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热熔疗法是怎么回事(热疗对直肠癌癌症有用吗)直肠癌热熔疗法是怎么回事(热疗对直肠癌癌症有用吗)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直肠癌热熔疗法是怎么回事(热疗对直肠癌癌症有用吗)

直肠癌热熔疗法是怎么回事(热疗对直肠癌癌症有用吗)

让中国制造内镜走向世界,造福全球

2021年7月22日,由众智技服举办的“2021第三届深圳国际医疗内镜产业趋势峰会”在深圳盛大召开,全球近500人产业链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临床医生专们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医用内窥镜的技术、设计、制造、应用以及产业发展方向等。

因应内镜产业上游各方的号召,众智技服今年4月份联合了多家内镜产业链优秀企业共同组织筹备了"内镜产业联盟"暨联盟专家委员会,联盟的宗旨在于打通从医院端到供应链端产业整合,共同推动医疗内窥镜产业的技术发展。联盟目前为止已经有接近50家会员单位加入,接下来,希望大家能够一起加入到这个联盟中,一起来推动国产内镜技术产业的发展。

在本次峰会上,众智技服联合多家内镜产业链企业联合发起了成立内镜产业联盟筹备组。筹备组认为,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健康意识也快速提升,大家也意识到早筛早治的重要性,其中的一个核心,就是医疗内镜。它不仅可以提高医生诊断的准确性,而且也是微创的基础。内镜产业联盟就是为行业整合资源,整合的不仅仅是行业内的资源,同时将引进行业外先进的技术,来帮行业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地实现全方位的整合资源,为医生作出更好的工具。

内镜产业联盟主要任务就是帮助会员企业成长,从供应端到研发、市场、资本端,全面帮助会员单位解决问题。筹备组总结了一个口号:立足中国、走向全球,让全世界的医生都能用上更安全、更可靠的工具,并且都是中国造。

让国内医疗内镜产业具备与国外品牌接近或有一定竞争实力;

在峰会环节,与会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今社会对医疗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疗水平不仅仅是需要医生在专业技能上的提升,更需要医疗器械技术的跟进和加持,特别是医用内窥镜。

内镜产业联盟筹备组启动仪式

联盟筹备组认为,在最近上映的《中国医生》影片中,内窥镜的加持,使新冠患者尽快确认病灶、快速进行救治,效果理想,正面证明了后疫情时代,内窥镜将会成为医疗行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重心。而且随着医疗内窥镜在检测与治疗端的广泛应用,极大的提升了检测的准确性,也大大的降低了患者的痛苦、同时推动了微创手术的普及。但是就目前来讲,我们国产医疗内镜产业技术还相对较弱。尤其是在产品的精密微型化、集成化和定制化以及一次性内镜的技术方面。

除了加工和制造方面面临挑战以外,在供应链的整合能力,以及对行业外新技术的敏感性也是非常重要;当然,更加离不开更离不开全国各医院专家的推动与共同研发。众智技服作为一个技术服务平台,励志推动行业的发展,推动国产技术的进步,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使命。因此我们今天举办“第三届国际医疗产业趋势峰会”,希望今天在座的各位嘉宾有所收获,共同努力,同时也希望在接下来的道路上能携手并进、蓬勃发展。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大众人民对健康方面认知度的提升。早筛、早治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因此对于一次性内镜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想要我国全民都能实现"早筛、早治",还有一定的路要走。目前我国市场的内镜产品都主要还是由国外品牌所占据,而要真正实现全民都能"早筛早治",则需要国产企业共同参与、共同推动。

因此本次活动众智技服有幸邀请到:北京301医院的顾万清教授、国际知名微创泌尿外科专家李逊教授、上海第四人民医院倪关森教授、安徽省胸科医院吕莉萍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北院龚益博士、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黄思霖主任医师、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王汉医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桂芳主任等专家;同时在产品端也有邀请到:幸福工场、上海微创医疗、珠海普生医疗、欧谱曼迪、狼牌、富士胶片、浙江夸迈医疗、科曼医疗等超过100家以上企业参与;而在供应链端我们也有:为实光电、晶方半导体、艾德斯中国、朗明纳斯、住田光学等超过200家企业的参与。

本次活动也希望能将用户端、产品端、供应链端3个环节打通,未来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以医院为主导,打通医院端到产业链端的有效沟通与对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无缝对接,做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我们知道现在全球新冠病毒肆虐,新冠病毒导致很多行业处于停摆的状态,但是本轮疫情对于内窥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医疗产业充分意识到了对内窥镜耗材的重视,包括在防止交叉感染、加快诊疗速度、降低使用成本方面,都得到了临床的验证与认可。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北院副主任医师龚益博士《一次性呼吸内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龚益博士表示,器官镜在临床上已经应用很久了,快100年了。真正的发展是在80年代出现了电子器官镜之后,这就让周围的医生有观摩的机会,因为有一个屏幕给大家进行了解器官镜下发生了什么事情,极大的促进了内镜的发展与应用。

器官镜临床上应用还是非常高的机会,相当于呼吸科医生的一条腿,没有这一条腿很多临床工作都没有办法做。它可以应用于诊断、治疗,现在治疗的领域越来越大,还可以应用于介入。以前应用于肿瘤,现在扩大到哮喘等都可以用器官镜进行治疗。

器官镜毕竟还是侵入式操作,既然是侵入式操作,它是有感染风险的,有中途感染的风险,这种情况下,它对于消毒的要求就非常高,如何能够做到器官镜使用之后避免交叉感染?这是我们临床上非常棘手的一个问题。在使用器官镜的过程当中,我们医生比较关心这么三类问题:1.器官镜交叉感染的问题;2.器官镜洗消不彻底,可能会给其他的病人造成很多的困扰;3.成本的问题。

传统器官镜需要的洗消条件还是比较高的,一般医院要设置诊疗室、洗消室、专门洗消人员/设备。如果洗消完了之后还有储镜室,以此避免二次污染。对于基层医院来说,有这样的设备和人员,培训这些都是潜在的成本,如果不达标的话,发生院感就非常的麻烦。器官镜的维护也是医生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在洗消过程当中,洗消器官镜的外皮出现的损毁,还有里面的损坏、侧漏等等,这都是我们医生非常头疼的,一旦镜子坏了,不光病人受损,我们也很着急,诊疗上就很麻烦。

再就是去年的疫情原因,给了一次性内镜很大的机会,为什么呢?新冠初期没有太多经验的时候,我们还是用常规镜,一个是气溶胶的播散,有的医生就是因为没有戴护目镜,可能就引起了二次感染。还有洗消过程当中,因为常规镜都是在内镜中心进行的,还有二次污染的问题,交叉感染也是很难解决和消除的困难。

另外,即便是完全清洗很干净,也有研究表明,它的污染和微生物还是存在的。既要保护其他的病人,还要保护医务工作者,在这个基础上,很多国家的指南和规范对于重症感染的患者都是建议“非必须,尽量不要用可重复的器官镜”。如果万不得已,一定要用器官镜的话,建议一次性的器官镜使用。在这个基础上,单次使用的器官镜应用就非常的广泛。去年疫情期间,武汉有很多公司就赞助了很多一次性的器官镜,这也给医生使用起来有很多的便利,也有了一些基本的经验。

一次性器官镜的优势在于调查感染的风险基本没有,还有是一次性使用的,对于洗消的成本就不需要,它只是重复的采购成本就可以了。另外是非常的便捷,因为传统的镜子还有成像设备,这个设备通常是比较大的,一般都是放在内镜中心的。一次性的都是手持式的,和平板差不多大,动起来也非常的方便,在床边做,拎起来就走了,很便捷。

国外学者也做了研究就是看了一下传统内镜和一次性内镜操作时间是不是一样,其实比较下来,一次性内镜操作更方便,虽然说整体操作时间差不多,但是对于新手来说更容易上路。

现在一次性器官镜应用过程当中主要分两大块:诊断和治疗。介入在一次性内镜还有盲区和限制,所以现在诊断性就用在气道检查上,麻醉科应用在气道的定位、人工气道插管怎么样。呼吸科就是气道分泌物及组织标准采集,在治疗方面,对于分泌物比较多的病人做气道清理,还有辅助人工气道,也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对于烧伤的病人,这种病人往往气道毁损厉害,要多次进行清理,在这个情况下就可以应用了。

一次性内镜和传统内镜有什么差别?最方便是可移动,特别方便。一次性的镜子对于新手培训也是有优势的,传统镜子动辄几十万、几百万,在新手使用、培训过程当中,如果有一个比较便宜、便捷的镜子,让他上手更快,又能达到很好的培训效果,这是非常很好的。

最后说一点点我们目前的工作,这个工作主要是在我们科王桂芳教授的引领下做的,也是和企业合作的。做了可视化内窥镜活检钳、可重复器官镜、内科胸腔镜,有一部分也在申请专利,还有一些在研发期。和我们合作的是夸迈医疗公司,跟我们合作的部分是器官镜的研发,它还做其他的内镜,这里就不再说了。他们研发的东西当中还有主机,包括一次性内镜用主机和重复性内镜用主机,我们知道目前的主机市场还是国外品牌,如果国产实力比较强,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还是非常好的。

一次性的支气管镜目前可以用于气道探查、灌洗,优点是可降低医院获得性感染风险、减少常规内镜洗消和维护成本。但是目前还没有办法替代传统的内镜,因为介入治疗上要进一步的探索。还有怎么样提高设备的性能、降低价格,这也是我们作为临床用户所关心的问题,因为还有医保的压力在。因为新冠的关系,一次性的器官镜应用更多,2019年我们只是刚刚知道一次性器官镜的使用,到去年大部分三级医院都接收到一次性器官镜的使用,而且感受到了它的便利。在基层医院没有条件进行器官镜建设,是不是一次性支气管镜也有很大的空间,这也是未来市场有需求的地方。呼吸内镜的开发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不光是临床有需求,还有跟企业、科研院所,甚至是联盟一起来携手,才能把事情做好。

国际知名微创泌尿外科专家/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李逊先生《尿结石内镜微创治疗的发展方向》

泌尿内镜应用包括膀胱镜、输尿管镜、肾镜等内镜等对泌尿系统腔道进行检查。泌尿系统是无菌环境,进入相应腔道的设备必须灭菌,泌尿内镜产品最怕的就是传染与重复感染,所以内镜设计、洗消处理和一次性内镜产品的研发等,也是这个领域的重中之重。

李逊先生认为,泌尿系结石占了泌尿外科半壁江山,而且这个病他认为在1万年之内不可能消失的,难以用预防或者是打疫苗能解决的,所以,这个行业的需求非常大,特别是人口众多的国家,比如说印度、埃及等国家,人口这么多,发病率非常高,中国现在的发病率是10%,而且不断的复发、生长,没有根治的条件,因此医疗的钢性需求非常大。

李逊先生表示,内窥镜发展的前沿还是人工智能的问题,现在很多的企业和医疗设备还在追随和模仿阶段,如何创新、如何有核心的设备,能够弯道超车?无论是弯道还是直道,中国的力量、中国的制造,也一定要超越,超越西方和其他发达国家才行。

另外结石病治疗需要量体裁衣,针对性、个性化的治疗。现在国外的研发很前沿,他们有很多产品虽然没有面市,但是投入研发非常巨大,而且前几年非常敏锐,体外冲击波碎石使得能量降低,更有效地提高效率,他们也在这方面研发产品。三维实时跟踪定位的碎石程序,现在有24个探头,随时根据人体的呼吸、结石的位置进行精准的碎石,碎石的效率非常高。虽然这不是内镜,但是研究已经大大超出了临床医生的想象。

现在可以通过手术机器人经皮肾穿刺都是在X光、B超定位下进行手术,包括3D技术、磁导航技术和自动穿刺技术等。李逊先生团队的医生也在研发,直接瞄准临床,团队包括手术机器人、软镜的机器手、经皮肾穿刺定位机器人,临床的实验已经做出来了,而且研发的周期更短,因为研究生在临床上很容易理解这项工作。

目前的方案甚至可以拿着平板,就好像隔着皮肤看到器官进行穿刺,精准的定位,这大大利于临床的工作。如果有兴趣的厂家企业投资在这方面,能够做一些工作,肯定会有很大的前景。因为这个疾病还有很多年、还有很多病人、还有很多患者不断的复发,治疗之后过几年还要来。中国泌尿外科乃至世界泌尿外科的病房中,起码有一半是结石病人,所以量是很大的。

在一次性的耗材内镜方面,美国第三方的去调查,内窥镜产生致命的超级细菌影响、感染,导致了大规模的召回。因此就提出了一次性软镜的使用,无论是在泌尿科、消化科还是呼吸科,一次性软镜的使用中的耗材很多,而且这些产品改进了之后清晰度不断的提升,甚至还能够满足临床的需求,跟可重复的镜子不差上下。

输尿管软镜应该是目前所知道最细的镜子,工艺难度也最大,而且要操作、要手术、要粉碎、要切割,或者是活检,所以很不容易做得到。在这个领域,中国一点都没有落后,在一次性的内窥镜的研发当中,我们很多标志性的厂家和企业都领先,而且率先出国,比如说斑马、普生、英诺伟,到国际医疗博览会展示产品,而且给予国外同行巨大的压力。国外的同行跟我说,你们国内很厉害,挤压了我们的空间。他们进入中国的市场已经慢了,而且也失去了这个机会。再加上中国对政府、对国产企业的支持力度在增加,因此,我们已经成为了一次性输尿管软镜生产的大国。

我们看看国产的软件在数量设计和操控性上,我们做了临床比较是不相伯仲。特别是在材料和软件附加功能方面欠缺,材料和工艺还需要我们努力一把,我们做了很多的调研。现在碎石在创新方面,软镜前面还加了实时的监控探头,能够看到石头的形态,感知它的力度,然后反馈到我们的系统当中,能够指导我们用多大的能量碎石,软镜有这个附加功能。软件还有测压的功能,能每个点、每一个部位测到工作点的压力,对于临床和医疗帮助也是非常有帮助的,这都是我们需要努力的地方。

在内镜集成方面,中国应该也更有建树,中国的无人驾驶的汽车、无人机也应用很广泛了,而且占据市场很大的份额。但是在医疗行业当中,我们还是忽略了、慢了、滞后了。医疗行业有很多游动的机器人需求,有眼睛的,胶囊式的,是主动运动的,而不是被动运动的机器人。还有像爬虫一样能够爬行找寻目标的机器人。还有像月球车一样,到月球挖土一样的,这样钻取的机器人能不能实现?送到月球都可以了,送到人体应该可以了。

这种内镜升级版的医用机器人,可以像一个消防队拿着水龙头爬进去,它自己爬进去的,而不是人工放进去,它能够自己找寻结石,肿瘤检查都可以,高压的水枪不停的喷,后面不停的把粉末吸出来,以此进行治疗。如果这些目标实现之后,内窥镜、软镜都不用了。

就像胶囊胃镜机器人化后一样,它可以自己找寻和碎石,如果能实现微型化、智能化,我们医生就满意了,临床病人也会满意的。这个技术实现就是在行业弯道超车,它把结石打掉之后全部是粉末,之后排掉了,如果能做好这个外科医生就可以下岗了。

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黄思霖先生《中国消化内镜的现状及未来》

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胃肠镜成为每个人一生必做的检查项目。这些国家,或利用商业保险强制执行,或通过全民体检方式,要求达到40多岁年龄后,不管男女、不论身体健不健康,每个人都要进行胃肠镜检查。统计资料表明,美国、日本、韩国等,在普及全民胃肠镜检查后,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大幅下降。而我国,胃癌、肠癌等消化道疾病,占所有恶性肿瘤近一半,且呈上升趋势。黄思霖先生表示,消化内镜的重要性除了现在做的是消化道早癌诊治,在医院直接对接患者,还要有义务走上社会的一些舞台,让患者了解这个领域。

消化内镜从健康管理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每个人一生至少要接受一次胃肠镜。从市场整体需求来讲,消化内镜市场需求是更为广泛。现在很多医院,包括体检科和消化内镜的专家,在做交流的时候大家有一个口号,就是对40岁以上的人群,如果不建议做胃肠镜,这样的体检叫做耍流氓。因为目前我们有严重的疾病负担,这时候就需要从市场角度来提出需求。

对于内镜来说,因为我们需要实现物理通道,通过物理通道可以注入水、气、附件,以此进行操作和诊疗。这是这几代内镜的发展,有很明显的衍生特点。现在消化内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学科,消化内科的医生会有两个对应的专业学会,有消化病的专业学会,还有消化内镜的专业学会。在消化内镜的分类当中,从胃肠镜开始有了十二指肠镜,十二指肠镜是专门针对胆道系统的诊疗,包括了结石、肿瘤等的疾病。

为什么消化内镜的需求如此之大?它开展了具体实践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是肿瘤依然是一个高危的疾病,这是“沉默的杀手”。很多肿瘤在早期阶段不会有任何的症状,对于肿瘤性疾病来说,在治疗的最终结局来说,在初诊的时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对于消化内镜的诊疗来看看涉及的问题是什么。首先是2018年,全球癌症数据,全球因为肿瘤发病率和病死率来看,亚洲人群都是非常多的,在亚洲的诊疗体系下,这个人群是非常庞大的。再看看全球新发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是肿瘤,排名第一都是肺癌。再看下面,前5位的结直肠癌、胃癌,在病死率当中,结直肠癌上到了第二位,胃癌升到第三位。所以说明在消化系统当中,胃、肠的肿瘤在发病率上是非常高的,而且病死率很高,也就说明它的恶性程度是很高的。

我们国家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正式引入了内镜,从半可曲式内镜发展,之后不断的发展,尤其是90年代之后,国家对于内镜技术的研发和诊疗的探索进入了明显的加快。消化内镜目前诊疗领域和内镜基本上是比较相似的,分为两个比较不同的方向:1.诊疗内镜;2.治疗型内镜应用。

现在国家在迫切地想要解决内镜从业者的培训问题,希望更多的医生快速进入到这样一个领域,而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现在不同的区域,东西方、沿海地区和内地,有明显的操作差异,从业医生的质量、水平、操作的诊疗器具都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希望更多的解决一致化的问题。以前西方有非常多类似于VR的培养训练体系,在西方国家有明显的入门的门槛,就是要求所有新入职将要成为专科医师的人员,首先要进行规范的培训,我们国家也开始有专门的研发团队。

黄思霖先生的深圳研发团队研发了国际领先的“触觉感受”的装置。除了做一致性的培训和培训的一致性评价,还能完成内镜治疗同步的评价,它可以通过机器能实现对操作力反馈的需求,这样就解决了操作一致性的问题,也解决了现在的风险问题。现在很多医生在学习内镜的时候,因为缺乏这样的培训模式,可能都只能从病人身上实现入门,实际上风险还是很高的。

黄思霖先生也同样认为胶囊内镜前景是非常宽大的,现有的问题是限于光源、成像的系统,包括电池,这些都可能是现在存在的问题,但未来会有极大的突破。我们对于胶囊内镜的期待是非常大的,因为大家会有突发的问题,比如说胃痛和腹痛的症状,未来对于胶囊内镜的设计是,希望它是在各个街道、社区,它就变成柜台式的采购,大家只需要扫码购买,再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吞服下去之后,数据会通过网络平台传给专职内镜医生进行检诊。如果再有诉求,可以引导到医院进行检诊。所以,胶囊内镜的未来我们也是非常看好的。

在内镜辅助智能化方面,医学领域一定是迫切的需求,因为从业者确实太少了。我们现在已经明确的能够感受到一个点,就是医生会累、会疲劳,而且在这么庞大的内镜诊疗需求下,在未来的模式下,希望AI成为我们的助手。在AI辅助和医生的协手下,它的作用一定会远远大于医生一个人的力量。现有的国产代表是内镜精灵。以内镜精灵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辅助化已经在专家团队协助下,能对非常多的领域做非常多的判断,我们国家也发了非常多的文章,已经明显的领先于国际了。我觉得在消化内镜的诊疗领域,哈佛大学医学院有一位专家已经提出了,他觉得中国的人工智能速度已经超过了西方。所以,国内现在有非常多的机构进行内镜的辅助。

内镜治疗的微创化方面,随着内镜的改善、随着附件耗材的不断改善,现在内镜能做的手术越来越多,现在内科都在变成按照外科化的发展,所以内镜能非常多的手术,甚至消化内镜能够进入腹腔,做原本认为一定是需要外科传统的开腹手术才能完成的术式,这都是为现在诊疗模式的铺垫。

上海第四人民医院耳鼻咽喉主任医师倪关森先生《面向临床实际,开创超细电镜医疗的新领域》

耳道作为人体第三大兴奋区,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因此耳道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对医疗器械的要求很高,超细电镜主要用于咽鼓管内镜检查,应用直径0.55毫米的超细纤维内镜,经咽鼓管途径,进入鼓室,了解中耳病变、听骨链的异常和隐匿病灶的检查方法,有助于确定手术方案,提高手术的彻底性和效果。

倪关森先生认为医用内镜的发展首先要感谢豪威,豪威是华人做的芯片技术,是专门从事传感技术的。豪威为我们做了临床医疗芯片的集成化,推出了全球首款医用的图像传感器,使我们更紧凑,是我们的有益条件。

倪关森先生表示作为一个临床医生要碰到很多问题,特别是我们五官科医生,五官科前进的每一步都跟电子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虽然内窥镜有的一些发展,除了普通的这些东西之外,还是很不够的。还希望画面清晰、便于图像保存与传输,做得更好一些,将来在解决疾病的问题上有一些突破。

内镜技术是高精技术,它不是牵涉一家,而是有光学、半导体、机械等产业,还要大量的资金。我们有镜子了,也看到了,但是机器人要进去,要配套的。医疗器械有一个特点,需要产学研管密切的结合,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倪关森先生认为医用内窥镜有很长的产业链,并且高门槛、长周期。所有的问题都来自于临床,最好的方法就是如何创新,也回到临床。这一次有了内镜产业联盟,希望把医生跟工程师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医师在器械和设备开发中的作用。

先进的设备和器械的研发有三个要素:新的理念、新的技术、交叉学科。就是产学研+资本,这是做产品的环节。具体应用到我们内镜产业联盟这里,就是工程师、科学家、企业家和用户(医院),医疗器械主要还是为医院用的,两头在内,加工和生产在外。

安徽省胸科医院/内镜诊疗中心主任医师吕莉萍女士《呼吸内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创新》

技术没有所谓的颠覆,市场也没有所谓的颠覆,只有市场和技术结合起来才能颠覆。所以,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资本家组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成果。在现代医学推向前进的时候,我们希望更好联合一起来,把我们在医疗创新的道路上突飞猛进。

这一次疫情下,呼吸内镜更是为临床诊断重症病人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及时抢救重症病人,降低死亡风险方面,成效显著。针对呼吸内镜的行业需求,作为一个临床医生,首先要了解在呼吸疾病的诊断上,利用内镜可以获取标本,进行病原学的诊断,对疾病的诊断起到了非常好的帮助。病例诊断是临床的金标准,怎么取材?就需要很好的工具,内镜技术为我们获取标本获得了很好的帮助。

现在危重症的应用,由于新冠肺炎的流行,在新冠肺炎期间首先获得新冠病毒就是利用气管镜获得病人下呼吸道的分泌物,之后找到了病原体。在肺癌诊断、慢性气道疾病治疗上的应用,这里有专业性的知识,就不做介绍。还有支气管肺癌诊断分期诊断、术前评估、放化料后的评估等等,体检经常会发现肺结节,我们需要外周内镜技术进行诊断。

对良/恶性气道狭窄的治疗,刚刚倪关森主任也做了很好的异物的取出,对于呼吸科医生来说,气道异物的取出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必须要有好的工具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包括现在气管食道癌、手术并发症的处理,它都成为呼吸内科医生的一个部分,也成为我们的亚专科。就像我现在所处的科室是介入肺脏病科,介入肺脏病科就是借助这些工具进行诊疗的过程。

内镜技术发展方向在哪里呢?它的方向在光学显微技术方面,包括荧光支气管镜、窄谱成像技术、共聚焦和光相干等等,它能敏感的发现病变部位,能提高诊断。还有导航技术的引导,它包括了透视辅助、CT引导、超细支气管镜、超声镜、虚拟支气管镜等等。再下面就是便携式内镜的技术,便携式内镜技术可以为我们临床提供更好的对病人的气道管理和诊断,包括现在一次性气管镜,它应该是一个趋势,随着对重症感染病变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需要在临床上更加好地为我们提供帮助的设备。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肝胆科主任医师/教授顾万清先生《胆道镜在胆道良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展望》

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医生/智能内窥镜成像系统发明人王汉先生《神经内镜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人体是非常复杂的结构,特别是脑部神经系统多且复杂,做这种手术风险大、创伤大,患者康复慢,还容易引发并发症。随着医学设备和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神经内镜手术成为"现代微创神经外科"重要的代表工具。这些年国内神经内镜技术迅猛发展,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从镜内操作到镜外操作,从脑室系统到颅底外科,从中线颅底到侧颅底。王汉先生分享了其团队开发的产品,应用机器视觉的原理,使图像成倍增强,解决目前设备的性能和途径不足是有一定的影响。

王汉先生表示内镜就像医生的眼睛,最开始医生裸眼观察,之后像显微镜和望远镜一样,之后是机器视觉,这就是内镜发展脉络。神经内镜是设备依赖性的基础,主要依赖于光学、硬件和软件,是科学与设备的完美结合,设备和技术的共同进步才能促进学科的发展。

神经内镜的应用方位,最开始发生脑室镜之后,经过差不多100年的时间,目前国内已经接近国外的水平,做到全脑的随检。内镜和显微镜的良效的比较做了Meta分析,主要是比较脑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出的结果是手术时间短、手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少、病症死亡率低、恢复率高。所以,内镜不仅缩短操作,而且大大加强了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疗效也是高于传统的显微手术。

神经内镜可以看到周围显微镜或者是其他无法看到的盲区,容易辨别病变的变化和周围正常的血管神经组织,增强了手术的安全性和精确性,而且深度的照明更好,能够通过颅骨等狭小空间达到深入。

目前我国神经内镜起步晚于泌尿科、妇产科、腹外科等,主要是操作比较精细、并发症也要出现比较少,要不然生命就会受到威胁。目前我们国家每年完成神经内镜的比例是明显增高,据波斯顿医疗的预计,2030年左右,会带来一个高峰期。现在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设备的信用和普及程度还不够高,医生的培训还比较缺乏。

神经外科应用的神经内镜是一套复杂的系统,不光是有摄像机、主机、显示器,我们分了一个类,有12类的辅助器械。内窥镜的优势是深度视野比较清晰。内窥镜的缺陷主要是立体感不足,需要通过医生长期训练之后,让体感来产生立体感,类似于目前的3D视觉。以后镜体的发展是光学结构的改变,采用两组光路来达到立体的感觉。

展望未来,神经外科有无限的未来,需要各种的技术和方案来弥补它的不足。在人工智能、伤害识别的算法,从组织学和病例学上来区分血管和神经,机器自动化/机器视觉还是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和混合现实的技术,据我的评估只能应用在教学当中,实际操作当中可能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进展。

安徽省幸福工场/董事长韩铁工《从斑马镜上市一年来的临床反馈、浅谈一次性输尿管软镜结构设计和材料应用》

内窥镜结构复杂,加之清洁、消毒及保存等方面可能会出现使用不当的情况,近年来频频爆出因细菌感染而导致病人死亡的案例。对此,内窥镜耗材化给出了一定的解决办法,虽说它目前难以真正地替换现有复用型内窥镜设备,但一次性内窥镜行业已然觉醒。但一次性内镜产品的成熟也不是一蹴而就,背后有一系列难关需要克服。虽说一次性内窥镜可解决交叉感染问题,但要兼顾其图像质量(达到复用型产品的性能)和产品成本控制(实现耗材化),仍是摆在所有从业者面前的难题。

韩铁工先生分享了自己的从业经历,表示在从事医疗行业很多年后,最后还是为了解决行业的痛点,转向了医工结合,第一个产品就是一次性内镜镜。

韩铁工先生内镜产业联盟的目的,是要抱团取暖,大家一起把中国一次性内窥镜产业做起来,在全世界有一席之地。他认这个时间窗口并不长,给我们留下来的时间是2-3年,如果2-3年之内国内的企业不能一次性跑到头部,将来很可能被大型跨国企业反噬。大家知道奥林巴斯等跨国巨头都开始做一次性的内窥镜了,他们手段很简单,自己做,但是低成本,之后就收购,这对于在座的企业家们有一个紧迫感,时间窗口并不多了,所以,在不同的赛道上大家一起努力。

内窥镜产品结合医学、光学、机械、电子等专业的交叉,除了图像处理之外,机器结构的设计和材料的应用是很重点的内容。软镜的未来,尤其是一次性软镜的未来,市场不在基层,常见病、多发病应该是由一次性的内窥镜完成的。幸福工场的班马一次性内镜上市1年来,我们有4万多条导管的销售、主机1600多台、4500个以上的医生。

一次性内镜可以从手柄、前端、蛇骨设计、工作通道和临床需求上进行优化。其中手柄同行业都有我们的产品,ABS、PC使用的很多,手柄+镜体是185克,还是比较轻的。医生反馈很轻。我们是唯一采用左右手设计,方便医生使用更顺手。

另外是操控镜子和拨杆也有一些细节,医生希望操控得更轻松,不累。还有精度的问题,现在塑料件多,精度差一些,从成本考虑控制得好,可以用金属件。成本不能一味的管控。还有自锁的功能,这个很容易实现。

从软镜的先端头的材料上,斑马使用的子弹头的, 前端有斜面,在操作时不容易对柔软的腔道组织造成损伤,更容易插入。

蛇骨设计要转弯半径比较小,目前是只有8毫米,在产品当中是相对比较小的一款转弯半径。小的转弯半径进入这个区域的时候非常有帮助,这也是斑马镜临床市场定位的点。

另外一次性内镜的强度要求比较高,所以就用编织网包覆,是手工做的,所以成本比较高。医疗产品跟其他产品不一样,安全性比有效性更重要。

韩铁工先生表示,由于设计效果较好,其实我们国家一次性内镜大多数都不是一次性使用,如幸福工场的班马内窥镜大概使用20-30次,所以带编织网的这种虽然成本高一点,但是也要考虑采用,斑马使用30多次才抛弃。

浙江夸迈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毛徐琼女士《内窥镜的高效解决方案》

随着全球人口增长、社会老龄化程度提高、全球经济增长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以及民众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提高,推动全球医疗器械行业近年来稳步增长。随着内窥镜微创技术的普及和内窥镜加工工艺的提高,内窥镜应用已覆盖消化内科、呼吸科、普外科、耳鼻喉科、骨科、泌尿外科、妇科等科室,成为不可或缺的医用诊断和手术设备,也是全球医疗器械行业中增长较快的产品之一。近年来,全球内窥镜行业发展速度较快,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毛徐琼女士在会上为大家分享了内窥镜的整体解决方案,包括电子内窥镜、硬管内窥镜、多普和双目的内窥镜。夸迈医疗产品包括电路主板、主机,还有便携式、手持式设计,有不同科室的内窥镜,呼吸、管道、消化等其他科室内应用的产品包。

控制器使用海思的系统,用FPGA的方式,只要我们客户给我们一些规格和参数要求,我们就能根据他们的要求提供最优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可以灵活搭配接口,通过这些平台来操控。

在平台基础上,我们可以应用在电子内窥镜,不管是重复还是一次性的,还有无线接入的内镜,或者是USB接的内镜,以及多光谱的使用。

作为一个方案商,夸迈医疗不但能提供给你一些材料所有的名称,让你熟悉这些材料,也告诉你这些材料的性质,需要配置什么样的胶水完成胶合,同时,夸迈医疗会告诉你完成全套的结构图纸,让你更快的上手掌握装配的技术。

夸迈医疗客户分三大类:医院、学校和科研机构,通过非常成熟的研发能力,配合医院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临床需求,再与夸迈医疗生产能力结合,就会生产出更适合临床使用的场景产品。夸迈医疗作为方案公司提供成熟的方案,帮助行业企业的内镜产品更快上市。

除了以上图纸的提供、工艺的教学之外,还能提供注册文件,在注册初期就要提供的技术要求(说明书),以及在体系考核的时候的要求,以及各种供应商、原材料的名录,以及供应链的配备,还有SOP的文件、生产设备和检验的设备。

苏州晶方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剑宏先生《晶圆级封装技术在内窥镜中的应用》

一次性内窥镜的研发综合了医学、生物工程、光学、精密制造、图像处理、医用材料、光机电信息等多种学科,具有较强的技术壁垒。其中内窥镜用到的半导体芯片,由于精度高,尺寸小,使用环境恶劣,因此需要比普通产品更先进的技术来完成。

晶方本身是做半导体封装的,在封装摄像头芯片,晶圆级微光学镜头上均有布局。目前几乎所有内窥镜的芯片都是在晶方交付的。

内窥镜技术要求在微型化的层面上,还有量产的层面都是有很大的好处,主要是微型、薄、量产能力强,内窥镜市场是通过芯片、镜头,在晶圆体上一次性完成的模组,它现在能做到1毫米以下的尺寸。

对于晶方来说,我们更关注内窥镜的摄像头模组,尤其是模组对小型和一次性(抛弃性),这两个是我们关注的主要市场需求,希望通过我们的先进封装,将芯片镜头一体化的完成。另外,量产能力给内窥镜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在一个产业链上,把镜头跟CIS结合起来,这也是可以给内窥镜行业提供很好的服务。

(ALDERS)艾德斯中国有限公司《内窥镜粘接、涂层、印刷整体解决方案》

在设计工艺上,内窥镜掌握了镜体精密结构设计和材料应用,平衡了工艺、制造成本和使用友好度,才能够保证规模化生产,所以针对内窥镜的任何一个环节突破,都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共同那努力。

艾德斯在医疗心血管介入、输送系统领域的技术与产品,这些产品在骨科、心脏、脑科都有非常多的应用,内窥镜就属于其中一项。

内窥镜为什么要用胶水,而不是焊接?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在物理上,我们可以用很多方法进行,比如说超声、热熔、激光焊,这些方式都是在两种相同材料下,通过热能或者是高频振动让两种材料融合在一起,这需要满足几个条件:1.材料是要一样的;2.间隙一样,如果间隙比较大就没有办法;3.局部要有热能。

内窥镜由很多种不同材料组成,并且有着非常复杂的结构设计,上面这些技术一般都满足不了行业的应用需求。艾德斯通过胶水粘接技术,把不同的材料粘接在一起,就可以解决内镜的组装难题。

另外内窥镜主要的生产痛点是三个,刚刚韩总说到内窥镜用胶成本高,其实材料成本是很低的,软镜是3块钱的成本,主要成本就是在人工上,包括点胶、测试,而且大部分是手工完成。最主要是讲内窥镜的三个痛点:1.耐高温、耐腐蚀和消毒灭菌,有些还要耐高压,在胶水上也要承受高温高压。2.材料,有一些材料是非常非常难粘的,很多粘贴是比较困难的,大家可以用很多铆接的方式打浇水,实际上效果并不好。3.工艺优化的问题,比如说点胶,怎么样点胶合,怎么样点得非常顺,以及是不是有一致性。

ALEDRS可以在研发阶段建立选材、结构,比如说一个产品跟另外一个产品要粘接,我们可以给你们提供方案。每一种胶水给一个流程,看看这个怎么做。

朗明纳斯光电(厦门)有限公司瞿竞雄先生《内镜光源解决方案》

医用内窥镜主要采用冷光源产品,主要技术指标可分为有效性技术指标和安全性技术指标。根据产品的主要功能和预期用途,产品的有效性技术指标应包括:显色指数、色温、红绿蓝光的辐通量比、红外截止性能、光照均匀性能、辐射性能等。

从芯片技术上,朗明纳斯一直是超大功率的垂直薄膜工艺的行业先驱,公司在2003年的时候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就是它被国内的福建厦门三安光电收购,成为了它的全资子公司。

LED封装里有一大问题就是散热怎么解决?我们的芯片就采用了业界不同的材料。正常大家是蓝宝石或者是碳化硅,但是我们是用了合金材料,从而导热性是远远超过碳化硅和蓝宝石。另外,从封装上来讲,芯片是直接露在外面的,高精度的定位孔使客户的安装精度更高,也在LED表面增加了热敏电阻的接口,从而使温度得到一定的提高。

现在内窥镜各种诊断方法现在越来越丰富,对于LED光源的多样性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比如说细分到波长。之前讲荧光是460纳米左右,但是现在都需要480-490纳米,马上会有到590纳米的幅度,都是来自于类型的需求。从应用层面,在全球客户上可以看到,内窥镜的应用是通道数越来越多,内窥镜的功能越来越丰富。

住田光学(东莞)有限公司田井琴女士《住田光学在内窥镜领域的探索》

展商展示洽谈区风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直肠癌热熔疗法是怎么回事(热疗对直肠癌癌症有用吗)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