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很热但体温正常(每天感觉很热但是体温正常)每天都很热但体温正常(每天感觉很热但是体温正常)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每天都很热但体温正常(每天感觉很热但是体温正常)

每天都很热但体温正常(每天感觉很热但是体温正常)

世界上的病是极其复杂的,如果找不出病因,治疗起来相当困难,但如果找到病因,往往几付药就可以治好。我们来看下面一则医案:

患者郭女士,51岁,最近不知怎么回事,每天下午3点左右开始发烧,体温在38℃上下,至第二天黎明前后胸汗出(5〜6点)发热渐退,上午稍好,下午又发烧依旧。好像又来了一个轮回,非常有规律。

患者去医院检查,各种检查都做了,包括脏器病、血液病、结核病、恶性疾病、细菌培养等,都未查出病因,于是只有输液退烧,可是并不起效果,发烧延至第二十多天,家属恐慌,特请中医治疗。

给患者把脉,发现脉细濡数,看患者舌苔,发现舌质红苔薄黄满布稍腻。看患者面色晦黄,于是问患者大小便如何,患者说大便不畅,小便浅黄。综合以上病症,认为患者这是属中医的湿温证,内热外感兼脾胃湿滞,湿邪缠绵,又天天输液治疗,复增内湿。于是遵循温病学家叶天士提出“湿去热孤”的治疗思想,开出如下方药:杏仁,白蔻仁,薏苡仁,

滑石,通草,竹叶,厚朴,半夏,黄芩、猪苓、茯苓等,选用渗利之品通阳化湿,使湿去热孤则热势自愈。果然如此,患者服完五付之后其热渐退,又服三付,其热全退,体温正常了。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有云:“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较之杂症则有不同也。”

为什么要“通阳”?当然是阳气不通。阳气为什么不通?

是由于湿热壅遏,气机窒闷,如清人陈光淞说:“盖此闷(通阳)专属湿温,热处湿中,湿蕴热外,湿热交混,遂成蒙蔽。”

“专属湿温”,倒不一定,也多见于温邪夹湿。

为什么说“通阳最难”?

就因为湿与热混处,不通阳不行,但常用的通阳药如桂枝之类,又不免于辛温,有助热之弊,所以不能用。在这几个方面,几乎所有同志的意见都是一致的。

不同意见主要产生在“通阳不在温”这句话上。

或云:通阳,用药则不免于温,但因为这是阳郁而非是阳虚,故用温药的目的是通阳气以利小便,而不是温阳。

或云温药范围很大,用大辛大热的药固有以热助热之弊,但换一些微辛微温的药以通阳行水,却是可以的。

这些意见都有一定道理,但细译叶氏原义,“通阳不在温”之“温”,不只是指大辛大温、微辛微温的药,而是说连温法都不可用。

要不然,为什么下面还有一句“较之杂症则有不同”呢?大辛大温,微辛微温,总不免于温,杂症用这些药通阳,是顺理成章的。如果湿温或温邪夹湿也可以这么用药,那和杂症就没有什么不同,也就不存在“通阳最难”的问题了。

蒲辅周精辟地指出:叶天士不是让你“利小便”吗?

利小便药味淡,所以叫“淡以通阳”。盖病属湿热,不能用一般杂症用的温药去通阳,只能用药味淡薄者,如芦根、滑石、苡米、通草、茯苓皮、竹叶之类渗利小便,湿去热孤,阳气自通。

在蒲老医案中,治疗乙型脑炎之暑湿并重或湿甚阳郁者,腺病毒肺炎之痰热蒙蔽者,常可见到“淡以通阳法”的运用。

蒲辅周先生的“淡以通阳”,可以说是对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这句话的极好的解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每天都很热但体温正常(每天感觉很热但是体温正常)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