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大脑发热是怎么回事(感觉大脑发热是怎么回事)学习时大脑发热是怎么回事(感觉大脑发热是怎么回事)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学习时大脑发热是怎么回事(感觉大脑发热是怎么回事)

学习时大脑发热是怎么回事(感觉大脑发热是怎么回事) 社会心态功利化

说到个人心态,大家都比较好理解,但说到社会心态,似乎就显得比较晦涩难懂了。其实,社会这个概念,也是可大可小的东西,大到国家民族,小到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不同行业所形成的小社会,其中,区域、群体可视为横向层面的社会,行业领域可视为纵向层面的社会。在今天网络信息化时代,小社会不仅是指现实中的社会概念,也包括了线上的群体社区。

不管是大社会还是小社会,在整个社会中,每个人的心态千差万别,但其中的人们又会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进而实现思想、精神、追求、价值观、道德等方面的相互影响与交融。长时间的相互影响、交流和融合,置身社会中的大多数人的心态在一些方面就会逐步走向趋同,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社会心态是个人心态的综合表现。

随着功利性思维在整个社会的各个角落、方方面面不断渗透、泛滥,整个社会的心态也就变得越来越功利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要建设新中国,整个社会的心态积极向上,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人比今日多得多。“利者,人之所欲,群之纷争所由也,群道之坏每由此”。时至今日,我们面临的大多数社会问题,特别是道德、思想、文化、经济等方面问题,从背后的深处,都可以找到功利性思维的影响。

随着社会心态变得越来越功利,这样的心态对个人的影响,特别是对年轻人的影响,也会导致很多心理上的问题。我们时常听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存在心理疾病,焦虑、抑郁甚至得了忧郁症。笔者并未从心理学、医学的角度了解这些心理疾病的原因,但始终认为,诸如此类的问题,与功利性思维脱不了干系。

试想一下,秉持过于追逐结果的思维方式,都是一种“着相”的做法,并不能让人内心得到充实,反而导致内心无处安放。随着你获得的结果不断地积累,不管是知识、财富,还是名誉地位等类型的结果,你内心的欲望总是呈螺旋式地增加,欲壑难填,内卷就会变得日益剧烈。这样一直持续下去,总有那么一天,不管你身处什么地位、拥有多少财产,总会触及你人生追求的“天花板”。这时,焦虑甚至更严重的心理状态就离你不远了。

近亲繁殖普遍化【注2】

这里所说的近亲繁殖,并非生物意义上的概念,也不只是指学术概念上的近亲繁殖,即一个老师带领自己的学生、学生的学生组成学术研究团队,形成学术上的近亲繁殖,而是更为广义概念上的近亲繁殖,即在思维、方法、过程乃至结果方面的套路化、趋同化、狭隘化甚至出现单一化的现象。

实际上,仅以在校教育为例,针对相同的知识点,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老师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学的过程、方法、技巧乃至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可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具有多种选择,没有最佳答案,更没有唯一的选择。

然而,因为功利性思维的影响,经过多年的积累,我们的教育在很多方面呈现出近亲繁殖的特征,并导致我们思维的“近亲繁衍”,反而变得越来越功利。这些方面包括了我们前面分析的教育目标、教学方法、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等方面,也包括教学过程、考评方式,甚至包括教育研究、教育管理,都普遍地存在近亲繁殖现象。

归根结底,近亲繁殖现象的背后,是方法、逻辑和思维的近亲繁殖,进而被约束在一个“无形的”框架内、甚至遵循经验套路而缺失了理性。如果我们针对现实社会的诸多事务,仔细分析琢磨一下,也就不难发现,我们在遵循一些经验、框架、规范和套路的同时,就可能缺失了主动且理性思考,进而使得现实社会的诸多方面都会有“近亲繁殖”的倾向。近亲繁殖现象普遍上演,人们过于关注已有结果而惰于思考,就难以改进、发明和创新出新的思想、理论和技术。

【注2】本部门内容主要改编自拙著《多维视野下的现代教育工程》的3.1.2小节“教育的‘近亲繁殖’现象”,但对内容进行了较大的压缩。

原本不想写本小节“功利性思维对教育生态的影响分析”相关内容,因为觉得教育生态概念太泛,难以下笔、难以成文,同时,内容也不好把握,甚至会挂一漏万。但是,想想还是得扎下去,否则,可能不会有人在这个内容上去探讨、琢磨了。写到这里,虽然耗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且自己对所写内容亦并未非常满意,但总算对这个主题的所思所想有了个交代。

这里以老科学家钱伟长老先生的故事和相关的分析,结束本小节的内容。钱老先生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的时候,中文和历史都是满分,“数理化”总成绩是25分,其中物理5分、数学加化学也才20分。放在今天来看,他就是属于那种典型的令老师和家长都很头疼的“偏科”生。可是,正是这样一位典型的“偏科”生,后来居然“弃文从理”,成为了国际著名的物理学家。

也许有人会认为钱老先生很聪明,可是,他的“数理化”高考成绩加在一起也只有25分哦。那么,我们不妨细细琢磨一下,在钱老先生“弃文从理”、能快速成功转型的经历背后,又会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首先,是因为其强大的内心修为。在钱老先生的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他之所以要“弃文从理”,是因为看到国家贫弱而遭到列强欺凌,科学技术正是强国之道。用老百姓的话来说,这时他对“学理”动心了。同时,他“弃文从理”也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还用心坚持。在当时那种不太功利的环境下,师生的心性可比现在纯粹多了,能非常容易地做到心无旁骛。

联想分析:对所有人而言,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凡事没有动心,投入再多的时间精力,都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无济于事;如果“动心“了,就会做到心无旁骛,十头牛都拉不回来。孔子说“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似乎还缺少了什么?“好之”、“乐之”都只是人处于动心的状态。对很多人来说,没有责任心的驱使,“好之”、“乐之”也坚持不了多久。因此,在孔子所说的后面,我们不妨加上一句“乐之不如责之”。很多小孩沉溺于游戏而难以自拔,令家长们非常头疼。其实,孩子正是对游戏“动心”了才会沉溺进去,在游戏的世界里,他可以做到很纯粹、做到心无旁骛。家长们不妨做一个“导演”,持续地给沉溺于游戏的孩子安排一些任务,让他们有些责任担待,树立对家庭、对事情的责任心。针对沉溺于游戏的孩子,这种做法不失为一种选择。

第二,因为其深厚的家学底蕴。要知道,吴越钱氏可是数千年的名门望族,家中世侄从小即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其中文、历史高考成绩都是满分来看,钱老先生的国学功底非常深厚。正是这样的知识、方法的积累,为其奠定了优秀的学习、思考的方法,使得他对知识的理解非常深刻。如此一来,他在学习的时候,不论学任何知识,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联想分析:很多人可能认为,传统国学属于文科的知识内容。固然,国学思想可以教你做人做事,但如果你把国学知识的学习局限于文科教育,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每个人之外在行为表现,皆反映其内心之德养。人心皆有同欲,对所有人来说,国学都是用来“修心”的,重在学为人之道,且学贵能用、贵能亲从人生实事上体会。这样一来,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能培植内心之德养,且能切身结合外在之行事,进而,形成一种学习实践、深刻理解的方法。吾以为,这种方法不以时代古今而变、不因专业差异而殊。在钱老先生“弃文从理”实现成功转型的过程中,此法当居首功!

第三,因为世上本无专业之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前,没有大学,照常有先贤大家的出现。虽然现代社会的专业化分工需要掌握专业化的人才,但是,整个社会却是非理性地将职业和专业混为一谈,似乎学什么专业,就得从事相关的职业;想从事什么职业,就得学相关的专业。在现代大学里,主修一个专业、同时辅修其他专业的学生,甚至本科、硕士、博士读不同的专业也大有人在。但求耕耘,莫问收获,耕耘仗己力,收获则不尽在己力也。因此,我们在学习和做事的过程中,特别是读书学习,大可不必功利性、目的性太强。俗话说得好,“有意栽花花不活,无意插柳柳成荫”,无论任何学科专业,即使不是你在校所学,你也可以凭自己的努力,把这个领域的东西学懂学透、做到极致。这时,你就是从事这个专业的,否则,你不求甚解,即使博士毕业、博士后出站,这个专业可能同样与你无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学习时大脑发热是怎么回事(感觉大脑发热是怎么回事)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