米、饭、面、粉、各种五谷杂粮?它们可都是高碳水的食物,因为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淀粉,最终都会转化为葡萄糖,迅速升高血糖。


长期高碳水的饮食,会让血糖一直处于“坐过山车”的状态,对身体造成极大的负担。当有一天血糖降不下来了,已经造成胰岛素抵抗了,就很容易造成糖尿病了。



3.熬夜提高糖尿病的风险!


喜欢熬夜,大概已经是这个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唯一一个比较统一的喜好了。经常熬夜会让身体的代谢紊乱,很容易提高糖尿病的风险。而且晚睡还会刺激食欲,造成饮食过量


这里我们要隆重介绍一个1994年发现的重要激素——瘦素,它是激素中的激素,因为是它影响着许多其他激素,并控制几乎中下丘脑的全部功能。瘦素能通过控制甲状腺来控制着你的新陈代谢,监督所有能量存储,决定是否感到饥饿,决定存储更多的脂肪或者燃烧脂肪。当你的激素系统任何部分出了差错,除非你控制瘦素,否则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瘦素之所以发现得这样晚,是因为它是从脂肪细胞中被发现的。


睡眠不足会引起瘦素骤降,瘦素一旦失衡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它与胰岛素同样受到“碳水化合物”的消极影响,越是精加工程度高的碳水化合物,对其的影响就越大。当身体中有过多引起瘦素持续波动的物质时,瘦素的指挥就失灵,身体变为瘦素抵抗,如同胰岛素抵抗一样,尽管瘦素水平特别高,但你的大脑接受不到吃饱了的信号,你无法控制食欲和体重,这又形成了另一个恶性循环。

世界上没有药物或者补剂能够平衡瘦素水平,改善睡眠和饮食是目前最有效的方式。



所以晚睡总是忍不住吃东西,你的瘦素绝对出问题了!

更糟糕的一点是深夜的食欲还特别旺盛,最喜欢吃高热量的食物。我弟就是这样,最爱炸鸡薯条了,凌晨一个人可以点六七十块的这些垃圾食品吃。这些高温油炸的植物油,极不健康,容易导致炎症,还是反式脂肪,非常容易提高糖尿病的风险。



4.我知道你压力很大,但真的不要暴饮暴食


现代的年轻人,哪个没有点工作生活压力的?长期慢性压力很容易让身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崩溃,再加上各种不良习惯,就崩溃得更加彻底了。


高压下,很多人就会通过大吃一顿,或者疯狂吃零食来缓解压力。殊不知胡吃海喝的这一顿,总是不停嘴的零食,或许让你短暂地忘记了烦恼,但短时间内摄入过量的食物,会导致血糖飙升又速降(速降后,你的快乐值会比之前更低),而且胰岛素敏感度越来越低,最后导致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就来了。暴饮暴食和不健康的饮食都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负担,不舒服的身体会让你陷入更长久的压力状况下,越是通过美味的垃圾食品来尝试减轻压力,你将越是无法消化压力,并导致压力的存在感持续更长时间。得不偿失!



04 年轻真的不是你的资本,健康才是


千万不要再仗着年轻就“作”了,年轻的永远是有健康身体的人,而不是那个拥有18或者22这个数字的人。


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各种挑战的现代化社会,我们从一出生就接受了各种健康的挑战,所以如果想要自己能够长期保持健康,不要有那么多的慢性病伤痛,就


不要吃垃圾食品;尽量戒掉米饭面等各种高碳水的食物;摄取优质的蛋白质(新鲜的肉);摄取优质的脂肪(猪油、牛油、纯鲜椰油等);保持优质的睡眠;慢慢养成运动习惯;学会正确排解压力;……


逐渐养成好的习惯,你的身体会有反馈的,随着年岁的增长,你也会感激当年的自己的。



如果已经查出来有血糖问题或者已经诊断为糖尿病了,更应该坚持低碳优脂(或生酮)的饮食了,配合使用纯鲜椰油提高胰岛素敏感度,让身体慢慢回归正常轨道。


前面提到的Uzi就是通过这种饮食,并且是在吃饱、吃好的情况下,NZ了糖尿病的!!! 要知道,Uzi 的糖化血红蛋白高达 11.0(正常应小于 6.5),血脂、肝肾功能均已出现病变信号。然而,通过短短几个月的治疗,Uzi 的糖化血红蛋白已经基本控制在 6.5 左右,接近正常人水平!


(Uzi体检报告数据)


糖尿病是中国人的「慢病之王」,它毁掉了无数人的健康与生活。希望你开始重视身体提出的超强求救信号——肥胖,以及胡乱饮食带来的一些身体健康不适信号,它们都需要你的重视,不是无视任其发展。


肥胖,是一种疾病!糖尿病,需要预防!

愿每一个为生活、为事业打拼的你们,

都有好的身体,成就理想中的自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吃好饭头晕是怎么回事(吃完饭头晕怎么回事)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