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长是怎么回事(大肠长是怎么引起的)大肠长是怎么回事(大肠长是怎么引起的)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大肠长是怎么回事(大肠长是怎么引起的)

大肠长是怎么回事(大肠长是怎么引起的)

最近有个朋友说去做肠镜,原因是他的一个爱喝酒的同事因为有便血去医院检查,结果肠镜显示肠道有很多息肉,医生最后给这个同事切除了23个大小不一的息肉,这下子朋友有点担心。

因为他也是很爱喝酒,所以前几天跟其他同事相约,一起做了肠镜,结果还是不错的,只有几个小息肉,也一并切除了。但同去的一个同事发现了息肉却没有切除,不同的待遇让他感觉有点不安,所以想问问我有关肠道息肉的问题,正好今天想到这事就一起聊聊。

为什么大肠会长息肉?跟饮食、体质有关吗?可以预防吗?

大肠长息肉并不少见,任何人的大肠都有可能会长息肉,这跟很多因素相关,尤其跟年龄有较大的联系,年过50岁之后,如果体重过重、缺乏运动,或有抽烟、喝酒习惯,甚至有大肠息肉或大肠癌家族史,以及曾有肠道炎症性疾病如克隆氏症、溃疡性大肠炎等,都比较容易长息肉,这跟肠道细胞频繁再生有关。

大肠内含有好菌与坏菌,难免会有炎症现象,而发炎产生后内膜就容易增生,这个赘生物就是泛称的息肉。理论上,大肠息肉虽然无法完全预防,但却能通过良好的生活与饮食习惯、摄取足够的钙质与维生素D等,来减少息肉的发生或延缓息肉的增生速度。

大肠息肉都会演变成大肠癌吗?

大肠息肉不一定都会变成大肠癌,但有9成以上的大肠癌却是由息肉演变而来的。一般所指的大肠息肉,是泛指黏膜下凸起的赘生物,大部分属于良性的,但有些也会随着时间慢慢演化成恶性肿瘤。

大肠息肉可分成非肿瘤性(non-neoplastic)及肿瘤性(neoplastic)两种。非肿瘤性息肉也称为新生瘤、赘生物,一般不会演变成大肠癌,例如增生性(hyperplatic)息肉、发炎性(inflammatory)息肉和错构性(hamartomatous)息肉。

会演变为癌症的息肉就称为肿瘤性息肉,分别是腺瘤(adenomas)及锯齿状(serrated)息肉,这两种息肉长得越大,转变成恶性的风险就越高。

大肠息肉通常不会有太明显的症状,偶尔可能会有腹痛、便血等情况发生,因为症状不明显,所以必须通过大肠镜检查才能知道有没有长息肉,并且进一步通过切除术等手段,来达到预防大肠癌的目的。

同一部位的息肉切除后,还会再长吗?

理论上,息肉如果切得干净,是不会在同一个位置上再长的。一般来说执行切除术的医生会依据息肉的大小、位置与类型等选择最适合的方式来进行切除,包括切片钳摘除术、息肉切除环切除术、内窥镜镜黏膜切除术或内窥镜黏膜下剥离术等。

虽然切除后再长的风险很低,但是我们的肉眼限制,有可能看不到或者忽略到一些问题,再生风险低仍不可能完全是零,尤其是范围太大、太广,或细胞分化不良的息肉就容易复发。所以,息肉切除后仍要定期跟踪检查,跟踪检查的目的除了看伤口有无复发外,也能评估其他地方有没有再长出其他息肉。

为什么有的人做大肠镜发现息肉,医生并未切除,而其他人也有息肉,做大肠镜就同时切除了?

做大肠镜的目的主要是想预防大肠癌,除了想找出已经是肿瘤性的息肉外,也希望通过活检找到可能是大肠癌的病灶。因此,在检查过程中,如果看到息肉一般都会同时切除,以达到预防大肠癌的目的。

但确实在某些情况下,是无法切除或不需要切除的。例如:息肉太多,在不可能全部切除下,只会针对比较大、有危险性的先切;或者是息肉太大,大到范围看不清楚时也会评估后续的处置方式而暂不切除;而有明显癌化的息肉,也不适合用内窥镜切除,可能会引发后续的问题。

此外,有些如增生性息肉,或因为清肠不干净导致视野不足或有感染可能性的人,也会暂时不切,等下次清肠干净时再一起切除。而如果短期内有必须要进行的的剧烈运动或长时间的运动时,如果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最好也不要着急做切除。另外,如果正在服用抗凝血剂、抗血栓的药物时,也建议先停药才能切除。又或者,受检者无法配合或并未获得同意时,当然也不能切除。

要提醒患者的是,当遇到有息肉,却未被切除的情况,建议与医生进一步咨询沟通,了解医生的考察评估因素。

大肠镜应该多久做一次,才能预防大肠癌的发生?

做大肠镜的目的是要预防大肠癌,到底要多久做一次?

其实没有定论。由于每个人体质不同,检查的质量也不一样(例如肠道清洁程度、息肉观察率、到达率等),仍要考察体质、病史、基因以及生活与饮食习惯等等大肠癌危险因素来决定复查跟踪的时间。

一般保守建议为:(1)肠道清洁不完整的必须1年内复查。(2)如果检查后发现只有1至2个息肉且都不超过1cm,可以3年后再检查。(3)如果有超过2个息肉或任1息肉超过1cm或有癌前病变的情况下,必须1-2年内再跟踪检查。

#谣零零计划#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大肠长是怎么回事(大肠长是怎么引起的)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