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长牙先长舌头是什么原因(宝宝长牙老是伸舌头)孩子长牙先长舌头是什么原因(宝宝长牙老是伸舌头)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孩子长牙先长舌头是什么原因(宝宝长牙老是伸舌头)

孩子长牙先长舌头是什么原因(宝宝长牙老是伸舌头)

文/宋妈说育儿(原创丨欢迎转载分享)

牙齿,是宝宝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孕育的时候,口腔里的乳牙其实就已经在牙床下开始萌发了,大多数宝宝在出生后的6~8个月左右,乳牙就会长出来。

一旦宝宝开始长牙,宝妈的辅食安排也该“随机应变”,增加种类、调整性状,一方面是适应宝宝营养需求,另一方面也要跟上宝宝牙齿发育的步伐。

宝宝的出牙时间因人而异,乳牙萌出顺序各有不同,宝妈要学会判断出牙时间

宝宝出牙时间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月份,因人而异,宝宝在以下各个时间段出牙,其实都属于正常现象。

▼ 一般出牙在6—7个月。

▼ 出牙早的在4个月左右。

▼ 出牙晚的在10月左右。

乳牙萌出顺序

大多数宝宝乳牙萌出的顺序是:

中切牙——侧切牙——第一乳磨牙——尖牙(虎牙)——第二乳磨牙

这是正常出牙顺序,宝宝的情况不同,出牙顺序也可能出现不一样:

▼ 有的宝宝出牙偏晚,一次出来四颗牙。

▼ 有的宝宝出了两颗下牙后,很久没有动静

▼ 有的宝宝先出的是尖牙(虎牙)

对于宝宝的出牙时间和顺序,宝妈要学会判别,另外有时候早一点晚一点都很正常,家长都不必过于焦虑,也不需要额外进行处理。

不过,如果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家长就要带宝宝去医院的牙科进行咨询,以免错过了宝宝牙齿的发育期。

其实,宝宝的牙齿发育,除了顺应生理上的自然规律之外,还与日常的饮食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辅食的安排能够促进宝宝的咀嚼,帮助乳牙萌发。

宝宝不会咀嚼,就一直给孩子吃软烂食物?咀嚼影响着孩子的生长发育

从宝宝添加辅食开始,家里的老人会认为宝宝没有牙,不会咀嚼,应该给一些糊状、软烂的食物才好吞咽。

其实这种想法不科学,通过饮食上的咀嚼锻炼不充分,反而会影响到孩子牙齿的生长发育。

(1)咀嚼能帮助乳牙萌出

事实上,宝宝的牙床没有大人想象中的那么脆弱,已经足够地坚硬,完全可以担负起咀嚼的重任,应该引入磨牙棒等质地坚硬的食物,通过咀嚼刺激牙龈,使乳牙顺利地萌出。而且这种咀嚼还可以缓解出牙前,牙床的胀痛,会让宝宝感到舒服些。

(2)咀嚼关系到日后相貌

日本人的牙齿普遍都不好,甚至出现“八重齿”的问题,牙齿重叠好几层,这与他们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日本的饮食中缺乏硬的食物,来锻炼孩子的咀嚼能力,日本的食物都非常软,如:米、纳豆、拉面、豆腐、鱼肉……

孩子在发育的时候,总吃软食物,没有让咀嚼充分刺激牙床,就会造成牙齿拥挤,甚至出现“地包天”,进而还会影响到孩子的相貌。

(3)咀嚼会影响语言发育

幼儿园的老师,通过孩子说话就能判断出孩子的饮食习惯是否有问题,当孩子进入语言敏感期时,有的孩子一直咬字不清,甚至还“大舌头”。

一是咀嚼能力差导致面部肌肉不发达。孩子无法很好地控制面部肌肉,有些音节发音不清楚。二是乳牙发育不完善。乳牙长得不好就没办法阻挡舌头,舌头会不自觉地伸出来,就出现“大舌头”,有些数字3、4、7也不能清晰地说出来。

根据发育特点添加辅食,加强咀嚼能力,让宝宝乳牙长得更好

手指食物,指的是能用手拿起来吃的任何食物,成年人常见的薯条、鱿鱼丝等都是手指食物。

宝宝天生会有吞咽的能力,从吞咽到咀嚼这个过程,需要宝宝学习和锻炼,在添加辅食后,就可以适当地引入手指食物,来加强宝宝的咀嚼能力,同时也让乳牙更好地生长。

对于宝宝来说,手指食物不仅锻炼咀嚼能力,还会锻炼精细动作、手眼协调能力,还能帮助宝宝今后更好地适应自主吃饭。

第一阶段:方便宝宝抓握,软烂的食物。

一般在宝宝添加辅食后一个月左右,就可以引入手指食物,一定要是非常软的食物,或者到嘴里能够融化的食物。

妈妈们可以切得较大些,方便宝宝抓握,比如长条形、较大的块状等,长度约为5厘米左右比较合适。

第二阶段:能让宝宝手指抓,稍硬的食物。

在宝宝开始用手捏着食物送进嘴里时,就可以减少原来食物的大小了,由5厘米左右的长条形变成1厘米左右的正方形,锻炼宝宝手指的精细动作,比如成熟的桃肉或者奶酪等。

第三阶段:宝宝抓握精准、咀嚼能力好。

这个时候的宝宝,小手已经能抓得很精准了,不仅能够抓到小的食物,比如面条这种比较滑的食物,也能抓住然后送到自己的嘴里。

当宝宝自己也能够咀嚼和吞咽食物,宝妈就可以不用喂了,可以把辅食放在餐盘中,让宝宝独立地吃饭。

总而言之,对于宝宝的喂养问题,不能总吃一种食物,要根据生长发育阶段的特点,相应地调整辅食安排。

PS:本文配图来自网络,和内容无关,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孩子长牙先长舌头是什么原因(宝宝长牙老是伸舌头)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