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孩子心里不装事是什么原因(11岁小孩心理不正常)11岁孩子心里不装事是什么原因(11岁小孩心理不正常)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11岁孩子心里不装事是什么原因(11岁小孩心理不正常)

11岁孩子心里不装事是什么原因(11岁小孩心理不正常)

对孩子的宠爱过度,孩子开始依赖身边的人,逐渐导致自己丧失了独立的能力。


1986年,河南信阳,杨锁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但是充满爱的家庭,虽然家在农村,但是被父母捧在手心里,为了让儿子留在身边,给他取名“锁”。

父母对孩子爱的过度,连孩子走路都会心疼,一直到孩子8岁左右,父母还是愿意将孩子背着或者抱着,甚至出门种地时,也把杨锁放在竹筐中挑着,只因怕孩子累到脚。乡亲们看不下去,让他们把孩子放下来自己走动走动,父母却还是尽力维护,为孩子找遍借口。

儿时的杨锁和其他活泼可爱的孩子一样,对这个陌生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总想在父母身边体验做各种事情,但是父母并没有给孩子这样的机会,生怕年幼的杨锁会伤到自己,在他们的心里,孩子只要乖乖听话,剩下的事情爸爸妈妈都会帮助儿子完成。

杨锁长大后来到学校,经常会因为作业完成不及时或者上课不专心而被老师批评,杨锁回家后,会委屈的和父母告状。然而父母的举动并没有让孩子受到教育,反而跑到学校和老师争吵理论,一来二去,杨锁在学校也丧失了学习兴趣,老师也任由他放纵,直到辍学回家。

1999年,父亲因肝病去世,家庭的重担都落在母亲身上。母亲依然一肩挑,也造就了杨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性,如果母亲不能满足他,还会对母亲打骂。

直到杨锁18岁那年,母亲也撑不住去世了,三口之家只剩下杨锁一人。即便有堂哥给他介绍工作,但是如今的杨锁已经无法承受来自工作上的辛苦和压力。只好回到家里,将能卖的东西都卖了,换些粮食度日。

5年后,孤独的杨锁饿死在家中,而家里还摆放着邻居亲属送来的蔬菜和肉,蔬菜已经腐烂,肉被挂在梁上,散发着臭味。

父母的爱是伟大的,事件中的父母也是伟大的父母,只是对孩子用情过度,慢慢酿成了悲剧。溺爱孩子导致孩子丧失一种甚至多种能力的例子这些年屡见不鲜。也警醒着更多父母,不仅要爱孩子,更要有方法的爱他。过度的溺爱会让孩子身处泥潭而不自知。孩子的成长是个逐渐离开家庭,独立于社会的过程。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适应生活,教给孩子生活需要的技能,让孩子有自主生活的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呢?

在教导孩子独立之前,要先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来判断这个年龄的孩子是否具备相应的决策能力去解决遇到的问题。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发育的不同时期,所具备的思考决策能力是不同的。


生理因素

9-12岁孩子的生理特征

1. 手眼协调能力变好,能用积木构建精巧的物体,能用橡皮泥捏出精细的外形,但书写依然比较潦草。

2. 喜欢与同性小伙伴玩耍,对自己的身体有跟多的自我意识,开始发现和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变化。

3. 喜欢冲刺体能极限,对有竞争性的运动感兴趣。

4. 男孩食量增大,体能活动增多,所需睡眠增加,肌肉变得更加有力,耐力持续增强。

5. 女孩开始对身体敏感,更注重外表,尤其是服装和发型,臀部和胸部脂肪开始囤积发育,体重持续增加。


心理因素

责任感是培养孩子独立的重要前提,在孩子学会独立之前,父母可以先问问自己,我的孩子能完成他的任务吗?孩子平时在朋友中是不是有责任感的?他们在一起时,群体动力是怎么样的?在考虑完这些问题之后,再通过不同的年龄段心理发育特征,适当的给孩子布置相应的任务,并观察他的完成情况,建立他的责任感,进而完善他的独立性。

从大概9岁开始孩子的心理特征开始持续性变化通过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才能找到和孩子正确的交流方式进而正向干预孩子独立性的发展

9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1. 开始对书本感兴趣,逐渐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在学校不停的活动或者上课,希望尝试参加更多的活动,参与更多的事情,但是对大人安排的任务或者不喜欢的任务会有抗拒心理。

2. 对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开始有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父母应该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并告诉孩子如何辨别是非,积累社会交往经验,帮助孩子度过这个不安的时期。

3. 遇到挫折情绪波动较大。比如在活动中扭伤了手脚,可能会担心影响自己的学业,影响自己的形象等等。这时候父母要及时的关注孩子的心态变化,适当的给予鼓励,教会孩子要用信心和智慧客服挫折和困难。调整化解孩子的负面情绪,来教会孩子如何在困难面前自我承受并继续前行。

4. 开始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责备他人。爸爸妈妈要在这个阶段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和决定是会有结果的,而这个结果也需要自己来承担。比如不按时吃饭,那么结果就是挨饿;不按时写作业,结果就是被老师批评;少穿衣服,结果是感冒生病等等。孩子自己本身可以有自己的决策,但是所产生的结果也必须要自己负责,从这个尝试错误的过程中,慢慢学会周全的考虑事情,让孩子及时吸取教训,增长经验。

5. 对友谊的认识有了显著提高,能与同伴互相帮助,择友标准发生变化,开始建立“好坏”的衡量标准。


10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1. 情绪开始变得不稳定,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变得容易激动、冲动,心情的好坏写在脸上。甚至有时会气的全身发抖、跺脚、扔东西。但是很快就没事,喜欢喊叫,但不像以前一样爱哭。

2. 同龄伙伴的评价和赞赏的影响渐渐开始大于父母。10岁左右的孩子开始从别人的评价中发现自己的价值,并会产生兴奋和自豪感,开始建立自信心。很多父母会把这个阶段当作孩子“目空一切”的自负表现,但实际上是孩子的一种自我肯定,是正常现象。反之,孩子也会因为收到同学的不良评价而变得失去信心。

3. 开始建立“朋友”的概念,朋友之间应该互相信任忠诚,同甘共苦,友谊开始变得稳定,可以互相倾诉、就留秘密、讨论问题、制定计划等。并开始在朋友之间强调自己的重要性,这是友谊的排他性和独占性的体现。

4. 开始追求公平和正义。这说明孩子已经开始具备了自己的价值标准,希望爸爸妈妈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避免收到强制性的约束,在这个时候,父母更应该和孩子多沟通,并多告知孩子为什么,才能让这个阶段的孩子体会到自己是被平等对待的,进而加强建立孩子的独立意识。

5. 开始有“规则”的概念。孩子开始懂得“规则”是不可变的,是一种共同约定,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孩子开始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思维渐渐从自我中心解放出来。

6. 对父母是否恩爱的安全意识开始增加。在听到同学或者他人的父母离异、吵架的时候,也会开始担心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因此,这个时候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建立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自信心十足。


11岁以后孩子的心理特点:

1. 更加情绪化,会发怒,也会很快阴转晴。

2. 对自己身体的变化感知敏感,也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开始萌发一些新的情绪情感的体验和渴望,开始对成人的世界感兴趣。

3. 群体竞争意识增强,也开始担心丧失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包括知名度和地位。开始有自己亲密的朋友圈子。在这个阶段开始,父母要懂得放手,让孩子去寻找、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并给他们提供机会,鼓励孩子多与朋友交往。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可以与孩子“约法三章”,不是鼓励他交朋友就是放任不管,而是有条件的把精力投入到社会交往中,需要让孩子明白,父母是对他有要求和希望。尤其注意,这个阶段不要对孩子的不听话一味的批评和指责,这样会使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而开始选择逃避家庭,逃避父母,误入歧途。

4. 开始对亲人失去耐心,感觉不如以前亲密了。这是孩子成长的必要阶段,也是孩子独立性建立的必经之路,孩子终究是要离开家庭,并建立自己的社会网络,所以,在这个时候,父母要调涨和孩子的相处方式,通过朋友式的交流,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5. 烦恼开始增加。随着社会交际圈子的扩大,孩子开始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会闷闷不乐、容易发怒。这和孩子自我意识的成长直接相关,他更注重自己的体会、感受,想找到出口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有些孩子会把心情写在日记中,或者找朋友交流自己的“小秘密”。作为家长也不必担忧,要适当的和孩子沟通,在确保孩子周围环境安全的前提下,正确的引导孩子,纠正错误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做好孩子的保护者和领航员。

外部条件因素

在培养孩子独立性健全的过程中,家长也要准备好,客服自己的恐惧和焦虑。比如妈妈怕黑,就以为自己的孩子也会怕黑,这样反而会限制到孩子拥有更加独立的行为。父母要客观的分析生活中潜在的危险,进而保障孩子生活环境的安全。孩子是否独立,是以孩子当前的生理心理成熟水平为基础,而不要以父母的担心和焦虑为基础。

在保障孩子的安全环境的同时,也要给孩子机会,让他思考“要去的地方车多不多?”“治安好不好?”以及其他需要面临的问题,比如陌生人要带你走会怎么办?或者遇到危险的时候怎么处理?家长在此时也可以悄悄的跟随孩子一次,看看他怎么处理独自外出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而帮助孩子建立健全的独立意识。


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离开家自我独立的过程,学会慢慢放手有时候更能帮助孩子拥有一个完整的人生。


作者简介:

有了孩子以后,教育学、心理学需要大量的知识补充,因此通过学习获得了国家人事人才网颁发的家庭教育指导师认证,目前也在学习和探讨心理学相关内容。希望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总结的理论,以及对自己孩子教育过程的实践能帮助到更多的家长和家庭。

欢迎留言和关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11岁孩子心里不装事是什么原因(11岁小孩心理不正常)
分享到: 更多 ( 0)